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改變歷史走向的五個餿主意,第五個細思極恐

2024-02-28歷史

在歷史的長河中,誕生的很多高明決策推動國家的發展,同時也不乏一些著名的餿主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下面讓我們盤點一下,歷史上最餿的五個餿主意,看看對當時乃至後來的歷史行程產生了哪些影響?

一、李斯改詔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崩於沙丘宮,死前留下遺詔傳位於公子扶蘇。

遺憾的是,傳位詔書還沒有被使者送出,始皇帝就歸天了,趙高素與扶蘇不和,擔心扶蘇繼位後,自己會有危險,於是趁機扣留了傳位詔書,並且暗地裏找到了丞相李斯,準備篡改詔書,改立胡亥為帝。

李斯起初並沒有答應,後來趙高以丞相之位勸說李斯,李斯擔心扶蘇繼位之後,丞相之位落入蒙恬手中,於己不利。

至此二人合謀,趙高有了丞相李斯的支持,成功的篡改了傳位詔書,擁立胡亥為皇帝,成為了秦二世。

秦國的歷史同時由此覆寫,為了徹底解決公子扶蘇的威脅,把傳位詔書改成了賜死詔書,由使者送到正在上郡擔任監軍的公子扶蘇手上,使者宣讀詔書,以「不孝不忠」的罪名賜死扶蘇和大將軍蒙恬。

就這樣一個皇長子和一個手握30萬大軍的大將軍被一個偽詔書奪走了性命,秦國的國本也從此刻發生了動搖。

秦二世繼位後,整日裏沈迷於酒色之中,不理政事,十分寵幸宦官趙高,漸漸的朝政大權都落入了趙高手中,將不服從自己的大臣都問罪下獄,當李斯發現這一切都是趙高的騙局之後,為時已晚,趙高以謀反罪將他處死,夷滅三族。這個跟隨始皇帝統一六國的法家幹臣也落下帷幕!

秦國的國勢日漸衰落,各地民不聊生,起義軍四起,六國後人也紛紛起兵復國。

由於二世即位之初,處死了很多反對他的大臣和將軍,以至於無人能夠領兵平亂,在各地起義軍的攻勢下,這個龐大的秦帝國轟然倒塌,二世而亡。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假如李斯沒有同意篡改詔書,公子扶蘇繼位,那麽秦王朝在扶蘇的帶領下,應該會在歷史上多留下幾筆重彩吧!

二、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是典型的孤立主義政策,最早出現是在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實施海禁政策,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沿海反叛勢力勾結海盜侵擾邊境。

清朝乾隆時期,各地沿海時常有起義軍叛亂,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乾隆皇帝下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清朝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經濟基礎是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自然經濟。一些自大的清朝統治者認為,清朝是天朝上國,地大物博,不需要外國商品貿易,同時為了防範外國思想對中國傳統思想造成沖擊,這也是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

這一餿主意直接切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在清朝統治者還沈浸在自我世界中的時候,西方的科技軍事文化正在迅速的發展,中國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技生產力完全落後於西方列強。

清朝的統治者們只顧自己享樂,他們目中無人,片面的認為西方的科技不足以對清朝造成威脅,導致清王朝在落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

三、唐玄宗殺高仙芝、封常清

公元751年,唐玄宗一紙詔書誅殺了在潼關前線抵禦叛軍的大將高仙芝和封常清,此時正是安史之亂的關鍵時刻,唐玄宗為什麽會臨陣斬將呢?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高光時刻,自然是備受大家關註。唐玄宗作為唐朝中期的國君,早年還開創了開元之治,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上一片妍妍向榮的景象,使得唐朝國力空前強盛。

可能是由於安史之亂的爆發,使這位皇帝判斷力出現了失誤,親手冤殺了兩位帝國雙璧,也讓自己體驗了一把窮遊。

安史之亂爆發後,封常清被任命為範陽節度使,前往洛陽招募兵馬平亂。高仙芝作為兵馬副元帥,率軍五萬迎敵。兩人出征之前還拍著胸脯向唐玄宗保證,一定能取下安祿山的人頭,不曾想,自己卻先丟了命。

高仙芝和封常清所率領的軍隊都是臨時招募的市井之徒、烏合之眾,和安祿山叛軍戰鬥力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一觸即潰,封、高雖然軍事能力很強,但也不能改變戰爭局勢,連戰連敗,洛陽隨之陷落,二人只好率領軍隊退守潼關,一方面恢復士氣,一方面遏制叛軍攻勢,一時間叛軍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殊不知就是他們這一舉動讓自己丟了性命,唐玄宗接到戰報,十分生氣,將封常清革除官職,戴罪立功。

