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濰·壹丨⑧坊茨百年的「南來北往」 從一戰德日「租界」說起

2024-04-08歷史
編者按:這裏,沈澱了幾千年的歷史,一磚一瓦、一枝一葉,都承載著歲月的厚重;這裏流淌著幾千年的文明,一山一水、一語一句,都蘊藏著文化的內涵;這裏,積蓄了幾千年的力量,一時一刻,一幀一畫,都迸發著向上的生機……走進山東濰坊,尋找濰一的,唯一的,惟一的!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重磅專題【濰·壹】,探訪濰坊高品質發展背後的故事。
大眾網記者 於明效 王世敏 王子凡 梁小童 濰坊報道
03:41
關於「濰坊」之名由來,史料記載,1948年初,濰縣戰役打響前夕,中共中央華東局提出,「濰縣解放後,將成為山東在戰略反攻後第一個屬於人民掌權的城市」,鑒於其特殊戰略定位,決定以濰縣、坊子為基礎,設「濰坊特別市」。同年4月27日,濰縣解放,29日特別市正式設立,自此「濰坊」之名納入國家版圖。1949年6月,更名「濰坊市」。
由此可見,坊子在其戰略位置上的重要性,亦被稱為濰坊市第四區。電視劇【南來北往】在央視的熱播,也讓更多人見證、接觸到了坊子的熱情與活力,感受、品味到了坊茨小鎮的厚重和魅力。
坊茨小鎮上,中國煤礦中第一代德式機械鑿巖礦井、中國煤礦第一台歐式洗煤機洗煤、山東第一台大型歐式發電機發電……無數個「第一」的背後,書寫著中國由封建過渡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的一段沈重歷史,見證著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的貪婪暴虐。可她依舊用廣袤的堅守,保護著這片原真性、整體性和唯一性的歷史文化遺產;依舊用開放的心胸,向全世界展示著她的友好與包容。
清末盛況 銅匠紅爐滿濰縣
坊子境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5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居住和繁衍生息,境內除有斟尋、桑犢遺址外,並行現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遺址十五處,當地曾出土新石器時代石杵、石臼、三角鬲、黑陶罐等多類器具。
而關於「坊子」得名,記載中卻僅有百余年時間,且流傳中有諸多說法。
一說,唐朝濰縣南往安丘、諸城驛道三十裏處鑿井一眼旁築一方土堆為標誌。清末,前寧家溝劉起有父子在驛道邊、土堆旁開一客店,不遠處有一方石名曰「坊子石」,因此取名「坊子店」,地處官道、生意興隆,遂聲名大噪。後德國首口煤礦豎井居近投建,借名「坊子豎井」,火車站建成後亦命名「坊子火車站」。
另據【坊子地名考證】記載,「坊子」之名與官道驛站密切相關。清朝時路域管理模式,十裏為一亭、二十裏為一堡、三十裏為一坊。濰縣城去往安丘的官道至前寧家溝村,恰為三十裏,因此以坊為單位設定驛站。而後商戶、居民靠近聚集落戶,逐漸形成生活區域,「坊驛」便演化成「坊子」的俗稱,坊子因而得名。
亦有說法,當地盛產煤炭,「坊子」之名源於煤炭交易時計量單位「方」的諧音。但不管怎麽說,坊子與煤炭有著繞不開的關聯,坊茨小鎮更是18世紀從「煤炭」中衍生出的「產業CBD」。
18世紀60年代始,英國掀起第一次世界工業革命,煤炭作為蒸汽機動力的主能源,在西方國家得到廣泛套用。受此影響,煤炭除了在國內成為重要流通商品之外,也成為濰縣工業革命時代「二百只紅爐、三千砸銅匠」景象的基礎能源。
對於那個時期「坊子」區域采煤盛況,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英國駐煙台領事館領事馬奇雅木考察時記道:「目前有幾十個礦坑在挖掘……每一礦坑約50人工作,日夜輪班。煤置於筐籃,每筐約100斤,用起重轤轆拖上。少量地下水,即傾入容量加侖大小的皮吊桶中,用轤轆拖上。因無抽水機裝置,若地下水上升太快,礦主即被迫放棄礦坑,另掘一個。」
彼時,山東半島最大的產煤區便是濰縣(坊子),清末鼎盛時期民辦煤窯達200余座,因清政府官方無力成規模開采,大批民辦煤窯便得以催生興起。1862年,濰縣首富丁善寶(光緒十一年將十笏園購為私家園林)家族營建的「丁家井」煤礦,成為山東首座大型煤礦,也成為當時「坊子」的工業開端。
