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率一支黃巾軍殘部,21年雄踞中原,發展到百萬之眾,張燕如何逆襲

2024-02-07歷史

假如你是一名普通的黃巾軍將領,在黃巾軍失敗時,你才剛起兵後不久。你帶著一支缺乏訓練、武器破舊的部隊,不巧還處在兵家必爭的中原腹地。你會怎樣操作,打好這一手爛得不能再爛的牌,讓自己在亂世中站穩腳跟活下來?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豪邁口號中,張燕和眾多饑腸轆轆的兄弟一起勇猛當先,攻城略地。可短短九個月後,黃巾軍就失敗了。朝廷的官軍正在圍剿黃巾軍殘部的戰場上節節勝利。可要命的是張燕也不太會打仗,加入黃巾軍後,他也沒有什麽特別亮眼的戰績。

一旦被打敗,後果是很嚴重的。東漢大將皇甫嵩曾讓士兵將十多萬死去的黃巾軍擺造型,堆成山的模樣,制作成著名的「曲陽京觀」。

但張燕竟然帶著兄弟們在夾縫中做大做強。他協助公孫瓚與袁紹為敵多年,在官渡之戰時早早投降曹操,被封為安國亭侯。

開局充其量只是炮灰角色,但他卻跑贏了90%以上的人。不僅贏了實力比他強的波才、楊奉等黃巾軍將領,連李傕、袁紹、公孫瓚等名將的結局都不如他。

在黃巾軍中,若論哪位將領轉型最成功,他當之無愧。

黃巾軍起義

張燕本姓褚,出身平民。當黃巾軍舉義時,他就和一幫青少年到山中當了麻匪。

他手下人馬很快就達到了萬余人之多。隊伍規模大了就帶來管理難題。

褚燕畢竟太年輕,缺乏資歷。他發現隊伍快速擴張,他有點管不住。褚燕便投奔了博陵城的義軍首領張牛角。張牛角年紀大、有威望,自號將軍從事。褚燕把隊伍拉去與張牛角合兵一處,推舉張牛角為元帥。

這個做法,足以看出褚燕的見識:既然隊伍規模大了自己管不了,那就找資深大佬合作、請大佬帶,在大佬的幫助下補足各種短板,快速擴張的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攻打廮陶城過程中,張牛角為飛矢所中,受傷而死。因為之前褚燕擁護過他,作為報酬,張牛角在死前要求大家擁立褚燕為統帥。而褚燕幹脆就認張牛角為爹,改姓了張。作為繼承者,張燕名正言順地成為起義軍元帥。

在張牛角的幫助下,張燕成功地消化了擴張成果,牢牢將隊伍掌控在自己手中。

與張牛角合作解決管理難題

可黃巾軍僅僅撐了9個月就失敗了。

不過黃巾軍規模那麽大,能人還是有的。

波才,在黃巾將領中武力值最高,他選擇了硬剛。他先奇跡般地打敗了朱儁,隨後又在長社將漢軍主力圍住。皇甫嵩、朱儁、曹操三大牛人合力用計才將其擊敗。此後,波才的東方黃巾軍一蹶不振,被皇甫嵩所剿滅。

另一名主要將領楊奉人脈很廣,他選擇投靠李傕。後護送漢獻帝回到洛陽,楊奉因護駕有功拜車騎將軍。在投奔袁術後又聯合呂布反叛,並因此聲名狼藉,越混越差。後來楊奉幹脆做回老本行,在徐楊一帶落草為寇,被劉備所滅。

這兩人,一個個人能力超群,一個人脈關系廣泛,可最後都失敗了。那張燕這種能力平庸、又不會來事的老實人,是不是就更沒活路了?

張燕找到了黃巾軍唯一優勢,那就是體量!

瘟疫和饑荒,讓張角兄弟的太平道得以發展壯大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可以利用張角三兄弟在民間尚存的威望,趕緊把體量搞起來。波才、楊奉失敗了,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體量小。如果將體量發展成朝廷一口吞不下的規模時,是不是就安全了?

