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朝滅亡,仍欠外國7.3億兩白銀,這筆爛賬,毛主席怎麽解決的?

2024-04-09歷史

清朝滅亡,仍欠外國7.3億兩白銀,這筆爛賬,毛主席怎麽解決的?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其末年頻遭列強欺淩,簽署了許多不公平的條約,使國家承受了沈重的負擔。這些條約往往伴隨著巨額賠款,清政府累計欠外國超過十億兩白銀,直至其滅亡時,仍有7.3億兩白銀的巨額債務未償。

這對於新中國而言是一個沈重的負擔,毛主席采取了怎樣的應對措施呢?

清朝欠下的巨額賠款

清朝因為與外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面臨著巨額的賠款和外債問題。這些賠款一部份是因為戰敗而被迫支付給日本等列強的,另一部份則是基於清政府在洋務運動期間為操辦洋務而向外國借貸所致。

在甲午戰爭之前,雖然清政府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但賠款金額相對較少,主要是因為當時英法等國的需求較為有限。然而,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賠款數額開始呈指數級增長。甲午戰敗後,根據【馬關條約】,清政府被迫向日本支付了巨額賠款,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對這種巨額賠款,清政府的財政已經岌岌可危。

為了支付這些賠款,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主要資本大國借貸,以鐵路、礦山、鹽稅等作為抵押。然而,這些借款不僅用於支付賠款,還用於國內的恢復,使得清政府的負債水平不斷攀升,財政壓力更加劇增。

隨著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清朝再次戰敗,面臨著更加沈重的賠款壓力。【辛醜條約】規定清政府需分39年償還超過14億兩白銀的賠款,使得清政府的財政壓力更加沈重。為了確保賠款的支付,列強將清政府的關稅、鹽稅作為擔保,進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財政自主權。

最終,清政府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倒台,而到清朝滅亡時,仍欠列強7.3億兩白銀尚未償還。民國政府將如何應對這些巨額欠款,成為了擺在他們面前的嚴峻挑戰。

民國又攢下一筆爛賬

1912年南京臨時國民政府誕生後,孫中山發表了【臨時大總統對各友邦的宣告書】,其中明確指出:「凡在革命之前與滿清政府簽訂的條約,中華民國都將予以承認,直至其期滿為止。」

孫中山及其他革命黨人采取這一政策出於多方面的考慮。首先,這不會觸及列強在華的利益,從而避免了他們對中國革命的幹涉。其次,這一舉措有助於促使列強更快地承認民國政府的合法地位。

這一政策一經宣布,立即見效。列強紛紛承認了民國政府的地位,雖然選擇了袁世凱作為在華的代理人。

袁世凱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並獲得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於1913年啟動了「善後大借款」計劃。1913年4月,英、法、俄、德、日五國銀行與北京北洋政府簽訂了善後借款合約,總額達2500萬英鎊。

這是辛亥革命後的首筆大額借貸,但同時也是一筆高利貸,最終總計償還金額接近6800萬英鎊,歷時47年。

然而,袁世凱帝制夢想破滅後,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軍閥背後有著列強的支持,他們不惜出賣國家主權和資源與帝國主義媾和,使得中國再次背負沈重的外債。

不過,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關於庚子賠款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減免。庚子賠款中,俄國獲利最多,占總額的四分之一。但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和蘇俄政權的建立,蘇俄與沙俄政府對中國采取了不同的態度。1924年,蘇俄明確放棄了尚未支付的庚子賠款。而德國、奧匈帝國等一戰同盟國,根據【凡爾賽協定】的規定,放棄了1917年3月之後的庚子賠款。其他國家如美、英、法、意、比、荷等也紛紛放棄了庚子賠款。

然而,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外國列強與蔣介石之間又發生了大量借貸交易。尤其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美國成為國民政府最大的債主。1939年至1942年,美國向國民政府提供了數額巨大的貸款,作為條件,美國從中國獲取了大量戰略資源,用於二戰。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悍然挑起內戰,美國在此期間不僅提供了軍事援助,還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據統計,僅1946、1947兩年間,美國向國民黨提供了超過6億美元的貸款。

辛亥革命至新中國建立期間,中國的外債雖沒有直接源自戰爭賠款,但卻累積成山。

面對這些爛賬,毛主席又采取了何種態度,請看下篇文章。

毛主席的應對之策

從毛澤東提出的新中國三大外交政策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一點。

在革命勝利之前,中共已開始思考解決舊中國的諸多不平等條約和欠款問題。

1946年11月,國民政府與美國簽署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實質上是一項不平等條約,嚴重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和領海權利。

對於這一條約,中共中央在1947年2月發表聲明,宣布不承認國民黨政府簽署的所有賣國條約,為日後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打下了基礎。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有步驟地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的方針。

這標誌著新中國正式開始拒絕承認和廢除不平等條約。

不久之後,毛澤東提出了「另起爐竈」、「打掃幹凈屋子再請客」以及「一邊倒」的三大對外政策。

「另起爐竈」意味著新生人民政權不再受到舊有外交傳統的束縛,不承認國民黨政府認可的外國駐華機構和人員。

在北平解放時,毛澤東強調了人民解放軍必須穿過東交民巷進行入城儀式,象征著新中國外交如白紙一般清新,由人民書寫。

在「另起爐竈」的基礎上,「打掃幹凈屋子再請客」是第二步。

該政策旨在徹底清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控制和影響,包括舊時期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賠款。

這意味著新中國不再認可過去的戰爭賠款和對外債務,並且不會償還。

新中國代表了人民的利益,這些不平等條約和賠款是壓迫和剝削人民的根源,因此有必要推翻它們。

當這些工作完成後,第三步是「一邊倒」。

這意味著新中國宣布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以爭取最大程度地避免國際孤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天,中國政府宣布對國民黨政府簽署的對外條約進行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廢除、修訂或重新簽訂。

因此,新中國無需再償還任何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款項。

屈辱已然一去不返

在毛澤東主席倡導的三大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國的外交事業煥發出勃勃生機,迅速在國際舞台上掀起了嶄新的篇章。

本著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則,越來越多的國家紛紛承認新中國,並與之建立了彼此間完全平等的外交關系。

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毛澤東主席深刻指出了隱藏在不平等條約和外債背後的實質:

在國際交往中,一味的妥協只會加深國恥,而決定外交實力的根本是國家的綜合國力。

新中國建國初期的對外政策既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迎合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外交的迫切需求。

正因如此,有著人民這堅實後盾,新中國外交才得以旗幟鮮明,屢戰屢勝。

隨著香港和澳門的歸還,曾經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條約已經完全成為歷史,那段恥辱也永遠地離開了中國人民。

每每回想起這段歷史,不禁令人敬佩毛澤東主席的非凡智慧和堅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