【濰坊文化通鑒】載:「同治年間,濰縣城巨戶丁氏在坊子建丁家井,雇工千人……使用罕見的進口抽水機排水,采煤量大升」。
談及丁家井,當地老人評述,「雖然沒能夠改變一個時代,但至少開創了一個時代」。1890年,山東鬧饑荒,巡撫張曜借清廷賑災之機,托其叔父租賃丁家井大肆開采,「以工代賑,聚工三千,配置進口抽水機排水」,後致該井封閉。
1900年,濰縣商人劉慧林和黃縣商人王鳳錫為打破德國壟斷,合夥再度租賃丁家井生產,但最終因殖民條例打壓、華德礦務(德國駐青島公司)覬覦、後期資金短缺等多種原因,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徹底封閉關井。
當時受限於技術能力,國人對於「坊子」煤礦分布及儲量並無清晰認知。
1869年3月的一天,德國地質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乘坐馬車從「坊子」走過,在飛揚的黃塵中拿起畫筆,仔細勾勒出夕陽、遠山、村落,也勾勒出德國日後在這片土地上打造起的「小鎮王國」。
1872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國,將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和研究成果寫成著作【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的研究】,特別針對山東省地質條件寫就【山東地理環境和礦產資源】的考察報告,詳細介紹了中國的風土人情、地理風貌以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等,迅速產生極大反響,並由此受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贊賞。
有文章評論李希霍芬為「德國指向遠東的臂膀和手杖」。
風雨飄搖 曾經繁華今猶記
1897年11月,曹州教案發生。德國傳教士欺壓民眾引發不滿,當年10月底曹州府壽張縣德國教堂被劫;11月1日,當地大刀會土匪數人搶劫曹州府巨野縣磨盤張莊天主教堂,德國聖言會傳教士能方濟、韓理被殺,史稱「曹州教案」。
德國以此為借口出兵占領膠州灣(今青島)。1898年3月6日,德國駐華公使與清廷代表李鴻章在北京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德國強「租」膠州灣99年,並獲得膠濟鐵路的修築權及其沿線15千米範圍內的礦藏開采權。
原本膠濟鐵路修建,由東向西穿越山東,其目的就為將省內礦產快速便利地運出,但因為李希霍芬的「功勞」,發現「坊子一帶蘊藏豐富煤炭資源」,於是讓鐵路到達濰縣時,硬生生向南「拐了個彎」。
自此,德國開始在坊子派駐軍隊、開挖礦井,修建火車站、禮堂、銀行、領事館等建築,涉及外交、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儼然建起一個系統完備的「袖珍國」——坊茨。資料顯示,「坊茨」實為德語「坊子」(Fangtze)的發音。
1901年9月,德國在坊子建設起山東第一口歐式礦井——坊子豎坑;1904年6月,又在火車站建設起以德國青島總督奧斯卡·馮·特魯伯之妻名字命名的「安娜」豎坑。隨後,德國在坊茨小鎮啟動了大面積開礦模式。
雖然德建第一個煤礦比丁善寶的「丁家井」晚了近40年,但德國沿用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技術及裝置,開采量與之相較不可同日而語,也創下了當時中國煤礦中的諸多「第一」:第一座德式機械鑿巖礦井、第一台歐式洗煤機洗煤、第一台歐式機器制造煤磚。同時,為中國煤礦至今唯一完好使用木質罐道梁的礦井、山東唯一形成期為中生代侏羅紀的煤田。
1904年6月1日,膠濟鐵路全線竣工通車。鐵路通車與煤炭大量開發迅速帶動周邊經濟效應,商店集市應景而生,各類商販貨攤鱗次櫛比,火車前路車水馬龍,逐漸形成茂林街(一馬路)。大批人群的聚集,二馬路、三馬路、四馬路也都變得熙熙攘攘起來,升級成一個商埠。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在此設立地方行政管理機構,始稱坊子鎮,俗稱坊子街。此後,「坊子」便正式被作為地名一直沿用。
百年風雲 青石古道訴興亡
