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敗逃台灣,丟下石頭大鼓,成鎮國之寶

2024-02-07歷史

蔣介石敗逃台灣,丟下石頭大鼓,成鎮國之寶。

在您閱讀本文之前,敬請點選「關註」,以便於您方便地進行討論和分享,同時也能帶給您與眾不同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送心]。

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百萬大軍在長江北岸展開進攻,兵分三路,開始渡江。其中,攻擊兵力最為強大的一路直指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

此時,駐守南京長江防線的國民黨軍隊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呈現出大規模的潰敗態勢。隨著南京即將失守的現實,國民黨軍用機場南京大校場機場內的秩序愈發混亂不堪。

在南京大校場機場,一邊是大批國民黨軍政要員及其家人,匆忙趕往飛機。另一邊是堆積如山的物資,等待轉運。此時,最引人註目的是迅速駛入機場的一輛軍用卡車。

這輛卡車吸引了機場滯留人員的目光,因為它在重要人員和物資都來不及裝載的情況下,從車上卸下的是10塊兩尺高、一尺直徑、形狀如鼓的石頭。

這些看似平凡的石頭,卻引來了軍用卡車和士兵的層層保護。每一塊石頭的移動都顯得極為慎重,仿佛它們是無價之寶。

南京大校場機場的人們都在好奇地詢問:"到底是什麽東西呢?"而此時,來自北方的密集槍炮聲已經越來越近,刺眼的炮火光芒已經照亮了整個機場。

所有的人員都已經登機,負責裝載貨物的人看著已經裝滿的飛機貨倉,以及準備裝機的10塊石頭,臉上露出為難的神情。

「無法再裝載更多了,現在已經超重。」軍官審視著飛機,又瞥了一眼石頭:「這是最後一架飛機了?」「是的,長官。」

軍官面帶惋惜與無奈,示意飛機起飛。隨著一陣巨大的轟鳴聲響起並逐漸消失,整個南京大校場機場空蕩蕩的停機坪上,只剩下幾塊整齊排列的石頭。

到底是什麽石頭讓蔣介石如此重視呢?1949年4月23日晚,陳毅率領的第三野戰軍全面占領南京。隨著南京的解放,一些重要的場所被列為保護重點,其中包括:國民黨政府的文物儲藏地和朝天宮博物館。

陳毅迫不及待地詢問工作人員,朝天宮的文物還剩多少?得到的回答是,重要的文物大多已經被轉移,剩下的是價值不高的。

聽到這個回答,陳毅並不感到驚訝,因為蔣介石一直將文物視為國民黨政府的重要財富,並早已開始將匯集在南京的文物陸續轉移至台灣。

如今,還沒來得及轉移的文物,一定是經過層層篩選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迅速侵占東北三省。全面侵華戰爭已不可避免,作為距離東北較近的北平,自然成為日本的首要目標。

而全中國最重要的文物,幾乎都存放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的安全問題讓蔣介石焦慮不安。

他為了確保文物的安全,不僅調動了國民黨政府部門的力量,還投入了大量的軍隊與軍用裝置,對故宮文物進行了詳細的整理、建冊,並進行了打包轉移。

總計幾十萬件珍貴文物,首先被運至南京,但由於戰爭的失利,大量文物再次轉移,經過數千裏的輾轉,最終到達了四川境內。

運輸文物的軍用卡車數量眾多,綿延數裏,參與人數更是高達數千人。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將分散在四川各地的文物重新收集起來,再次運回南京。

蔣介石在國民黨節節敗退之際,預見到南京無法固守,於是決定將大量文物轉移至台灣。他對於文物非常貪婪且重視,將從北京故宮轉移過來的文物,以及後來搜集的全國各地的文物,盡可能地帶到台灣島上。

陳毅對於文物流失感到惋惜,然而又有人前來報告。

在大校場機場,意外發現了一些遺留的石頭,看起來破破爛爛的,可能是撤退時來不及帶走的遺物。 「這些破石頭?」

陳毅聽聞這個訊息,也感到十分困惑。既然被帶到了機場,顯然是打算裝機帶走的,那一定不是普通的石頭。如果是重要的物品,為何又遺棄在機場,沒有一同裝機呢?

「不對,在最後撤退的混亂時刻,還想著用飛機運走的石頭,絕非一般的石頭。」陳毅對此充滿了好奇。

陳毅問:「這是什麽石頭?有什麽特點?」匯報的人回答:「石頭形狀像鼓,邊上還有一些刻字。」陳毅一聽,心中十分高興,他覺得這可能是個寶物:「快找文物專家來看看,如果我猜的沒錯,這肯定是個寶貝。」

最終,得到的訊息讓陳毅興奮得幾乎跳了起來。原來,在大校場機場留滯的這塊破石頭,果然非同尋常,它就是文物界無人不知的「陳倉石鼓」,又名「陳倉石碣」。

陳毅馬上下令對這十塊珍貴的「破石頭」進行嚴格保護,並向上級報告此事。此時,身在成都的蔣介石,把負責南京文物轉運的人員叫到辦公室詢問。

「什麽?陳倉石鼓沒有被轉運?」蔣介石既憤怒又惋惜:「你知道這些石鼓的價值嗎?從北京到南京,從南京到四川,再從四川返回南京,你們把其他文物都運走了,唯獨留下了陳倉石鼓!」

但是事已至此,他也無法改變,滿臉絕望。這十塊石頭承載著數千年歷史,被稱為陳倉石鼓的10塊「破石頭」,已經有兩千年歷史。

這是一段關於周朝先秦時期文物陳倉石鼓的傳奇歷史。1400年前的初唐時期,一位牧羊人在陜西鳳翔府陳倉山的北坡偶然發現了10塊隱在荒草中的奇特花崗巖石頭,它們的形狀酷似鼓,上面鐫刻著難以辨識的古文字,被當地村民視為仙書天文。

