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被誤解的一對兒聖人:王陽明的思想層次並不比朱熹高

2024-05-11歷史
心靈雞湯還有成功學最喜歡用曾國藩、胡雪巖、王陽明的例子激勵別人。
尤其是王陽明,因為明史的熱度,加上某種層面王陽明實作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以他被捧為完人。
王陽明成聖路上一個最重要的事件就是突破另一個人的思想窠臼,這個人同樣是個大思想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的熱度很高,但大部份是黑料,說他是「背鍋俠」也不為過。
01
天理與人欲
讓朱熹不怎麽討喜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存天理、滅人欲」這個說法,王陽明的思想較之朱熹,被人想象為「解放思想」。
「存天理,滅人欲」並不是否認一個人正常的需求,而是反對不加節制的欲望。
而且,朱熹的論點並不是說給普通百姓的,而是說給統治者,希望他們註重道德修養,不要奢侈無度。
朱熹|圖片出自網路
統治者做到修身養性,那才能垂範教化百姓,最終實作天下太平。
很明顯,這種理想化的局面是不可能實作的,你可以認為,這是給風雨飄搖的南宋朝廷的「心靈按摩」。
但不能說這種思想是導致宋朝滅亡的推手,是先有了宋朝內憂外患的局面,才有了程朱理學這種思想。
宋朝滅亡後,由於元朝的統治太過於粗暴,導致華夏文明來了一次斷裂,明朝在努力恢復華夏的元氣,但畢竟不能在唐宋形成的文明基礎上繼續擴大。
朱熹所處的宋朝,始終禮遇士大夫,所以他能直接針對統治者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從上而下實作社會的整體進步。
明朝建立後,動不動對大臣拖出去打板子,這種源自女真金朝的惡劣習俗成為了常態,士大夫不再具備宋朝時的寬松環境。
那證明朱熹這條路已經走不通,所以王陽明另辟蹊徑,選擇直接與百姓對話。朱熹要靠士大夫教化,王陽明則認為百姓可以自我教化。
王陽明|圖片出自網路
所謂「天理人欲不兩立」,就是說老百姓吃飽穿暖的欲望太正常了,這和天理是一樣的。
因此,朱熹和王陽明思想中矛盾的地方一則因為時代不同,二者因為受眾群體不同。
估計,王陽明也覺得讓統治者克制欲望沒什麽不對,朱熹也不會認為老百姓想吃好的、穿好的有什麽毛病。
非常武斷地說,朱熹禁錮思想、王陽明解放思想,對朱熹是極其不公平的。
02
體與用的關系
任何一門哲學,都會涉及到體和用的關系,就是理論和實踐。
由於【周易】是中華文化的根本大法,所以無論朱熹還是王陽明都十分認同根據易理得出的「體用一源」的說法,你可以理解為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但微妙之處在於,朱熹著重對「體用」的概念進行分析,而王陽明則更看重「一源」。
太極|出自網路
朱熹認為,理為體,事象為用,理中具有事象,雖然「體用一源」,但體用的精粗、先後之差別始終存在。
所以,朱熹思想中有非常靈活的一面,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朱熹是認同的,但在後面朱熹馬上補充「大綱恁地,但人亦有不能盡者」。
陽明學的特色是發現表面上不同事物的內在連續性,這使得陽明學能夠獲得豐富多彩的解釋。王陽明體用觀的主要邏輯是體用不是二物,反對體與用的分別。
他先用良知概念來說明體用: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寧復有超然於體用之外者乎?
王陽明|出自網路
就是說,體與用不是截然不同的兩物,而是良知的一體兩面。在他看來,一切東西皆關聯於體用,如「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此體用不能超然良知而已。
這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就導致了二者在「學」與「識」上的側重點不同。
朱熹認為,世間萬物都有自身規律,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觀察,根據根據經驗,加以分析、綜合與歸納。
王陽明則認為,最重要的是「發明本心」,心明則萬事萬物的道理自然貫通,不必多讀書,也不必忙於考察外界事物,他認為讀書不是成為至賢的必由之路。
王陽明|出自網路
這就非常具有迷惑性,要明白,王陽明的個人根器遠非常人能比,他本人讀書並不少。如果常人對這句話理解錯誤,就容易陷入反智的誤區。
對於常人而言,還是應該把學習當作加法,在前人基礎上亦步亦趨地超越,指望沒有量變而產生質變,那是不可能的。
03
王陽明為何成聖
王陽明思想既然存在反知識的傾向,那麽必然不如朱熹的思想嚴謹。
相較於朱熹嘗試探索宇宙世界,王陽明更多關註人類社會和倫理道德。可是,朱熹的思想能夠嚴謹,又證明了對最早的孔孟思想有所損益。
某種程度上,王陽明思想算是對朱熹思想的矯枉過正,他對朱熹觀點的某些批判,確實有助於我們理解孔孟儒學最初的樣子。
因為思想簡單,所以才能有向下傳播的可能性。此外,王陽明的思想稍微有一絲宗教狂熱。
慧能|出自網路
他在龍場的時候經常坐在石槨裏體悟生死,在中期教學中讓學生進行靜坐修煉,後期提倡致良知,在一定程度上與佛家的頓悟說頗為近似。
這些行為其實都充分體現出王陽明強烈的唯心主義宗教熱情,而宗教遠比學術能籠絡更多的人群。
在我們當下以唯物主義威主基調的現代社會中,王陽明的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又恰恰是我們極端缺少的東西,這或許就是王陽明在當前受人崇敬的原因所在。
朱熹不如王陽明在當代受推崇,是因為在過去影響力太大,在晚清反帝反封建的潮流中,我們就是對著這群古達社會中最有影響力的那批人開火,連孔子都被群嘲更罔論朱熹。
朱熹|出自網路
而當我們在如今的社會中嘗試去了解孔子、朱熹這些人的真實想法,產生他們言論特定的環境時,由於朱熹的思想太過於宏大,我們非常容易打退堂鼓。
最後,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朱熹雖然有過興辦社倉這種基層共同體互助的實踐,但遠不如王陽明的軍功更為耀眼。
我們能夠感覺到,他們的思想都有閃光點,至於哪一個適合於我們,還得我們自己去摸索。理學與心學並不能以簡單的優劣來劃分。
倒是,王陽明先生對於朱熹這種權威思想的懷疑,以及「敢為天下先」,拋棄「聖人不仁,百姓為芻狗」的思想,註意到百姓可以自我教化,將智慧(不是知識)普及大眾的良苦用心,才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
#深度好文計劃#本文創作團隊
作者 | 趙希夷
策劃 | 趙希夷
編輯 | 趙希夷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疑問煩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