1914年9月,日本在青島挑起日德戰爭,德軍戰敗投降,日軍隨即打著沒收德國資產的旗號,控制青島、膠濟鐵路,9月28日,日軍占領坊子火車站與坊子煤礦,成為實際意義上的新殖民者。一戰結束後,巴黎和會上列強罔顧中國聲音,簽訂不平等的【凡爾賽和約】,日本接手了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開啟長達31年的日本殖民時代。
而後的「濰坊一戰華工赴歐」,便發生在這個時代。1916年,25000名濰坊籍華工從坊子火車站出發,奔赴歐洲戰場,以工代兵,從事武器搬運、修築工事、清理道路、搶救傷員等後勤保障工作,部份華工直接參與戰爭。
數據顯示,一戰時期中國共有14萬華工赴歐,其中,山東人占8萬,濰坊就有2.5萬人,他們隨時面對著惡劣的條件與無處不在的死亡。1917年2月17日,德國潛艇擊沈載有華工的亞多士號郵輪,543名華工遇難。1918年底到1920年9月,幸存一戰華工才分批回到中國。
如今坊茨小鎮內的「濰坊一戰華工紀念館」,靜靜地訴說著這段歷史。
德日建築保護開發中心計畫開發協調科科長段政介紹,小鎮境內完整保存有景觀風物完好、風格鮮明的德日式建築。其中,德式建築103棟,由德軍司令部、醫院、郵局、教堂、兵營等組建起完善的社群建築群落;日式建築63處,由領事館、旅館、銀行等構成。
另外保留民國時建築多處,主要是以萬和樓、劉氏老宅等為代表的民居。
日軍「接手」後,日商經營的煙草公司、銀行洋行、食堂商店等迅速入住,照相館、藥房、娛樂場所一應俱全,也帶動民族工商業也在夾縫中的興起。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小鎮周邊街區民族工商戶已多達345戶,涉及行業39個,其中包括生產制造業、綢緞布莊、百貨商行等。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近現代工礦業小鎮,「東西十裏洋場、南北三條馬路」是這段時期坊子的「繁華」寫照。而在這繁華的背後,記載著時代的更叠,記載著歷史的沈澱,記載著技術的革新,記載著殖民的沈痛,記載著肆虐的瘋狂,也記載著人民的不屈。
德國殖民的16年期間,從這裏開采煤炭299萬噸;日本殖民的31年期間,從這裏開采煤炭422萬噸。
德國殖民期間,雖機械化程度很高,但井下仍舊依靠人工開采,中國工人在監工槍械、皮鞭下勞作,環境陰暗潮濕,每天勞動超過12小時,許多人身患疾病,手腳變形,他們生活、工作如同囚犯一般。
日本殖民期間,采用法西斯掠奪式開采,井下環境惡劣,視工人生命如同螻蟻,死亡事故頻發。1923年3月28日,西松林子井嚴重透水,井下83名礦工全部遇難;1924年3月16日,二號井嚴重透水,井下75名礦工喪生。當時死一匹騾馬賠償金尚需100元,而礦工死亡賠償僅6元,16名礦工的生命還不如一匹騾馬值錢。
1948年4月11日,解放大軍開進坊子煤礦,次日,軍管會正式進駐煤礦接管。4月底,濰坊特別市人民政府宣布,將坊子煤礦收歸人民公有,坊子炭礦更名為坊子煤礦公司。風雨飄搖50載的坊子煤礦,終於回到人民手中。
華美轉身 半城煙火半城詩
坊子火車站,因煤礦而興,因煤礦而靜。隨著煤礦的逐步停產,膠濟鐵路拐了80多年的彎終於被拉直。復線改造,鐵路從青島出發,經濰坊、淄博直達濟南,1984年7月3日,最後一列客運車的駛離,坊子火車站結束了它這個時期的歷史使命。緊跟著,坊子政治中心往新區搬遷,車站連同那些建築群,在歲月的軌跡中逐漸沈寂下來。
但,沈寂並不等同於消逝,沈澱之後,歷史會給每一棟建築、每一個場景賦予新的使命和內涵。滄桑百年,它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經歷了舊時代的落幕和新時代的啟航,它們也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和訴說者。
這些建築各具風格,或恢弘大氣或精巧別致,充滿了異域風情。這座依靠鐵路和煤炭發展起來的工礦業小鎮,是一段百年歷史的縮影,它不僅是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見證,也是坊子人民反抗侵略的見證,具有無可取代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
進入新世紀,小鎮的保護開發受到濰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坊子區把小鎮保護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爭取上級文保資金,對德軍司令部片區、日本出張所片區、百年水廠以及機修轉盤等多個片區進行「修舊」,使其在保持原貌的同時,令小鎮特有文化得以傳承。
