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6年陳賡帶烈士遺孤見周恩來夫婦,調皮問道:你們猜他是誰的兒子

2024-01-01歷史

1956年入夏不久,天氣開始變得悶熱,陳賡坐著小汽車來到中南海紫光閣,與他同行的,還有一個瘦瘦高高的年輕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去見周恩來夫婦。

抵達北京前,陳賡已經和周恩來打好了招呼,所以他乘坐的汽車,才能暢通無阻開到紫光閣大門附近。

當時,收到訊息的周恩來夫婦,已經在門口等候多時,盡管陳賡沒有告訴他們具體要見誰,但他們還是做好了充分的迎接準備。

伴隨陳賡標誌性的笑聲,周恩來夫婦看到了,從汽車上下來的陳賡二人正朝他們走來,他們也主動迎了上去。

周恩來看了眼陳賡身邊的年輕人,問道:「這位就是你說的烈士遺孤嗎?」

陳賡笑著說:「沒錯,就是他。」

一旁的鄧穎超問:「那他是哪位烈士的兒子?」

陳賡調皮回答:「我不說!哈哈!不過,你們可以猜一猜!」

周恩來夫婦說了很多人的名字,陳賡都搖頭說「不是」。

周恩來被勾起了興趣:「你給點提示嘛!」

陳賡說:「他的父親曾經還是你的戰友,是黃埔軍校一期生。」

周恩來聽完陷入了沈思,他從頭到腳將年輕人細細打量了一遍,憂傷地說:「莫非,他是彭……的兒子?」

陳賡認真地點了點頭:「是的!」

接著,四個人站在原地,一動也不動,似乎在向年輕人的父親默哀。

最後,還是鄧穎超打破了寂靜:「恩來,客人都來了,怎麽能讓他們在外邊站著呢?」

周恩來恍然大悟,他親切地拉著年輕人的手,往紫光閣裏面走:「來,我們進去聊……」

那麽,這位年輕人究竟是誰的兒子?

周恩來又與他的父親有一段什麽樣的交情?

請接著往下看。

一、鬥爭中逐步成長為學生運動骨幹

1919年夏,一位長相清秀的年輕人,帶著行李走進了安慶一師的大門,這個人就是上文提到的烈士——彭幹臣。

當時,五四運動愛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安慶一師廣泛傳播。由於安慶一師的學生大多出身貧苦,他們對下層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這些思想對他們的觸動很大,所以很快便接受下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擁有群眾基礎的安慶一師,成了安徽學生運動的「大本營」。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彭幹臣入學不久,便主動加入了學生自發組織的「抵制日貨,支持國貨」的宣傳隊。

同時,他也會去閱讀各種進步刊物,但看完一本,下一本又需要等好久。特別是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在年輕人中非常流行,每次出新的一期,書店總是排成長隊,一般人想買都買不到,即使借別人的看,也要提前打好招呼。

好在彭幹臣與同班同學濮德治關系很好,而濮德治是陳獨秀的表弟,陳獨秀每個月都會給表弟寄來新一期的【新青年】等刊物。

沾了濮德治的光,彭幹臣有機會比一般同學更早讀到【新青年】。每次拿到雜誌後,彭幹臣會挑燈夜戰將雜誌的全部內容抄寫下來,以便反復品讀。

安慶一師作為安徽學生運動的「大本營」,自然免不了要受到進步知識分子的青睞。1920年,惲代英來到安慶一師,進行有關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宣傳講演。

這次講演結束後,在回宿舍的路上,彭幹臣想了很多,結合自己在【新青年】中了解到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他覺得或許真像惲代英說的那樣,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改變人民悲苦的境遇。

同年5月,學校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共產黨宣言】等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書籍,開始在學校流傳起來。

讀完這些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著作後,彭幹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觀,並迅速成長為安慶學生運動骨幹。

1921年上半年,蔡曉舟聯絡安慶各校的學聯負責人,組織成立安慶社會主義青年團(後簡稱社青團),彭幹臣作為社青團的發起人之一,率先加入了該團。

社青團的成立,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安慶大中學校的傳播,從此安慶的學生運動開始有組織、有針對性,為後續開展的「六二」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月2日,因不滿安徽軍閥政府挪用教育經費,彭幹臣、戴文秀等10名學聯代表前往省議會,找趙繼椿等議員請願,卻遭到了衛兵持槍阻攔,隨後雙方發生沖突,戴文秀被衛兵用板凳打暈。

