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為何始終無法戰勝日軍?是時候說實話了!

2024-01-07歷史

在閱讀本文之前,誠摯邀請您點選「關註」,這不僅方便您的討論和分享,還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介紹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標誌著八年抗日戰爭的開始。後來日軍登陸東海岸,中日兩國進行了多次震驚世界的重大戰役。

然而,戰爭的結果卻並不理想。蔣介石幾乎派出了國民軍全部精銳部隊。以淞滬會戰為例,日軍出動了近30萬兵力,而中國軍隊則達到了驚人的80萬。然而,結果卻是中國軍隊慘敗,上海淪陷。

在後來的重大戰役中,雖然一些規模較小的戰役更加引人註目,但結果總體上與淞滬之戰沒有什麽區別。這一立場引發了一些疑問。

為什麽中國軍隊在與日軍的戰鬥中總是失敗?為什麽他們總是寡不敵眾,遠遠不如我們自己的日軍呢?國軍戰敗的原因是什麽?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來簡單分析一下。

(抗戰時期國民黨戰士)

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蔣介石的整體姿態和對戰爭的掌控力還是相當不錯的。例如,陳誠等將領高級官員建議,不應讓日軍從北向南進攻,而應從東引上岸。

這個建議很容易理解。首先,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任何從北到南的戰爭幾乎都是不利的,無論是地形還是氣候都適合征服。

但從東到西的戰爭卻不同。主要原因是地形問題。中國越往西走,地形就越復雜。這裏溝壑無數,河道稠密,地形復雜多變,不利於外軍入侵。

(國民黨將領薛嶽)

比如,在萬家嶺武漢保衛戰的偉大勝利中,國軍參謀長薛嶽憑借地形優勢和先進的軍事指揮能力,為中國人民呈現了一場全面殲滅戰。

由此可見,國軍並不缺乏優秀的指揮員,尤其是在抗日戰爭的前兩個階段。我們需要兵,需要人,但為什麽還是不可避免地遭到敵人的追擊?直到當時的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依靠天塹,才最終阻止了日軍?

1、整合能力較差,個人作戰能力相對不足

我們都知道,在抗戰之前,清政府和民國的幾十年裏,各地軍閥混戰,從南到北都有不同規模的戰鬥。按理來說,集結並吸收了幾乎所有軍閥勢力的國民黨軍隊,作戰經驗應該是非常豐富的。

然而,在對日作戰中,這段經驗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麽作用。相反,從未到過中國的日本士兵看起來更加強大,戰鬥力也更強。

(抗戰時期的日本軍隊)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的國民黨軍隊看上去色彩斑斕、數量眾多。事實上,他們還遠遠沒有達到正常軍隊的水平。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雜亂無章的人,他們咄咄逼人,缺乏正規訓練。

所以國民黨本質上還是各地軍閥的集合體,比如廣西軍人,一直都比較敏感。這些廣西狼兵並不是不聽話,而是更願意聽從自己人的話,比如領導人李宗仁、白崇禧。而且,戰爭是遠距離作戰,與其他地區的軍隊一起工作而不習慣確實很難。

廣西軍隊的情況表明,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指揮能力或許沒啥可說的,但內部凝聚力嚴重缺乏,導致軍隊普遍渙散。國民軍。分散,沒有均勻的向心力。

當然,無論哪個軍閥的軍隊去,目標仍然是一樣的,就是把侵略者趕出中國,所以可以集結起來,組織八十萬人保衛上海。

(淞滬之戰老照片)

反觀日本,無論是目標還是戰鬥凝聚力都比較緊密。首先,從團體作戰和個人作戰能力來看,日本對侵略中國的謀劃已久。從明治維新到甲午海戰,日本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集中訓練,還有依托東北、各地情報搜集和滲透等等,多年的苦心經營終於給自己開啟了漏洞。

不用說,論凝聚力和整合能力,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光明正大地擁有領地,吞下這塊他們惦記已久的肥肉。

(抗戰時期的日本軍隊)

經過多年的洗腦和側寫,卑微的日本軍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終凝結為一種。他們沒有什麽不同的想法,他們的直線管理也表現得很好。這也是他們在這場戰鬥中占據上風的原因。

2、早期裝備武器存在差距

武器彈藥一直是戰場上衡量個人作戰能力的重要標準。如果你想在戰鬥中獲得優勢而忽略其他隨機因素,擁有足夠的彈藥是保證戰鬥水平的關鍵因素。

從這次蓄謀已久的進攻來看,日軍在武器裝備上不惜重金。從研發到升級再到海外收購,他們充分利用每一個機會升級裝備。

(步槍「38型」)