2000年月4月,這片建築群被公布為濰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12月,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社會對坊子這片德日建築群關註度的日益提高,地方政府加強了對建築群特殊文物價值的保護,以激發其所蘊含的旅遊經濟價值。2008年,坊子區啟動德日建築群保護開發工程,著力打造以103棟德式建築群為核心的萊茵風情小鎮,再現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歷史風貌。取德語坊子的發音「Fangtze」,定名為「坊茨小鎮」。
隨後又確立坊茨小鎮保護開發的四大核心方向:166棟德日建築;以萬和樓和劉氏老宅為代表的2060處民國建築;由德建車站、膠濟鐵路等組成的鐵路工業廊道;以德建礦井、采煤巷道為代表的炭礦遺址。
2013年3月,坊茨小鎮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被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為首批山東省精品文旅小鎮。
「這裏的每頁瓦,都有它的研究價值。」工作人員向大眾網介紹。記者註意到,在德國建築展館中展示的幾種不同瓦片上,都標有詳細資訊及序列號,工作人員表示,如果出現瓦片損壞的情況,可以根據所標註資訊進行標準配件更換。
如今,坊茨小鎮已成功打造出碳礦遺址文化園、坊茨美術館、1898啤酒城、德國別墅區、坊茨展覽館、濰坊一戰華工紀念館、坊子區博物館、坊茨小鎮展廳、坊子黨史展館、百年紅色車站展覽館等計畫。同時,成為山東十大影視基地、中德文化交流中心……坊茨小鎮已完成從歷史斑駁到包容開放的華美轉身。
坊茨小鎮的百年滄桑,是一部生動的歷史長卷。她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屈辱和抗爭,也見證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和崛起。在這裏,每一步都是一幅畫,每一景都是一首詩,每一個角落,都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和探索,每一幅場景,都激勵著我們銘記歷史、傳承精神、追求和平、向往美好。
王者再臨 文化瑰寶耀新光
國家古建築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這樣評價:「坊茨小鎮具備作為世界遺產的三個特征,即原真性、整體性和唯一性。」
正是因為這三個特性,順勢打造的影視攝影基地吸引大批劇組前來拍攝。2010年,好萊塢電影【飛人】選擇坊茨小鎮作為影片拍攝基地;2016年,由江小魚導演的【屋頂上的青春】在小鎮開拍,並在2017年的「邁阿密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大獎;小鎮實地拍攝的電影【終極勝利】,於2016年7月1日全國上映。
2022年11月21日,由鄭曉龍導演、高滿堂編劇,白敬亭、金晨等流量明星,丁勇岱、左小青、李乃文等老戲骨主演的年代刑偵題材電視劇【南來北往】在小鎮開機。2024年春假期間上映,創下2.56%峰值收視率的好成績。
這次,拍攝地坊茨小鎮,以嶄新的面孔走進全國人民的視線,吸引著來自各地的遊客前來打卡,探尋這裏的古樸和神秘,感受這裏的厚重和悠遠。
坊茨小鎮內的紅色記憶博物館館長羅洋在【南來北往】中客串一名鐵路警察,這種體驗,讓他感受到坊茨小鎮的另一種獨特魅力。羅洋表示,坊茨小鎮原本就已是很好的歷史天然博物館,【南】劇熱播,又為小鎮帶來了一個蓬勃向上的生機,成為近年來全國各地遊客聚集量最多的時期。
段政介紹,節假日期間,每天到坊茨小鎮參觀的遊客突破2萬人。遊客的激增,給小鎮帶來新活力。而小鎮所有景點及展館的免費開放,也讓遊客們對這裏有了更舒適的體驗感,對這方土地上的人們有了莫名的親切感。「在遊客區域架構上,省外與省內遊客數量基本持平。」
坊子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學海表示,坊茨小鎮片區,既是國家文物,又是歷史文化街區,對小鎮的保護程度以及自身資源優勢,放眼全國也極為少見。針對小鎮片區城市更新,坊子區正在探索新的理念和模式,將做好大規劃,分類分步實施。目前已有多家影視公司及劇組前來考察,洽談影視基地落戶坊茨小鎮事宜。