高仙芝與監軍邊令城素有嫌隙,於是邊令城趁機向唐玄宗諫言:「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陜地數百裏,又盜減軍士糧賜」。玄宗大怒,遂讓邊令城去潼關將高、封二人處決。

兩位帝國雙璧就此隕落,唐玄宗聽信了邊令城的餿主意,臨陣斬殺了兩位大將,雖然封、高二人一路戰敗,但是若無兩人及時收攏敗軍,屯兵固守潼關,潼關是長安的門戶,一旦潼關陷落,身處長安的唐玄宗被叛軍生擒也不是不可能。

安史之亂的成功平息也只是為唐朝短暫續命,唐朝後期的藩鎮勢力已經大到不受朝廷的約束,唐朝國運也從此由盛轉衰。

如果唐玄宗能夠英明一點,不采納邊令城的餿主意,封、高二人一定能夠將叛軍擋在潼關之外,唐玄宗也不會體驗窮遊,後期的藩鎮割據,二人也能夠為平叛出一份力,唐朝也不會這麽快走向滅亡。

四、赤壁鐵索連環

建安十三年,曹操統一北方後,揮師南下,意欲平定劉表,翦除劉備,擊破孫權,進而統一全國。

荊州刺史劉表死後,蔡氏家族擁立次子劉琮接班。曹操大軍殺到,劉琮不戰而降,就這樣,荊州28萬人馬全都歸了曹操,曹操號稱八十三萬大軍,兵鋒直指江東。

為了對抗曹操,孫劉組成軍事聯盟,東吳大都督周瑜率領精兵三萬沿江布控,劉備駐軍樊口形成犄角之勢。伺機夾擊曹軍。

同年十二月,孫劉聯軍沿江之上,在赤壁與曹軍相遇,因曹軍當時瘟疫橫行,士氣不足,再加上荊州水軍與新編水軍難以磨合,戰鬥力明顯弱於東吳水軍,曹軍大敗,曹操不得已退守烏林,重新訓練水軍,以待決戰。

曹軍士兵多為北方士卒,不習慣坐船,特別是在船上時,士兵多生疾病。

曹操正為此頭疼時,龐統入帳獻計鐵索連環,告訴曹操把所有的戰船用鐵索連線在一起,變成連環戰船,人馬行於上如履平地,可以解決北方人馬水土不服的問題,大大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曹操果斷采納龐統的計策,殊不知就個餿主意直接葬送了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甚至差點連曹操本人都成了階下囚。

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采用火攻的計策,借助東南風,風助火勢,連環戰船彼此連線,船只盡數焚毀,一時間曹軍死傷無數,曹操在親兵的護送下,逃往南郡。

赤壁一戰,曹軍精銳盡失,短時間內再也無力南下,荊州之地也被孫劉占去,退回北方之後,又遭到西涼馬騰、韓遂襲擊,至此曹操再也沒有踏足江南之地,一統天下也成了泡影。

如果曹操沒有采納龐統的餿主意,可能歷史就會覆寫了,曹操只需要安撫好荊州民眾,圍而不攻,待孫劉內亂,趁機取江南,隨後西取益州,天下可定。

五、土木堡之變

明朝君主個個都是一個奇葩,其中以明英宗更甚,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大明戰神是如何將自己作沒的。

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剌也先統領蒙古各部,進攻明朝,脫脫不花和兀良哈進攻遼東,也先親率大軍進攻大同,大同守將戰死,大同陷落。

大同敗報傳到北京,明英宗下旨迅速召集軍隊,準備效仿朱棣,禦駕親征,企圖用大明天威擊敗也先。吏部尚書王直勸諫:「不必親禦六師,以臨塞下。」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沒有采納。

英宗率領大軍親征的路上已經出現了很多不詳之兆,兵部尚書鄺埜在行軍路上跌落馬下,受了重傷。

當時正值雨季,道路泥濘,崎嶇難行。大軍之中多出現凍死,餓死的士卒。

兵部尚書鄺埜和戶部尚書王佐屢次上書,請求回撤,宦官王振都不予采納。

八月十四日,土木堡之戰爆發,毫無懸念,五十萬士兵死傷大半,被俘者不計其數,幾十名朝廷重臣戰死,明英宗被俘。

土木堡之戰後,明朝精銳軍隊損失殆盡,內外矛盾激化,明朝開始由盛轉衰,從此走了下坡路。

倘若明英宗沒有聽信宦官王振的餿主意,禦駕親征,而是派遣一員上將帶兵平叛,下場也不會這麽淒慘,定不會斷送了明朝的國運,真可謂是歷史最餿的餿主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