以最常見的地址「38」為例。該步槍使用方便、靈活、安全、穩定。他可以近距離射擊,也可以遠距離射擊,而且準確性很好。唯一的缺點就是死亡率太低。

但盡管如此,日軍還是險些把裝備裝到了一個人身上。最重要的是,每場戰鬥都會發放足夠的支援彈藥。另一方面,國軍前期武器彈藥準備不足,戰鬥時彈藥供應不到位。即使有明顯缺陷的仿制「毛瑟步槍」存在於軍隊中,也仍然無法分發到全軍。

(毛瑟步槍)

3、戰術水平與戰鬥技巧協調困難

戰術水平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能否取得戰鬥勝利的關鍵。

從理論水平胡戰鬥總結來看,中國占據絕對優勢。成千上萬的先輩們積累的戰鬥經驗還活在我們的腦海裏,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戰術體系。

按理說,無論從戰術上還是其他方面,國軍都處於絕對優勢。然而,從防守階段到相持階段的幾次戰鬥中,國軍始終沒能發揮出應有的水平。

(長沙保衛戰期間日軍進入長沙城)

以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發生的三場長沙會戰為例,這三場行動都發生在戰略相持階段,這意味著日本當時出現了內部問題,無法再組織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大規模的全面行動,發生在戰爭的早期階段。

至於國軍,他們吸取了此前幾次大規模戰役的經驗,確定了「換兵位」的戰法,以誘敵深入境內,鞏固重兵。

詳情參見萬家嶺大捷和富錦山保衛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家都采用超車的方式。他們先佯裝給敵人留下突破口,分散後集中,給敵人「包餃子」,最後一擊斃命。

(國軍幾位王牌在萬家嶺勝利後合影)

中國軍隊在長沙戰役中也遵循了這種作戰方式,但並沒有達到薛嶽將軍早期協同作戰的效果。這是為什麽

首先是團隊構成混亂,導致執行上出現問題。中國人認為「將軍不在,軍令不從」。這種打法的本質就是強調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但現代戰爭中,只有三個字:「不聽話」。

一支不聽話的軍隊的影響力或許並不大,但如果有幾支這樣的軍隊,上級下達的命令就無法有效執行。每個人都抗拒,不想成為前台。戰士再好,沒有執行者也是不行的。

(抗戰初期國民黨戰士)

其次,國軍缺乏靈活性。關鍵時刻,保持不動、服從命令就發揮了作用。 「反正是上級讓我在這裏的,只要沒有生命危險,我就一動不動。」這是戰士和國軍中下將領的心態。

然而,敵人並不理會這些事情。如果他們不能從正面進攻,他們就會從側面進攻,從後麵包圍他們。如果步兵進不去,就會動用空中力量開道。如果早上不能擊敗他們,他們就會在半夜進攻。這種不斷研究的方法肯定比墨守成規更有效。最後一點可能取決於戰士的個人素質和軍官對日本軍隊的態度。抗戰初期的幾次大規模戰鬥無一例外地失敗,引起國軍恐慌。他們看到日軍就想逃跑。哪怕知道對方戰術的絕對弱點,他們也不敢放棄。

(抗戰時期國民黨戰士)

這就導致戰士這個國軍在戰術的實施上顯得格格不入。他沒有輸掉這場戰鬥,但他首先失去了動力。要知道戰術必須具備戰鬥力,戰術再好也無法自行行軍。

4、缺乏對人的同理心,有單打獨鬥的習慣

看過電影【1942】的人可能不記得這樣的場景:河南遭遇嚴重饑荒,人民沒有食物。李雪健飾演的縣令讓當地駐軍首長給老百姓分發一些食物。

警察諷刺地拒絕了。其實,其中的原因也並非完全不可理解。如果士兵沒有足夠的食物,他們在戰爭期間的戰鬥力就會降低。當敵人占據上風,占領一塊地區時,老百姓就會遭殃。

但理論就是理論,實際情況不應該被忽視。老百姓看著肚子飽飽的士兵,是不是感到悲傷?

