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安史之亂」有多可怕?八年人口銳減3600萬,大唐從此一蹶不振!

2024-07-18歷史

安史之亂到底有多可怕?八年戰亂人口銳減3600萬,西域脫離中原控制1000多年,上百萬漢人淪為奴役,盛世大唐從此一蹶不振,被評為史上最血腥的叛亂。

那麽,安史之亂到底是怎麽爆發的呢?其實安史之亂爆發是歷史的必然,即便不是安祿山跟史思明,也會是牛祿山或者馬思明這樣的造反人士,這是因為彼時的唐帝國自上到下都充斥著無可調節的矛盾,這種矛盾事關生死,最終就以戰爭的形式進行重新洗牌,可結果卻差強人意。

公元755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與部下史思明擁兵15萬造反。

這15萬軍隊可不是農民起義軍,而是正兒八經的大唐精銳部隊,是完全脫離生產,日夜苦練軍事訓練的職業軍人。且人數占到了整個大唐正規軍的3分之一到左右。

最關鍵的是,其他正規部隊幾乎都在唐王朝的邊疆一帶駐守,因此15萬叛軍剛一造反就呈現出所向披靡的姿態,沿途關隘紛紛投降,叛軍先下滎陽,後攻洛陽,安祿山不到半年就占領洛陽並稱帝,定國號大燕。

之後更是輕松攻取長安,唐玄宗攜帶貴妃皇子出逃,滯留長安的李氏皇族以及百官家眷紛紛遭到了叛軍的屠殺,可以說叛軍從上到下都對唐王朝以及貴族大臣有著出自骨子裏的怨恨。

但僅僅半年後,大燕皇帝安祿山就遭到了部下的刺殺。

由於長期遭受安祿山的毒打,部下嚴莊夥同閹人李豬兒以及安祿山之子安慶緒,趁安祿山熟睡時將其捅死,殺父奪位的安慶緒自立為帝,又害怕史思明與他爭權,就讓其回守範陽。

此時距離安祿山起兵也只有1年,即便自立為帝的安慶緒將史思明推走讓叛軍的實力大打折扣,但安史之亂也依然沒有結束的跡象。

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15萬正規軍出身的叛軍實在是太能打了。

公元756年6月,唐軍集結一半以上的精銳,由大將哥舒翰統領,卻在作戰經驗更豐富的叛軍手中落得一個大敗而歸的結局,史稱靈寶之戰。

此次戰敗直接造成了長安淪陷,唐玄宗出逃的慘烈局面。

公元756年10月,叛軍將領安守忠又在陳濤斜之戰中大敗房琯。

公元757年5月,名將郭子儀於清渠之戰中敗於安守忠,不僅將大唐好不容易聚攏起來的精兵消耗殆盡,更是直接將安守忠捧上了大唐名將的行列。

要知道彼時的叛軍幾乎處於絕對的劣勢中。

安祿山被殺,史思明被遣回範陽,部份主力還接受了唐王朝的勸降,各地將領幾乎都處於觀望狀態,根本不受安慶緒的節制。

而安守忠幾乎是孤軍駐守長安,四面受敵。郭子儀又得到了朔方、河西、隴右、安西以及西北各鎮的精兵,唐王朝為了支持這場大戰不惜超發貨幣,相當於將唐朝未來的財政和可信度都賭在了這場清渠之戰中,可還是沒能拿下這場勝利。

如果不是唐王朝有著幾乎源源不斷的賦稅給養,叛軍偏居一處,有著較重的後勤壓力,那清渠之戰幾乎就直接打崩了唐朝。

但安守忠畢竟是孤軍,兩次大勝之後兵力不增反減,終於到了757年8月,郭子儀在香積寺之戰中終於打敗了安慶緒,雙方各自付出了數萬精銳陣亡的代價,最終以安守忠的敗退告終。

