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誰控制了中亞誰就控制了世界?看懂中亞遠不是你想象得那麽簡單!

2024-01-06歷史

中亞,史前就有人類活動,是歐亞大陸文明的交融之地,迄今為止仍然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和經貿合作的樞紐區域。國人對「中亞」的認知,大多源自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的「西域」。中國歷代官修史誌和著述中,都有關於西域諸國地理疆土、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的描述,流傳下來的大量地理歷史學文獻和地圖塑造了「中亞」的地域形象。但要看懂中亞,還要明白「突厥化」和「伊斯蘭化」這兩大民族史基本面。

誰控制了中亞誰就控制了世界?

中亞的歷史輝煌燦爛,但這並非是由它的文明程度,而是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它既是亞歐大陸地理上的中心區域,也是陸路交通的要沖和多種文化的交叉口。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引來了大國的競相爭奪。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曾預言,誰控制了包括中亞在內的亞歐大陸樞紐地區,誰就控制了世界。

歷朝歷代絲綢之路在中亞路線的變遷,圖引星球研究所

在中亞綠洲文明的核心——河中地區,單建城兩千年以上的古城就有好幾座:撒馬爾罕、布克斯奧羅、塔什幹、鐵爾梅茲、希瓦……還有許多規模稍小、大多為軍事用途的城堡。正如波斯歷史學家誌費尼在其權威著作【世界征服者史】裏所說,中亞古城的精華和核心是撒馬爾罕與布克斯奧羅。雖然這些千年古城不如巴比倫、亞歷山大、雅典有名氣,但卻是諸多帝國上演興衰大戲的舞台。

烏茲別克的希瓦古城

歷史上,許多民族、部落都以中亞為往來遷徙的走廊和軍事對決的舞台。不過,回溯中亞歷史,漫長的歷史上卻從來沒有形成過一個由當地民族建立的穩定且統一的國家。即便是如今的中亞五國,也是因蘇聯解體形成,五國主體民族都是與國名同名的民族,分別為: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吉爾吉斯族、土庫曼族和塔吉克族。

中亞五大主體民族的族源

按照史書記載,哈薩克人的先民主要是由古代的烏孫、康居、阿蘭(奄蔡)人和原在中亞草原遊牧的塞種人、大月氏以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契丹、突厥、鐵勒、蒙古等各族人融合形成,屬蒙古利亞與高加索混合人種。哈薩克人使用的哈薩克語,屬艾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欽察語支。

標誌著哈薩克民族形成的關鍵事件是1456年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部離開烏茲別克汗國(月即別部落聯盟),東遷至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這些堅持遊牧的部眾稱為哈薩克人,所以在突厥語族中,「哈薩克」有「逃脫者」、「獨立不羈者」之意。

哈薩克蘇丹克烈汗雕像

不過在哈薩克族形成的同一時期,東歐草原的斯拉夫遊牧社群哥薩克人借用了哈薩克人的稱謂。所以在沙俄入主中亞後,曾以「吉爾吉斯人」稱呼哈薩克人,直到1926年蘇聯才予以糾正。

哈薩克人

烏茲別克民族的名稱,最早來源於14世紀時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的烏茲別克汗,元史上稱為「月即別」。15世紀中葉月即別部落聯盟分裂後,余下留在鹹海北岸的人組成了烏茲別克聯盟,稱為烏茲別克人。15世紀末16世紀初,烏茲別克遊牧部落南下,攻入了中亞最富庶的河中地區,占領了布克斯奧羅、撒馬爾罕、希瓦、烏爾根奇和塔什幹等城市,與當地操突厥語、從事農耕的栗特人後裔居民融合,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烏茲別克人。

顯然,烏茲別克人與哈薩克人同源,他們都源自9世紀時中亞薩曼王朝時,大批突厥遊牧民被戰爭俘獲以及大量突厥語遊牧部族(如葛邏祿人、卡拉吉人、阿兒渾人、烏古斯人)南下後,與當地波斯人、栗特人混居、融合的結果。兩者的差異主要在經濟生活方式。烏茲別克人操烏孜別克語,屬艾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葛邏祿語支。

撒馬爾罕古城的烏茲別克小姑涼

吉爾吉斯人說吉爾吉斯語,屬分東南、西南和北部3種方言,屬艾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這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遊牧史的古老民族,吉爾吉斯人一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充足的水源與肥美的草原,共同哺育了這個位於高山之上的遊牧國度。據【史記】記載,吉爾吉斯人被稱為「堅昆」或「隔昆」,最初遊牧於葉尼塞河上遊一帶(包括唐努烏梁海),由於戰爭等多種原因,歷經千年輾轉遷徙,來到中亞天山及周邊地區。

其中有一支正是漢朝大將李陵的後裔,此說法源自公元648年,一支來自葉尼塞河上遊地區的黠戛斯朝貢團抵達了唐朝首都長安,其酋長失缽屈阿棧自稱是漢朝李陵的後裔,並最終與大唐皇室認親。而黠戛斯正是吉爾吉斯人的先祖。不過年代久遠往事已不可追,當烏孫、匈奴、鮮卑、柔然、契丹等其他諸多強悍的遊牧民族湮滅無存時,低調的吉爾吉斯人在天山南北延續至今。