訊息很快傳遍了安慶各大學校,學生在學聯的組織下進行抗議遊行,卻遭到了軍閥馬聯甲的殘酷鎮壓。最後,運動以學生姜高琦和周肇基的犧牲,以及50人的受傷收場。

軍閥的暴行引起了安徽人民的不滿,安慶商人、工人支持學生運動,開始在全市範圍內進行罷工罷市。迫於社會輿論,安徽省政府作出讓步,同意增加教育經費,省教育廳長張春庭引咎辭職。

「六二」運動對彭幹臣的影響很大,他意識到,僅僅依靠學生不痛不癢的示威遊行,是無法改變社會現狀的,革命是唯一出路。

他在「六二」烈士姜高琦的墓前,寫下了壯誌昂揚的題詞:「幹,革命的精神是幹!是要徹底地幹!」

這幾句題詞,體現了他徹底反抗強權政治的決心,同年秋天,安徽省議會又爆出賄選醜聞,在彭幹臣等人的領導下,安徽社會各界又進行了艱苦的鬥爭。

在這一系列的鬥爭中,不僅讓彭幹臣增長了見識和領導能力,更讓他得到了同學的信任,所以後來他才能被選為省學聯委員。

1923年,社青團發展到了50人左右。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根據形勢判斷,認為在安慶建立黨支部的條件已經成熟。

當年12月,在黨中央代表柯慶施的帶領下,安慶市的共產黨代表秘密召開會議,宣布了安慶黨組織的成立。彭幹臣被推舉為安慶一師黨支部書記。

二、與周恩來、陳賡相識於黃埔軍校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周恩來服從中共中央的指示,前往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雖然此時的周恩來並沒有見過彭幹臣本人,但他對彭幹臣還是有所了解的。

同年4月,彭幹臣、陳賡、許繼慎等共產黨員透過考試,進入黃埔軍校學習,成為該校創辦後的第一期學生,彭幹臣被編進二隊,陳賡被編進了三隊。

為了更好領導黃埔軍校的共產黨員,一個特殊的黨支部在該軍內部成立,彭幹臣、陳賡等人被推舉為支部委員。從此,彭幹臣、周恩來、陳賡三人總算互相認識了。

由於形勢嚴峻,12月中旬,入學不到半年的黃埔軍校一期生畢業彭幹臣、陳賡等學員,由於成績優異,被留校進入教導團,兩人被分到了同一個連隊,陳賡任連長,彭幹臣任黨代表。

1925年2月上旬,教導團受命東征討伐陳炯明。彭幹臣、陳賡等各級黨代表,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對入伍不久的新兵積極進行階級教育和形勢教育。他們身先士卒,在隊伍中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在淡水(位於廣東省惠州市)附近,經過打探,得知縣城裏敵人只駐守了一個旅的兵力,彭幹臣帶領100多人組成敢死隊,決定趁夜色爬進城內。

盡管在接近城墻和爬墻的過程中,敢死隊死傷過半,但彭幹臣等人憑借無畏生死的精神,最終攻入城內,為後面的戰友進入城內開展巷戰提供了條件。最後,教導團帶領的部隊,取得了俘敵2000余人,繳槍1200多支的戰果。

淡水一戰,為東征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此戰開始,周恩來也開始對彭幹臣越發器重。

隨後,教導團出城迎戰,兩軍在平山附近展開激戰,敵人雖然遭到了教導團的猛烈打擊,傷亡巨大,但依舊負隅頑抗。彭幹臣與陳賡研究決定,組織一次猛烈的反攻,最終擊退敵人。

陳炯明心有不甘,再次集結4萬兵力南下作戰。3月12日,彭幹臣和陳賡所在連隊在棉湖西北,與陳炯明主力展開遭遇戰。

彭幹臣臨危不懼,毅然率部與敵人短兵交接。戰鬥開始後不久,葉劍英率領一隊繞到敵人後面突襲,最終合殲敵人。

在這次戰鬥中,彭幹臣的一根手指不幸被敵人打斷。當別人還在為他感到可惜的時候,他自己卻坦然地說:「革命如此艱難,斷掉了一根手指,沒有什麽可惜的,只要腦袋沒掉,就還可以繼續幹革命!」

三、學成歸國,繼續革命

為了培養更多的軍事人才,10月,共產黨決定選派部份黨員去蘇聯學習,彭幹臣便是其中之一。

與彭幹臣一同學習的,還有部份從西歐前往蘇聯的朱德等70多人。上軍事理論課時,遇到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即使有專人提供轉譯,同學還是不太理解。於是,彭幹臣和朱德便充當「課代表」,下課後專門為同學耐心解答。

