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代狀元書法家陳循,74歲時被流放至鐵嶺

2024-01-06歷史

江西吉安在明代盛產狀元,尤其註重詩書傳家,崇尚節義理學,有著良好的地域文學傳統,為文學重鎮之一。陳循作為江西地區優秀的政治家與文學家,其詩書風格的形成受江西地域文學文化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

陳循畫像

陳循(1385-1464年),字德遵,號芳洲,江西泰和人,是明代在北京舉行科考錄取的第一位狀元,曾官至內閣首輔、少保兼太子太傅及文淵閣大學士,為內閣重臣,歷事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陳循的生平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從學時期——名下果無虛士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陳循生於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據王翔【芳洲先生年譜】記載「公先公與一敬公、楊公雖歲長,少不敵,然先後學於海桑陳心吾先生之門。」陳循的父親和從叔一敬公皆學於名儒海桑先生陳漠之門,可知其家庭有一定的家學淵源。吉安府向來是個才子之鄉,在家學與濃厚鄉學氛圍影響下,陳循自幼便很聰穎。「是年(1391年)正月,公隨兄入裏塾讀書,不三四回即自背誦,動止應對不群流俗」七歲入塾學習的陳循,書過三四回便能背誦,應對談吐也不落熟套,這聰慧的天資在其後的學習中也表現突出。

明代 陳 循 作品一

陳循幼年生活較為安逸無憂,但這種狀態並沒有持續很久。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其父病卒,年僅十歲的陳循與母兄相依,生活較為困苦,學業也一度中斷,直到建文元年(1399年),其從叔陳一敬公罷官歸鄉,十五歲的陳循才開始跟隨其從叔讀書。其後兩年,陳循進入邑癢讀書,年少的他此時就己經表現出了遠大的誌向,在邑宰孫公考查邑學諸生時,作詩雲:「要知四海為霖處,待到中天捧玉皇」,足以見其成就一番事業之誌。

在此後十余年的邑癢學習期間,他出色的文采多次受到長官的嘉獎,才名也隨之越來越大,各地長官及有名望的長者來到泰和,必對陳循進行一番考試。如參議錢塘柴公因慕陳循之名來邑學,以「講中庸三十章」試其才,講畢,錢公以「名下果無虛士」盛贊之,可見陳循文才十分出眾且得人之心。

明代 陳 循 【題文同墨竹圖】局部

高中狀元——仕途順遂

陳循雖文名很盛,但其科考之路卻是一波三折。三次參加科考,但能在三十歲就摘得狀元之名,又實為少年得意。永樂三年(1405年),此時陳循二十一歲,是他第一次參加鄉試,但這次鄉試他不幸落榜;1408年,陳循本應參加鄉試,但因病未果;1411年,二十七歲的陳循第二次參加鄉試,這次考試陳循表現十分突出,卻又因病所累,只考了初場,因病痛未能完成剩下兩場,但其文卻得到考官賞識,在閱其初場文還未見余下二場文時,考官就毫不猶豫地把陳循的文章刻為上錄,在將刻完初場兩篇文章後卻發現陳循缺了第二、三場考試,因此陳循在此次鄉試中又失敗而歸。

直到永樂十二年(1414年),陳循此時三十歲,是第三次參加鄉試。吸收前兩次因病未果的教訓,陳循「慎起處,戒飲酒」,靠多年積累的深厚學識與經驗,他終於在此次鄉試中奪得第一,為「會元」。次年二月,陳循至北京參加會試,這一年也是成祖遷都北京後在北京舉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據【狀元圖考】載:「甲午,首鄉薦。會試擬首,考官梁潛以鄉曲避嫌,置第二。庭試首摧。」會試本當為第一的陳循卻因同鄉考官梁潛避嫌而改為第二,但在其後的殿試中陳循以出色的文采和見識最終奪得頭魁,為永樂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狀元。

明代 陳 循 作品二

高中狀元之後陳循直接入職翰林院,而翰林院為內閣人才培養基地,也是進入政壇的必經之路。其後陳循從翰林修撰青雲直上到內閣參與機務,為官近四十年,這期間沒有遭受過一次貶滴,且多次被委以重任,參與修纂各類重要書籍,委派為鄉試、會試考官,國家的大詔令、典冊也多出自其手。在「三楊」之楊士奇和楊榮相繼去世後,年事己高的楊溥也不再繼續主持內閣,於是陳循和馬愉、曹鼎逐漸取代「三楊」的地位主持內閣。