張燕和部屬果斷放棄城市熱點區域,轉而進入太行山。

太行山脈四通八達,張燕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等地的黃巾軍余部聯合起來,大家形成一個整體,在戰略上相互配合。蒙特內哥羅軍由此成立並行展起來。

競爭力不強該如何發展?張燕采取的守勢發展思維。

他們在山谷中建設了星羅棋布的防守設施,被稱為「壁」「保」或稱之為「塢」,既能防守也能生產。有了這些設施,蒙特內哥羅軍的防守能力又上升一個檔次。

但張燕知道自己戰鬥力弱的天生短板。沒關系,短板不碰它就好,他很少離開安全區,組織戰略進攻。

他在防守中默默地將對手看不上的溝溝壑壑全部填滿。

等到朝廷註意到山谷裏的蒙特內哥羅軍時,它已經成為一個龐然大物,發展到近百萬人的規模。

憑借巨大的體量,張燕向朝廷要求上岸。朝廷很痛快地封了他一個平難中郎將,職責就是管好他在山谷裏的一攤子人。

張燕率領軍隊遠離核心區,轉入太行山區

公元190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後,東漢朝廷對於關東地區失去了掌控力。中原地區成為群雄逐鹿的激烈戰場。

逐鹿中原的主要勢力包括:占據冀州要地的袁紹,北方勁敵公孫瓚,聚集在青州的黃巾軍,在河北山裏的張燕。

張燕的戰鬥力,毫無懸念又是最弱的。

當時的袁紹,天下十三州得其四,擁兵數十萬,手下謀臣良將無數,一度有望問鼎天下。而公孫瓚則靠著尚無敗績的白馬義從聞名天下。

按這種形勢,張燕屬於那種活不過兩集的路人角色。

但張燕依靠無敵的戰略眼光,開始與強者賽局。

先是謀求弱者組團:

公元192年,青州、徐州兩地黃巾共三十萬人進入渤海,想與張燕的蒙特內哥羅軍合兵一處。

這樣青州黃巾軍(弱)加上張揚(弱),就能夠與袁紹(強)、公孫瓚(強)相抗衡。

但這個計劃被公孫瓚破壞了。公孫瓚為避免自己地盤受威脅,聯手袁紹在渤海郡東光縣將黃巾軍擊潰。

接下來張燕是不是危險了?但張燕發現自己的核心價值:緩沖。這是由體量優勢發展出的新領域。

公孫瓚攻滅青州黃巾軍後,袁紹和公孫瓚能夠達成微妙平衡。誰吞並了張燕,誰就將獲得絕對優勢。這樣,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袁紹和公孫瓚都不會讓對方吞掉張燕。

全域的主動權反而轉到了張燕手上。

張燕聯合比袁紹稍弱的公孫瓚,透過松散的結盟,「聯公制袁」。

他試圖保持平衡:

當袁紹與公孫瓚在冀東、青州激戰,袁紹占上風時,蒙特內哥羅軍將領於毒、白繞、眭固等率領十余萬人馬攻占了魏郡、東郡,對袁紹的大本營鄴城構成嚴重威脅,迫使袁紹回援。

公孫瓚完全拿下渤海後聲勢大盛,企圖奪取袁紹的冀州,展開了界橋之戰。公孫瓚向張燕求助,張燕派一支偏師去充當了啦啦隊。之所以如此,只因張燕不希望公孫瓚拿下冀州,打破三方均勢。

經過三四年的平衡,張燕成為了與袁紹、公孫瓚等頂流人物分庭抗禮的人物,聲望和實力直線飆升。

官渡之戰後,張燕果斷投降曹操

均勢讓張燕大獲成功。後來公孫瓚被袁紹攻滅,袁紹被曹操所替代。但張燕依舊在太行山從事山賊這個有前途的行業。

公元205年,幽冀的大小割據勢力基本上被消滅,或是投降曹操,此時中原的平衡不復存在。看清天下大勢後,張燕選擇率眾十余萬歸降曹操,曹操封張燕為安國亭侯,張燕安享晚年,笑到了最後。

自公元184年至公元205年,張燕縱橫太行山近20年,最終上岸成功。

老實人、能力平平者不妨借鑒張燕守弱的智慧。遠離那些競爭激烈的核心區,撤到並不惹人關註的邊緣地帶,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默默發展。最後厚積薄發、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