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20 世紀歐洲民族主義浪潮盛行那會兒,法國和德國是打得不可開交的對手。這倆在好多方面都較著勁,尤其在人口這塊。法國早先領先不少,可到 19 世紀末被德國反超了,二戰時人口才德國的一半,後來在二戰後的重建階段,靠著比較高的生育率才又慢慢追上來了。
【曾經的歐洲人口第一大國,法國】
在法國這個以天主教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國度,歷代的君主都相當註重鼓勵人口增加。路易十四那時候,人口就意味著國力。17 世紀,德意誌地區經歷 30 年戰爭,死了好多人,好多地方都成了無人區。當時法國的人口約占歐洲的 1/3(不算俄國),國力在歐洲堪稱霸主。
在 18 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法國有 2400 萬人口,德意誌地區的人口是 1200 萬。那時候英國才 800 萬人,北美殖民地僅僅 300 萬。法國充足的人口資源,是拿破侖能夠多次發動歐陸戰爭的根基。
由於法國有著大片的平原,農牧業情況不錯,在農業時期確實能夠養活不少人,所以去殖民地謀生計的積極性反倒比不上英倫三島和德意誌地區。當下的美國,德語區的後代差不多有 6 千萬,愛爾蘭的後裔有 3600 萬,英國的後裔有 3000 萬,而法國的後裔就少得多啦。
但在這時候,歐洲各國的老百姓生孩子可厲害啦。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就北美那旮旯的加拿大一塊,最早那地兒的法語社群還不到一千人。現今人口都多達 800 萬了,不算各個時期來的移民人口。或許有百萬數量的人口是最初那些殖民者的後代,這族群增長的架勢就跟澳洲沒天敵的兔子差不多。
19 世紀上半葉是大革命後的恢復階段。法國重新由波旁家族掌控。可這時的法國跟以前差別巨大。拿破侖戰爭持續十幾年,死的人不計其數,把人口結構都給破壞了。但關鍵是,這時候的法國在全世界領先,差不多所有階層都有主動節育控制人口的想法。在 19 世紀能有這樣的理念,簡直太超前啦。
相比之下,那時候德國人和美國人都比較保守。19 世紀初,美國馬塞諸塞州的生育率達到 6.5 呢。這個生育率在當下能超過除撒哈拉以南黑非洲以外的任何國家。
大革命把天主教信仰給毀了,也把傳統法國多子多福的想法給毀了。英國人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在法國各個階層都很火。按照馬爾薩斯的推論:要是人口增長不控制,肯定會招來饑荒、瘟疫,甚至引發戰爭。所以,人類得為躲開災難主動控制生育。
英國人自己不太信控制人口那回事,畢竟英國人有著大量的新增資源,還有廣闊的殖民地能當泄壓閥呢。「多余」的人口直接扔到殖民地就完事了。
除了這個,大革命之前流行的各類學說在法國都特別火,像盧梭的育兒方式,大革命前沒人當回事,可到了 19 世紀,卻成了法國各個階層都認同的了。盧梭育兒的這個理念,說的是父母要愛護和陪著子女,差不多就是精心養育小孩。對於 19 世紀那種半農業,工業化還在進行的國家,父母哪有那麽多精力照顧每個孩子,那肯定就不會生太多孩子。
特別諷刺的是,盧梭的 5 個孩子啥愛和陪伴都沒享受到,全都被盧梭給送孤兒院去了。
【人口形勢逆轉,德國後來居上】
整個 19 世紀,因為有工業革命助力,歐洲和美國的人口增長那叫一個迅猛。
法國人現在生孩子比不上其他國家啦,尤其是跟他們的老對頭德國相比。
在 1800 年那會,俄國擴張得特別快,人口猛增到 3700 萬,在歐洲排第一。這時候法國人口是 2900 萬,德國人口是 1800 萬。
在 1850 年的時候,法國有 3600 萬人,德國有 2700 萬人。德法兩國的人口處於差不多的數量層級。
在 20 世紀,也就是 1900 年那會兒,法國人口有 4100 萬,德國人口增加到 4300 萬,德國人口在 19 世紀下半葉超過了法國。整個 19 世紀,法國人口增長了 30%。但那時整個歐洲人口都猛漲,就跟如今的非洲似的。當時沒有男女平等,也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自由主義,人們也不搞節育。一戰前夕,德國人口達到 6690 萬,可法國還只有 4000 萬。英國同期人口從 1801 年增加到 1900 年的 4160 萬。
面對年輕還氣勢洶洶的強大鄰國,尤其是整個鄰國在 1870 年把自己打得很慘。法國的政治家們首先有了普遍的憂患意識。法國這個鄰國人口眾多,還具有強烈的軍國主義擴張傾向。20 世紀初,法國的政治家滿是哀怨地說:「往後每 2 個法國士兵就得對上 5 個德國人!」