(抗戰時期延安的普通百姓)

肯定會的。但更重要的是,如果再這樣下去,士兵們就會形成一種心態:「一切對我來說都更重要。我要先吃飯,先賺錢。別人的生死與我無關。 」

最終,當事情不如意時,他們就會開始感到不滿,逐漸變成消極、怕死、麻木不仁。

這種缺乏對老百姓的同理心,不能僅僅歸咎於戰士這些國軍下層,因為他們很大一部份都是這樣,尤其是將領和國軍自上而下的指揮官。

這就導致他們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高估自己,低估國人。無論是我們八軍的部隊,還是普通民眾組成的民兵組織和愛國人士,我認為這些人都不能指望,光有他們就夠了。

(抗戰時期的民兵)

這就忽視了這場戰爭的本質,這是一場抵抗外來侵略的戰爭。驅逐入侵者是每個中國人的願望和責任。包裝為一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英雄」並不適合具體情況。

只有把一切能聚集的力量集中起來,對抗別人的力量和能力,聯合起來使用,才能動員一切力量抗日,才是戰爭最終勝利的關鍵因素。

但顯然,國軍從上到下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並且不肯承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最高領導人寧願尋求江浙老富豪的支持,也不願團結民眾。這在戰爭中並不完全正確。

5、偽軍漢奸們按兵不動大家都知道,在八年抗戰中,我們的對手不僅是日軍,還有大批「偽軍」。武器在我們人民手中可能會更加痛苦。

(大奸臣尹如庚)

這些人大部份來自敵占區和所謂「停戰區」。還有一些人被俘,煽動叛亂。最高峰時,這一數位超過了100萬。

抗戰時期,這些人在正規軍中擔任各種角色,拿著日本人提供的「物資」,為日本人工作。我們可以做什麽?

正規軍不能容忍對自己同胞的攻擊,偽軍對正規軍的攻擊也是毫不留情的。它把他們拖了回來,精準地擊中了他們,但他們卻毫無還手之力。如果想要一體化,偽軍恐怕無法像正規軍的戰士兵那樣經受住磨難。

盡管如此,在八年的抗日戰爭中,數百萬偽軍被殲滅。到戰爭結束時,國民黨已經招募了大約一百萬人,並將他們改造成國民黨正規部隊。

(影視作品中的偽軍)

這些人放下了日本武器,拿起了國民黨武器,但武器的方向沒有改變。他們最終成為了給中國人帶來麻煩的炮灰和土匪。

6、腐敗嚴重、物資匱乏

我們來說說一件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置信的小事。我們都相信自己固有的觀念,國軍裏的軍人有錢,吃大眾飯,喝辣酒,手裏有很多銀元,偶爾還剝削人。

但軍隊底層的士兵連飯都吃不飽是事實。你覺得是因為後期補給跟不上嗎?有趣的是,並不能保證提前交付。

(川軍戰士將上戰場)

比如抗戰初期,川軍幾乎沒有新的物資,很多儒生連衣服都買不到,更不用說食物了。

那時更是如此。更不用說其他戰略物資了,口糧根本達不到要求的標準。許多底層的戰士吃的是發黴的米飯,裏面有無數的剩菜。他們連肉都想不起來,有時甚至連草都吃不了。

1944年,美國專家對國民黨士兵的檢查數據清楚地表明,在曾經招募的1200名國民黨士兵中,約有60%的國民黨士兵嚴重營養不良。

前中期日軍的飲食比較均衡、營養,肉類、主食和水果都能及時補充。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只有一個。國民黨腐敗嚴重,國民黨內部實行著現代版的「富家酒肉滿堂,路凍死」。

(滇緬戰場中美遠征軍老照片)

將領及其直屬部隊的中高層國民軍部隊無法用完所有物資,有的甚至在偷偷向日本人出售政府發放的物資和國際援助物資。為此,美國軍事指揮官還派人到美國人集結的遠征軍中,觀察國軍中的戰士如何吃飯、接受護理、補充各種維生素,以確保各種糧食補給能夠真正分配給他們。底層的士兵。

欺淩上級、瞞下級、吃空餉、中飽私囊,在國民黨軍隊裏是家常便飯。當然,國軍中也不乏好人。以王耀武的將領為例。他擔心戰士在前線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他還在內地開設了各種工廠,為前線的戰士供應物資。

(著名抗日將領王耀武)

導致很大一部份國家軍隊顯得薄弱,缺乏戰鬥力。有時候並不是他們不想贏,而是客觀條件確實不允許。

結論

在和平年代,很難想象我們的前輩經歷了什麽。

但歷史的結果告訴我們,沒有什麽是隨機的,你所看到的結果都有必然的原因。不管驅逐侵略者有多困難,那些不顧生死參加戰爭的人都是英雄,值得永遠銘記。

參考

郭雄、夏彥月、李小蓮。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重要前線戰役簡介[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輯修改組。從9月18日到7月7日事件:前國民黨將領對日戰爭新史[M].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項劍英.論抗戰時期國民黨在前線戰場上的兩次重大失敗[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