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8年,徐向前請求軍委授予1個旅榮譽稱號,周總理回電不許再有

2024-01-10歷史

徐帥請求軍委給一旅授稱號,周總理回電:一錘定音,不準再提。

"臨汾旅",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獨樹一幟,這是唯一一支以城市命名的部隊,也是唯一一支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獲得旅(師)一級榮譽稱號的部隊。

這兩個"唯一"背後,是一段鮮為人知的血與火的歷史。1948年3月至5月,徐向前作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接受了中央軍委的命令,攻克臨汾,為我軍在西北、中原地區的戰略進攻以及後續解放山西全境創造了條件。

臨汾位於晉南平原的汾河谷地,既是山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又是太嶽和呂梁兩大山脈東西聯結的樞紐,自古以來都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戰略意義非同小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臨汾守敵共有2.5萬人,守敵總指揮梁培璜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臨汾周圍築起4道防線,構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他洋洋得意地說:「共軍作戰,向來是以多勝少,我們把臨汾城周工事,築成法國的‘馬其諾’,來個以少勝多。

」 然而,徐向前手上的部隊主要有第8縱隊的3個旅、第13縱隊的3個旅、太嶽軍區的9個團和晉綏軍區的2個旅,總兵力約7萬余人,雖然在兵力上占優勢,但這些部隊多是由地方兵團剛剛升級組成的,新兵很多,裝備又差,尤其是缺乏重火器,要想奪取臨汾這樣一座守備強固的城池,絕非易事。

1948年3月7日,臨汾戰役正式打響。徐向前將軍決定先由第13縱隊攻擊東關,再由第8縱隊和太嶽軍區部隊肅清城北、城南外圍要點,力求3月底攻克臨汾。

但是,直到3月下旬,東關仍未攻克,我軍傷亡也不小。

徐向前沈著應對臨汾戰役態勢,於3月31日召集全體團級以上幹部會議,總結前期作戰的問題,並重新分配各部隊任務。

為激勵部隊士氣,他宣布:「哪個旅先攻破城池,就授予該旅‘臨汾旅’稱號。」此次會議結束後,經驗豐富、戰績卓越的8縱23旅被調往東關,與13縱37旅並肩作戰。

23旅歷史悠久,曾於1937年成立,是一支年輕有為的部隊,曾在運城戰鬥中立下頭功。此次徐向前調整任務,明顯對23旅寄予厚望。

黃定基受命後,決心以最小的代價奪取東關。他一面部署作戰計劃,一面命令68團抽出部隊,在旅工兵連的技術指導下進行坑道作業,不斷接近東關。

徐向前聽到23旅攻下東關的訊息後非常高興,立刻宣布:「東關攻克,讓參戰部隊休息三天!有了23旅,我也可以安心地休息一下了!

」接下來,23旅開始為攻擊臨汾本城做準備。臨汾本城的城墻比運城和東關的城墻都要高、厚得多,而且城內有內壕,內壕與城墻之間還設有雷區,內壕和內壕內沿還有碉堡,敵軍火力部署也超過東關。

要攻克臨汾,顯然會更困難。不過,徐向前從此前攻打東關的戰鬥中得到了啟發,他認為打臨汾也可以采用「土行孫戰法」,即集中兵力透過坑道爆破來攻破敵人的防線。

因為敵軍的優勢在於地面,而我們的優勢則在於地下。徐向前親自過問並調動了大量的部隊和民工,加速進行坑道土工作業,使坑道像長蛇般一步步接近臨汾城。

23旅主要負責攻占外壕,挖坑道破城,開辟突破口等重要任務。由於敵人在東關吃了坑道爆破的苦頭,他們加強了監聽偵測,不斷挖掘反坑道,甚至施放毒氣,並派出特務奸細四處打探,想盡辦法破壞我們的坑道作業。

在面臨敵人的破壞時,黃定基嚴令戰士們用三股齒鐵叉、小鐵鏟挖土,並用破布、棉絮包裹雙腳,用手勢代替語言進行溝通,以確保坑道掘進的保密。

雖然有的戰士因用胸頂鐵鏟、鐵叉掘土而磨出血,但在黃定基的指揮下,23旅克服了各種困難,成功將兩條110多米長的坑道從外壕延伸到臨汾主城墻底下。

同時,他們還準備了大量的炸藥,一條坑道裝有6200公斤黑色炸藥,另一條裝有3000公斤黃色炸藥。雖然天空下起了雨,但官兵們擔心炸藥被打濕,紛紛脫下上衣蓋住炸藥。

最終,在5月17日17時,我軍發起了對臨汾的總攻。隨著徐向前的一聲令下,黃定基在19時下達了起爆命令。

一聲暗紅色的閃光和天崩地裂般的轟響後,臨汾城被炸開了兩個近50余米寬的缺口。早已準備好的23旅69團立即發起沖鋒,首先進入城頭。

接著,其他兄弟部隊也相繼突入城內,與敵人展開了激戰。經過一夜的激戰,我軍成功全殲了臨汾的守敵,並於次日淩晨宣告了臨汾的解放。

黃定基指揮的23旅在這場戰鬥中擊斃了近1000名敵人,俘虜了4337名敵人,繳獲了2051門各種火炮、358挺各種機槍、3034支長短槍、21輛汽車、442匹騾馬和109萬余發彈藥,為戰鬥的勝利立下了頭功。

1. 徐向前在祝捷大會後,對臨汾戰役的功臣進行了表彰,其中,23旅以出色的坑道爆破和率先登城的表現在各旅中脫穎而出,因此被授予「臨汾旅」的榮譽稱號。

2. 徐向前、周士弟和任白戈聯名向華北軍區和中央軍委提出請求,希望授予23旅「光榮的臨汾旅」的稱號,得到了軍委的批準。

3. 周恩來代表中央軍委回復華北軍區,同意授予8縱23旅「臨汾旅」旗幟,並提醒要註意,因為中國革命是長期的,攻打大城市的部隊很多,且在野戰中殲敵有功的部隊更多,這種方式容易造成少數部隊突出,多數部隊落後的情況。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連戰連捷,戰績輝煌。然而,為了保證榮譽稱號的嚴肅性和特殊性,中央軍委在戰爭年代中只授予了「臨汾旅」榮譽稱號。

這是對23旅在戰爭中英勇表現的最高肯定。在1948年6月4日的慶功大會上,徐向前親手授予了23旅「光榮的臨汾旅」的錦旗,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卓越功績。

"臨汾旅":戰功赫赫的精銳之師 "臨汾旅"在多個戰場上屢立戰功,成為華夏聞名的精銳部隊之一。此外,他們還承擔了迎外表演任務,向世界展示了我軍的威武、文明和勝利形象,成為中國陸軍的視窗。

1986年,徐向前聽取"臨汾旅"代表關於部隊現代化建設的匯報後,再次為這支英勇的部隊寫下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光榮的臨汾旅。

「一定要用真名真姓來塑造人物,尤其是那些已經去世的革命先烈,他們都是我們不能忘記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