法國在 1865 年就步入老齡化了,在全歐洲人口都猛增的那個時候,這簡直是個稀罕事兒。俄國的布哈林也留意到了這個情況:
近幾十年來,法國工人跟法國上流社會學了人工節制生育:要麽就不生孩子,要麽孩子不多於兩個。
在德國人口競賽面前,法國根本沒法應對,很快就到了一戰。雙方在法國北部、比利時打起了殘酷又血腥的塹壕戰,兩國一代年輕人都被打沒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法國僅僅 4 年就少了 10%的男性勞動力,有 130 萬法國人在這場戰爭裏沒了,幾百萬當父親的因為戰爭少了好多可能生孩子的機會。戰後那一代的法國女人,有 1/10 一輩子都沒結婚。這讓法國社會有了深深的傷疤,所以在納粹德國起來後,法國政府才會那麽綏靖,一戰造成的傷害真是太重了。
實際上,德國人力的損失跟法國差不多。可一戰結束後,德國人口是法國的 1.7 倍,而且德國生育率挺高,本土也基本沒受損。到二戰爆發時,德國人口接近 7000 萬,再加上合並了奧地利的 700 萬人,人口規模已是法國的兩倍。那時候,那些躍躍欲試的年輕人早就對凡爾賽條約給德國的約束感到不滿啦。
1920 年,焦慮的法國政府面對這樣的德國,透過了被稱為「天使制造法」的法律。這法律不讓藥店賣避孕用具,也不許節育團體做宣傳,違反的可能會被抓。同時,政府搞起了母親節慶祝活動,還獎勵多生育的婦女。甚至用上拿破侖時代的舊辦法,給生多胎的婦女發補貼、頒獎章。
然而面對戰後國民普遍消沈的情緒,沒啥收獲。1940 年,短短四十來天德國人就打進了巴黎。
【二戰後德法人口形勢逆轉,法國生育率大振幅領先】
二戰結束後,德國有 800 萬男性喪生,整整一代人就這麽沒了。同時沒了的,還有過去的軍國主義文化以及日耳曼大家長那樣的氛圍。過去那種典型的德國家庭,嚴肅不愛笑的父親跟慈祥的母親帶著四五個孩子一塊吃飯。新一代德國人在戰後寬松的環境裏長大,這種場景在德國家庭裏很難再見到嘍。
德國人在戰後不再像打仗那會執著於雅利安血統的純正了,跟外來移民結婚生孩子這種情況在德國變得特別常見。
好多義大利、土耳其、希臘等國的成年男子,以勞工的身份跑到了德國,還在德國成家生子。這些人把活潑樂觀的地中海地區文化也帶來了,過去那種等級森嚴的文化被當作納粹的殘余給批判了。當下德國青年跟他們爺爺那一輩的價值觀差別可大了。再加上自由主義和享樂主義特別流行,如今德國人開始為自家的生育率發愁啦。
德國的生育率在 80 年代就掉到了 1.3 至 1.4 這個範圍,而法國那時是 1.9,德法的生育狀況反過來了。
好多人都說法國的生育率是靠黑人和穆斯林撐起來的,可當下就算把 600 多萬的移民人口去掉,法國主流白人的生育率也能達到 1.8 多呢,在西方國家裏這可相當不錯啦,在歐洲就只比瑞典和冰島低。大家之所以覺得法國黑人、穆斯林多,主要是因為這些移民都集中在大城市,其實法國的中小城市生育率可不低。
歷史真是夠怪的,法國生育率一直不高,19 世紀才 2.7,在歐洲國家裏墊底,當時法國政府都覺得這麽搞下去國家要完。可到了 20 世紀歐洲都實作工業化了,別的國家生育率從 5.x 一下掉到 1.2、1.3,法國只是稍微掉到 1.9,居然成了優等生。
如今德國有著 8300 萬的人口基數,這方面有優勢,可生育率跟法國比差遠了,法國的生育率再加上部份移民,差不多能實作本國人口的代際更替。德國從 1972 年開始,出生人口就比死亡人口少,多虧多年來吸引東歐、土耳其還有中亞伏爾加德意誌人的回歸,人口才慢慢增多。
【從這段歷史中能得到什麽提示】
二戰時期工業化和城市化開展以後,就算之前生孩子厲害的國家,其文化和社會心理也得聽從工業化的限制。19 世紀的法國早了 100 年,意識形態就先接近了當下工業化的要求,從而導致了短暫的生育率「低谷」。
今天別太為人口問題犯愁,全人類都會走到這一步。工業革命帶來的全球人口猛增持續了 2 個世紀,只有那些一只腳還留在農業社會的國家,因為慣性還能保持一陣子高生育率。估計到本世紀中葉,大多數國家的生育率都會降到 2.0 以下。
現在咱們想靠鞏固婚姻來提高生育率,可能作用不大。像法國這樣的歐洲國家,新生兒裏婚內出生的也就一半多點。非婚生的占了一半孩子,就連婚姻文化都跟著變了。好多有孩子的父母一直都不領結婚證。
在法國,有個單親媽媽帶著一個娃,還有個單親爸爸也帶著一個娃,然後這倆大人不領證又生一個孩子,這種事兒不少見。
就這種狀況,咱國家在子女入學等方面得提前在政策上留出余地了。人性都差不多,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已開發國家先碰到的問題,咱們遲早也會遇上。工業化、城市化之後,婚姻和生育成了新的、復雜的社會學難題,大家都在摸索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