對於文人墨客來說,他們最感興趣的無疑是這10塊石鼓上的「天書」般的奇妙文字。因此,這10塊奇石便以發現地點而被稱為「陳倉石鼓」。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安史之亂後,對被唐肅宗遷往雍城的石鼓心生牽掛,曾上書朝廷請求尋找。經過鳳翔尹鄭余慶的努力,陳倉石鼓再現,並被遷至當地孔廟。

然而,隨著唐朝的滅亡,神秘的陳倉石鼓再次消失,無人知曉其蹤跡。200多年後,轉眼間來到了北宋時期的宋仁宗年間。

宋仁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從前朝文獻中發現了有關陳倉石鼓的描述,對此深感興趣,決定懸賞天下,四處尋找石鼓。

當時正出任鳳翔知府的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為了獲得朝廷的獎賞,不惜投入大量鳳翔府的人力物力,四處尋找陳倉石鼓的下落。

「只要功夫深,石頭也能‘復活’。」司馬池心中暗想,雖然只缺了一塊石鼓,但是這十全十美的石鼓還是不能缺少的。

於是,他開始尋找一位手藝精良的石匠,希望能夠仿造出一塊完美的石鼓。 「仿造的石鼓雖然不是原來的,但是其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司馬池心中暗自安慰自己,他知道如果只是把剩下的九塊石鼓交上去,那麽賞賜肯定會大打折扣。他堅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

司馬池一心想要借此機會升官發財,卻被貪婪沖昏了頭腦。然而,他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前朝留下了陳倉石鼓的完整文字拓片。

當石鼓被送到宋仁宗手中時,開始他大喜,接著卻是大怒。經過對比,他發現第10塊石鼓是偽造的。結果,司馬池不僅沒有得到獎賞,還因此犯了欺君之罪。

也許陳倉石鼓之間真的有一種相互感應,當9塊石鼓出現後,第10塊竟然被當時的金石收藏家向傳師偶然得到。

向傳師在一次外出時,在客棧小院中被廚子磨刀的聲音吸引,發現了一塊形狀像鼓、上面刻有先秦古文的石頭。他認出了這是陳倉石鼓,惋惜地說,這第10塊石鼓已經嚴重受損。

廚子對此一無所知,只是繼續他的磨刀工作。

陳倉石鼓曾被宋徽宗用金汁鑲嵌,被譽為神石,但在靖康之難時被金兵帶走,歷經千裏跋涉後被隨意丟棄在燕京荒野。

然而,歷經戰亂和歲月的洗禮,10墩石鼓仍然完整無缺,被南宋禦史大夫王楫無意間發現。雖然金人扣掉了石頭上的金子,但這些飽經滄桑的石鼓,仍然堅守在歷史的長河中,見證了一段段滄桑變遷的故事。

他立刻安排人員將這10墩陳倉石鼓移至燕京的孔廟進行保管,計劃在適宜的時機轉回南宋都城臨安。然而,事與願違,陳倉石鼓還未轉移,南宋就匆匆滅亡。

從那時起,這10墩石鼓便一直留在北京城,經歷了元、明、清三代。直到1931年,蔣介石下令將故宮文物南遷,陳倉石鼓才從北京開始了環遊大半個中國的旅程。

然而,當國民黨軍隊將最後的文物從南京轉移至台灣時,由於石鼓過重,不得不將其遺棄在南京大校場機場。留在機場的石頭成為了真正的國寶級文物,陳倉石鼓的歷史和傳說已足夠豐富。

而且,它可是先秦時期的物品。

陳倉石鼓,制刻於周朝春秋時期,屬秦國所制,已有2500年歷史。在春秋時期的文物中,石碑石碣十分罕見,青銅器、玉器更為珍貴。

陳倉石鼓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更為重要,其上的大篆文字,是先秦時期的代表性文字,也稱籀文。

由於這種文字首先在陳倉石鼓上被發現,因此人們更習慣將其稱為石鼓文。陳倉石鼓上的刻字可被視為中國碑刻文字藝術的源頭。

唐代知名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人對其推崇備至,甚至親自參與拓字學習。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學習的這些書法大師,他們的藝術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陳倉石鼓文字的影響。

石鼓文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影響遠遠超過唐代,至今仍在影響著許多書法大師,他們熱衷於學習並推崇這種古老的書法藝術。

陳倉石鼓,作為一種珍貴的文物,其歷史價值不容忽視。除了其書法藝術價值,它更以春秋時期秦王的視角,記錄了狩獵、獻祭、生活、風景等豐富多彩的場景,為後人研究春秋及先秦時期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和資料。

在古時,陳倉石鼓被視為神物,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被譽為篆書之祖。康有為稱之為「中華第一古物」,歷史學家稱之為大秦帝國的「東方紅」。

在文物界,陳倉石鼓被列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陳倉石鼓的出現,填補了中國歷史文物的多項空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結論:中國擁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這些歷史的瑰寶被稱為國寶級文物。陳倉石鼓,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它承載了歷史的痕跡,文化的傳承和藝術的精髓。

透過研究像陳倉石鼓這樣的文物,我們可以逆流而上,溯及文明的根源與發展,開啟探索與追尋的旅程。然而,歷史上的許多文物,因為戰爭的破壞和人為的損毀,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因此,保護文物是我們及後代的責任,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根,是我們血脈與精神的記錄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