沙俄時期,哈薩克人被冠以「吉爾吉斯人」的稱呼,而現在的吉爾吉斯人被稱為「吉科卡門吉爾吉斯人」。1916年由於吉爾吉斯人的肥沃土地被湧入的俄國人和烏克蘭人所占,引發了大暴動,暴動遭到嚴酷鎮壓,吉爾吉斯人損失慘重,近1/3的吉爾吉斯人逃往中國新疆。1926年,蘇聯在中亞進行民族辨識時,對吉爾吉斯人之名才被糾正。

吉爾吉斯人

土庫曼人使用土庫曼語,有多種方言,屬艾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古斯語支。土庫曼人的族源可追溯為9至10世紀從北方遷來的西突厥烏古斯人,烏古斯分為24個部落,其中有名的是柯尼克部、約穆德部、撒拉爾部和佩切涅克部。他們南下到伊朗高原北部的科佩特山脈邊緣的綠洲地帶,與烏茲別克人一樣,土庫曼人也吸收融合了大量當地土著居民。

額外一提的是,中國的撒拉族是元代東遷青海的土庫曼人,土庫曼每年都召開‘世界土庫曼人人文協會’,中國撒拉族都會受邀,並派代表參加。隨著中土經貿油氣合作的深入,這種親緣關系也頗有有益促進雙方合作。

土庫曼人

塔吉克人是中亞最古老的民族,塔吉克一詞的其中一個解釋是,頭戴皇冠的人(「塔吉」在波斯語中意為王冠),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分布於帕米爾東西操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支的塞種人,是吐火羅盆地的大夏人、河中地區的粟特人以及費爾幹納盆地的帕爾坎人融合後的後裔。據說撒馬爾罕古城就是他們修建的,不過這座令塔吉克人自豪的古城,如今卻位於烏茲別克的境內,這跟突厥人崛起後的擠壓有很大關系。

塔吉克西部的吐火羅盆地和費爾幹納盆地的栗特州主要分布著平原塔吉克人,東部帕米爾高原則是高原塔吉克

塔吉克族新郎與新娘

塔吉克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帕米爾型別,使用塔吉克語(東部波斯語),分多種方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是中亞五史坦中唯一的非突厥語民族。主要分為平原塔吉克和高原塔吉克,其中前者主要分布在費爾幹納盆地出口和吐火羅盆地,是中亞定居文化的繼承者,但隨著突厥人強勢影響,文化上已經突厥化,屬於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後者則主要分布在帕米爾高原,屬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中亞北部的民族在相貌特征上更趨向於黃種人,如哈薩克人

中亞民族史的基本面:突厥化與伊斯蘭化

透過了解中亞五大主體民族,我們便會發現,自東突厥被大唐所滅,西突厥進入中亞開始,突厥語族諸部落就開始了由北向南的不斷遷徙征伐、不斷向早期進入中亞的印歐語系土著民族註入蒙古利亞人種(即黃種人)血統,最終實作各個民族分解、交融、重組的過程,即所謂的「突厥化」。所以中亞,北方的民族在相貌特征上愈趨向於黃種人,而越向南則更趨向於高加索人種。

不同時期的阿拉伯帝國的疆域圖

1965年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古城遺址,發現一處唐朝遺跡,畫中是武則天坐龍舟,往水中拋粽子。

而與「突厥化」行程同時發生的是伊斯蘭教由南向北的傳播,即「伊斯蘭化」,這是阿拉伯帝國滲透中亞的結果。隨著公元751年大唐安西軍在怛羅斯之戰中敗於阿拉伯帝國及中亞諸國聯軍後,雖然勢力沒有結束西域,但也停止了對河中地區的經略,於是伊斯蘭教開始逐漸取代佛教,成為中亞各民族的主要信仰。而這兩個行程就構成了中亞民族史的基本面。

怛羅斯之戰因葛邏祿部被重金收買後突然叛變,與阿拉伯軍前後夾擊致使唐軍失利。

怛羅斯之戰後大唐僅停止了對河中地區的經略,直到790年後,因安西軍被回呼平叛安史之亂,唐朝才失去西域。

由於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腹地,氣候幹旱,幹草原和荒漠是分布最廣的自然景觀,所以就註定了古典時期的中亞,其實際控制權往往掌握在那些居無定所的遊牧部落聯盟或者是其建立的帝國中流轉。而河中地區作為中亞少有的適宜農耕的綠洲,由於體量上遠遜於廣闊的中亞草原,所以並不能穩定主導中亞,反而河中地區的富庶往往會引來北方遊牧部族的入主。

當這些遊牧部族進入河中地區後,往往又會與當地的定居民族融合,進而適應綠洲耕作和商業文化,轉化為新一代農耕民族,如此迴圈往復。如今占據著河中地區主體的烏茲別克人便是如此。不僅如此,由於遊牧民族的遷徙特性,在蘇聯對中亞進行民族辨識前,該地區的行政區劃從來就不是按照民族居住區劃分的,而是由地形、經濟生活方式、政權力量對比乃至外來勢力幹預所決定的。

中亞多民族雜居的狀態神似各種顏色的葡萄乾

所以當時的中亞基本是處在多民族雜居的狀態,那麽如今以民族內容建國的五個史坦國又是怎麽形成的呢?是誰一手促成了這種劃分?又是出於什麽考慮對中亞復雜的民族構成進行辨識的呢?對中亞五國以及時隔百余年再度進入中亞的中國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限於篇幅,我們下期再談。

上期回顧:天山把另一半美給了吉爾吉斯,也割裂了吉國的內部地緣結構

備註:本文是【中亞合集】的第71章原創作品,僅為一家之言,轉發請註明【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及出處】,抄襲必究。另文中配圖部份引自網路,如有版權私聯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