1926年,鑒於北伐大革命的迅猛發展,周恩來指示還在蘇聯學習的彭幹臣,回國參加北伐大革命的指揮工作。

當年秋天,彭幹臣秘密回國,進入葉挺獨立團,充當軍事指揮員。

當時,葉挺獨立團的主要任務是跟隨西路軍北上,攻打以武漢為基地的軍閥吳佩孚。

部隊行至汀泗橋附近時,因敵軍防禦工事牢固,敵方陣地久攻不下。後來,葉挺和彭幹臣根據當地農民給出的線索,決定將部隊分成三隊,一隊繞到橋的東北地區,從側面襲擊敵軍要害部位,隨後在另外兩支隊伍的掩護下,直插敵軍腹部。這套打法在實戰中取得成果,幫助他們成功拿下汀泗橋。

9月5日,獨立團到達武昌前,彭幹臣向葉挺建議:「武昌城不好打,需要有不怕死的人沖在前面為大家開路。我建議由共產黨員組成敢死隊,由我帶領爬墻打前鋒。」

葉挺對彭幹臣敢於為革命獻身的精神,感到非常敬佩,當即同意了他的請求。敢死隊組織完畢後,隊員紛紛寫下遺書、留下遺物,發誓沖出第一步,絕對不回頭,願意用自己的生命為革命事業添磚加瓦。

10月10日,北伐軍對武昌城發動總攻,彭幹臣帶領的敢死隊,在後方戰友的掩護下,扛著雲梯,向著城墻進發,成功進入城內,並占領了城內制高點蛇山,為最後攻下武昌做出了巨大貢獻。

1927年3月初,黨中央決定在上海發動第三次工人起義,起義工作由周恩來等人負責領導。

起義的籌備階段,周恩來認為要想順利完成起義,必須增派一批軍事顧問。他提議讓武漢的彭幹臣,帶一批軍事骨幹,乘船潛入上海,再將這批軍事骨幹安插到各級工人糾察隊中,負責軍事指揮工作。提議予以透過,彭幹臣也參加了起義。

可惜,起義最終被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扼殺在了搖籃裏。從此,上海籠罩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為保護周恩來的安全,彭幹臣帶著他輾轉各地,終於在5月下旬將他安全送到了武漢。

眼看革命陷入低潮,7月,共產黨中央召開緊急會議,大會上透過了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的提案,決定成立前敵委員會,由周恩來擔任書記,前往南昌進行起義的前期準備工作。

出發前,周恩來請求將正在湖北英山組織農民運動的彭幹臣,派往南昌協助其開展工作。中央同意了他的請求,不久,彭幹臣抵達南昌,與周恩來一起準備起義事宜。

8月1日,南昌起義正式開始,由於準備工作充分,起義圓滿成功,為表彰彭幹臣在起義中所做的貢獻,革委會將他任命為南昌市公安局長。於是,彭幹臣成為了黨的歷史上第一位公安局長。

南昌起義的勝利,引起了敵人的關註,很快各路反動派,派兵「圍剿」起義軍。前敵委員會立即下令南下廣東,爭取保留有生力量,等待機會再次北伐。

彭幹臣隨賀龍南下,9月,進入廣州後,因敵我勢力差距太大,起義軍遭到敵人重創,只能分散撤退。

彭幹臣與組織脫離,經過幾個月的躲藏,他終於來到上海,躲在了支持革命的民主鬥士李次山家。

李次山是彭幹臣的同鄉,在他的家裏,彭幹臣認識了他的義女江鮮雲,兩人一見鐘情,喜結連理。

新婚後不久,彭幹臣終於找到了周恩來,周恩來決定將他留在身邊工作。

當年夏天,為補充軍事幹部,黨中央要求周恩來領導舉辦軍政訓練班。由於周恩來兼任的職務太多,實在抽不出時間,所以他將訓練班的日常工作交給了彭幹臣夫婦。

彭幹臣夫婦不辱使命,將訓練班管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充分保證了學員的安全。每期訓練結束,彭幹臣都會妥善安排學員離開上海,前往根據地領導革命。

雖然訓練班只開辦了三期,卻為蘇區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高級將領,如許光達、孫德清等人都是從這裏出去的。彭幹臣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周恩來的認可,周恩來盛贊他為「出色的將才經理」。

1929年8月下旬,共產黨中央軍事部被敵人發現,部長楊毅等人犧牲。黨中央將周恩來任命為軍事部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並將彭幹臣等人增補為軍委委員。之後半年多的時間裏,彭幹臣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做了大量工作。