明正統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時值閣臣們的沐休假期,陳循與、王英、錢習禮、周述、李時勉等9位朝中大臣雅集於楊榮在京師城東的府邸——杏園聚會。畫家謝環為此作【杏園雅集圖】,陳循作題,釋文:濟濟儒林彥,晨下玉堂直。時和景物麗,駕言適所適。芳圃負城隅,坦蕩囂氛隔。長松蔭仙葩,流泉湛寒碧。展席藹蘭熏,開尊註瓊液。主賓諧琴瑟,賡歌葉金石。蕭散樂和洽,從容見儀則。視彼山陰遊,清談竟奚益。泰和陳循。通篇小楷結構凈潔勻稱,筆畫婉麗端雅極具當時流行的「台閣體」風格。

明代 陳 循 【題謝環杏園雅集圖】

流放鐵嶺——歸鄉終老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刺部犯邊,明英宗朱祁鎮受宦官王振煽惑,不顧舉朝反對執意親征。最後大敗,明英宗也在撤退到土木堡時被瓦刺首領所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在英宗被俘的訊息傳到北京後,明廷亂作一團,甚至出現了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君的言論,而陳循立即反駁道:「皇上為憫生靈、安社程而出,皇天眷佑,不久必回。今當立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郕王輔之,徐圖迎復,豈容有他議!」陳循當機立斷,立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郕王朱祁鈺監國輔佐,然後再想辦法把皇帝迎接回朝。但當時有部份官員認為皇子年紀最大的也只有三歲,無法主持大局,陳循則以「但生一日,即是主人」這一堅定有力的回答穩固了朝臣之心。

明代 陳 循 作品三

而蒙古瓦刺部落在擊敗英宗北征大軍後乘勝追擊,直犯京師,當時皇太子年僅三歲,為避免「主少國疑」,國家動亂,陳循、於謙等大臣迫於形勢不得不勸服孫太後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君,以穩定軍心。

1450年明英宗被歸還,卻回朝後隨即被明景帝軟禁。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景帝病重,陳循便與朝中各大臣商議奏請英宗監國(實際上也就是請英宗復位),要求朝中官員贊成者將姓名寫在奏稿上,並於第二天上奏章,但代職大臣沒有批允。第三天,陳循決定再次送批奏章,由於奏章贊成者官員人數較多,待等到寫完姓名標示的時候己經過了上奏時間,陳循等只好明日再上奏章。但沒等到第二天早上,石亨和徐有貞等輩為搶擁英宗復位之功,當晚便潛入南宮,發動政變,迎接英宗復位,這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奪門之變」。

明代 陳 循 作品四

明英宗因不明之前眾臣上章之事,在復辟後便開啟了他認為的賞罰之路。徐有貞因之前多次求陳循舉薦自己未果,而對他懷恨在心,便多次在英宗前誹謗陳循,誣於謙、王文有立外藩復辟之意,且陳循、商格、蕭鋪三人也參與其中。於是於謙、王文被處死,陳循被刑杖一百並流放到鐵嶺,時年陳循已有七十四歲高齡。謫居鐵嶺尚陽堡時,正值鐵嶺重修圓通寺,他為之撰【銀州重修圓通寺塔記】,雲:「洪武二十三年,嚚州之城置鐵嶺衛,此則建城之始也……。」筆劃平正,結體整齊,工妙於點畫,神韻於結體,平正而不呆,齊整而不拘。除此之外,他還為開原撰寫了【重修崇壽寺塔記】,對鐵嶺的名勝古跡,也寫許多詩加以贊之,是最早吟誦鐵嶺風光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成為鐵嶺珍貴的文化遺產。

明代 陳 循 作品五

天順六年(1462年),陳循上章自明當年實情,明英宗也知曉了當日眾臣上章勸景帝同意英宗監國的真相,最後申訴成功,獲釋為民,後歸鄉閑居,同年十一月,以疾病而終,享年七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