值得註意的是,香積寺之戰被譽為冷兵器時代最悲壯的戰役,因為雙方上到將領下到士卒都積攢了足夠的怨氣。

安守忠手下的10萬叛軍以及唐軍的15萬精銳,雙方都是百戰之師,甲胄精良、戰鬥素養驚人,甚至可以用師出同門來形容。

由於彼此對對方的了解都很深,根本就無法做出什麽奇襲、迂回包抄等戰術,雙方只能用最無聊也最實用的打法來決出勝負,那就是正面互砍。

香積寺之戰從上午打到傍晚,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死人,卻從未出現過任何一名逃兵。

前線的士卒剛上戰場就死於刀兵之下,第二梯隊的士卒就補上,雙方不斷添兵,不斷死人,單調而血腥的互砍持續了半天,最終唐軍戰死7萬,叛軍戰死6萬,被俘兩萬。

戰敗的叛軍居然還能保持穩固有序的陣型緩緩退回長安,根本就沒有出現任何一絲一毫潰退的局面。

這種驚人的戰力以及悍不畏死的打法,根本就不是因為他們有著多麽嚴格的軍紀,而是雙方有著無可調節的矛盾。

其中最大的矛盾就出現在關中和河北的地域矛盾。

安祿山以及史思明的根據地代表了河北地區人民的利益,在安祿山造反前,河北地區各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底層平民幾乎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種重稅有的來自於唐帝國的直接征收,有的則被各地官員、士族巧取豪奪。

尤其是士族門閥,他們占據了大量的土地,卻有著不納稅的特權,又在不斷兼並土地。

而從事生產的農民則需要補上他們漏掉的稅收,很快就出現了棄耕與賣身為奴的情況。

而唐王朝又在此時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大大增加了國防開支,不僅讓軍隊的數量日益增多,大半的精兵還都被派到邊境駐守,讓將領擁兵自重。

大量的國防開支都以各種稅收的情況壓到了河北一帶農民的頭上,因為這裏有著全國最大的平原,卻架不住土地兼並。

長此以往,唐王朝收不上來賦稅,邊境將領拿不到足額的軍餉,士兵拿不到薪資,貴族又得不到補貼。士族門閥又隨時面臨被唐王朝清洗的風險,底層百姓民不聊生。

幾乎全國上下每一個階級都處於十分痛苦的狀態,這種狀態根本無法以正常的形式來消化,就只能以戰爭的形式集中爆發了。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即便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河北地區征收重稅,但因為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所有稅收直接服務於戰爭,士族、官僚、門閥等無從剝削,又害怕手握軍權的安祿山,只能盡力配合,給錢,給糧,直接讓河北的底層百姓減少了巨大負擔,甚至還出現了根據地財政盈余,根本花不完的情況。

因此對於安史之亂的叛軍而言,他們幾乎都來自於河北的底層平民,唯一的追求就是免受剝削,而剝削他們的恰好是唐王朝,這種積怨世世代代不斷累積,就成了叛軍手中最堅不可摧的利刃。

而對於唐王朝的軍隊以及貴族大臣而言,安史之亂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正當收入,更氣人的是亂世不利於他們中飽私囊,就更加痛恨叛軍。

兩股仇恨集中爆發,就演變成了冷兵器史上最慘烈的香積寺之戰,參戰雙方都是唐朝的正規軍,都極度痛恨對方並且都視對方為叛軍,最終實力更強大,稅賦、兵源更充足的唐王朝獲得了勝利。

但安史之亂本質上還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叛亂,這種叛亂並未摧毀華夏大地上延續數百年的毒瘤,是一場不完整的清洗,只造成了唐王朝的國力減弱,門閥、貴族的剝削依然存在。

直到100多年後,一位叫黃巢的中年人登上了歷史舞台,他發現對於階級敵人,最好的手段就是物理超度,並來了一次大清洗,徹底掃平了延續800年的華夏腫瘤——士族門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