1930年5月,訓練班三期結束後不到一個月,彭幹臣接到新任務:去奉天(沈陽)擔任軍委書記,負責東北地區的武裝鬥爭。

6月,彭幹臣夫婦帶著剛滿周歲的女兒抵達奉天,江鮮雲主內,負責聯絡工作,彭幹臣主外,負責組織武裝鬥爭。

然而,好景不長,9月,東北地區的黨組織出現叛徒,彭幹臣被敵人通緝。此後幾年,彭幹臣輾轉多地,最終來到上海繼續投身革命。

四、與方誌敏率部北上,壯烈犧牲

1932年,周恩來派彭幹臣前往江西參加革命。實際上,彭幹臣在去江西前,周恩來曾詢問過他的意見:「現在形勢嚴峻,需要有人離開上海前往根據地指揮工作。現在,我問你,你自己想去江西,還是湖北?」

彭幹臣不假思索回答:「去江西!」

「其實我的想法是派你去湖北的,畢竟那裏是你的家鄉。」

「去湖北容易受到宗族觀念的影響,不利於土地革命的開展。為了避開宗族的裙帶關系,我申請去江西或者其他遠離家鄉的地方。」

「很好,你能這樣想,是對的。既然,你願意去江西,我就派你去贛東北吧!」

同年,彭幹臣的兒子彭偉光出生,離家前,彭幹臣囑托妻子:「這次去贛東北形勢比以前更加嚴峻,如果我沒能回來,請你照顧好我們的孩子。」

在贛東北根據地,彭幹臣重操舊業,擔任彭楊軍校校長。

在軍校任職時,彭幹臣特地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彭幹成」,意思是「將革命幹成功」。他平易近人、積極聯系群眾、悉心聽取學員匯報,為當地紅軍部隊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事幹部,因此當地曾傳唱過一首民謠:「小小葛原鎮,大大軍幹校」,其內容就是在歌頌彭幹臣的功績。

1934年11月,黨中央要求方誌敏帶領部隊北上抗日。大部隊出征前,方誌敏將彭幹成安排到身邊,讓他協助自己出兵北上。

出征後的前半個月,部隊沿皖贛邊一路凱歌,最終引起了敵人的重視。蔣介石派出20萬大軍,圍追堵截方誌敏和彭幹臣帶領的部隊。

到12月中旬,在方誌敏和彭幹臣的帶領下,紅軍不畏生死,成功擊退了敵人數十次,但畢竟敵眾我寡,只能被迫往南撤退。

1935年1月,紅軍沖破敵人的重重堵截,在江西上饒懷玉山區,再次被敵人包圍,彭幹臣驍勇善戰,在擊殺數名敵人後,不幸中彈身亡,終年36歲。最後,方誌敏也被敵人俘虜。

五、烈士遺孤,得以善待

彭幹臣離家前往贛東北後,在1933年秋從江西上饒給妻子江鮮雲寄去了最後一封信,從此家人再也沒有他的音信。

雖然彭幹臣音信全無,但江鮮雲卻沒有忘記丈夫臨走前的囑托,一直默默撫養兩個孩子。

抗戰勝利後,周恩來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彭幹臣的下落。盡管後來收到了彭幹臣犧牲的訊息,他也沒有放棄繼續尋找彭幹臣的親屬。

直到1956年,陳賡終於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彭幹臣的兒子彭偉光。

當時,彭偉光對父親的事跡知之甚少,陳賡的出現,讓他受寵若驚。在陳賡家,彭偉光問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伯伯,我的父親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陳賡一改往日的幽默,嚴肅地說:「你父親是中國革命的功臣,沒有他的付出,就沒有新中國!」

不久,黨中央召開會議,去北京前,陳賡特地找人將彭偉光接來,帶著他一起去北京。

彭偉光問陳賡:「伯伯,我們去哪?」

陳賡笑著回答:「去北京中南海。」

「去中南海幹嘛?」

「去見周總理!」

「周總理會見我嗎?」

「看在你父親的面子上,他會熱烈歡迎你的!」

果然,在中南海紫光閣,彭偉光和陳賡受到了周恩來夫婦的熱情款待。

得知彭偉光的身份後,周恩來激動地對鄧穎超說:「沒錯,他就是彭幹臣的兒子。瞧,他們父子倆長得真像呀!」

彭偉光好奇地問周恩來:「周總理,您也認識我父親嗎?」

周恩來深情回答:「你父親曾經是我忠實的戰友,他的犧牲對我、對黨都是巨大的悲痛。今天能夠見到你,我們總算可以給彭幹臣同誌一個交代了!」

後來,周恩來夫婦將彭偉光收作養子。

謹以此文向彭幹臣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