談及坊茨小鎮整體規劃和定位,坊子區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慶娜介紹,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保護為主、重在營運」的開發原則,以坊子歷史文化街區為核心,厚植文旅資源開發、賦能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建設影視文旅小鎮,打造產業消費活力區、文旅融合示範區、城市更新樣板區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三區一中心」。
目前,坊茨小鎮正在加快推進影視基地建設,透過影視IP賦能文旅發展。已與深圳拉尼亞文旅集團、劇行天下影視傳媒、山東演藝集團等知名機構對接,持續招引劇組前來取景拍攝,透過還原各年代復古模組屋,塑造多元化、融合化的主題娛樂商業架構體系。
古樸與典雅的交融,煙火與繁華的銜接,影視與歷史的重合,時尚與潮流的碰撞……匯整合一副美麗的圖畫,坊茨小鎮正以全新的姿態從文旅小鎮向產業化城鎮延伸。
劉慶娜坦言,「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在保護好文物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現在年代戲非常火爆,我們當前要做的是復原一些年代感模組屋,吸引更多影視劇前來,實作每年一到兩部大戲在這裏拍攝,常態化開展微短劇拍攝,透過影視IP的入駐,持續帶動其他消費業態的進駐和發展,持續保持小鎮流量。」劉慶娜表示,「下一步就是協調好各方面關系,將片區內的資源融合統一,進行整體的規劃打造,這個片區豐富寶貴的資源才能被充分利用起來。」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張小兵博士分析,坊茨小鎮作為坊子區的一個特色小鎮,近年來在歷史文化保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振興和最佳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均展現出了高品質發展的良好態勢。坊茨小鎮透過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吸重力,為當地居民幸福生活和區域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也貢獻出一個地區高品質發展的範本。
張小兵表示,對於坊茨小鎮而言,如何在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同時,有效利用流量經濟帶來的機遇,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地方政府也會面臨諸多壓力。目前,需要多方面尋求突破點,將流量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再用經濟效益為文化遺產賦能,形成雙向合力,拓展周邊架構,打造品牌效應,完善「旅遊—消費—參觀—參演—食宿」的產業體系閉環。
「我覺得現在當務之急是制定合理的規劃和管理策略,重新定義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應當制定詳盡的旅遊發展規劃,明確文化遺產保護的紅線和旅遊開發的邊界。」張小兵建議,「其次,應當最佳化旅遊服務和設施,如增設遊客中心等。同時,可以與周圍縣市景區聯動,定向設定預約制度等措施,分散遊客流量,適當減少大客流的壓力。」
坊茨小鎮,如同鑲嵌在歷史長河中的瑰寶,青磚灰瓦訴說著歲月的滄桑,綠樹紅閣描繪著時光的斑斕。今日的坊茨小鎮,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騰飛,未來發展充滿著無限的可能和潛力,一座充滿活力和魅力的歷史文化名鎮,向「新」而來。
坊茨,回望百年,不僅「南來北往」,還有更多的人來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