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耀武打敗粟裕,勇挫日軍,卻栽在一張手紙上,蔣介石罵其軟骨頭

2024-01-01歷史

1948秋,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9月,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前,華東野戰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發起了濟南戰役。齊魯大地黨政軍民齊動員,支援前線,共同的戰鬥口號是:「開啟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濟南戰役是解放戰爭的轉折點,至此,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開始驚天動地的戰略決戰。

指揮15個縱隊共32萬大軍發起濟南戰役的,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開啟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攻城口號,也是由他親自擬定!

王耀武何許人也,為什麽值得粟裕大將如此重視,又如此痛恨,一定要點名活捉呢!

讓我們把時光帶回1934年的冬天,一起來到黃山東麓的譚家橋。在那裏,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22歲的尋淮洲,粟裕大將曾經的頂頭上司,因種種原因,反敗於自己一個月前的手下敗將。這一敗,一代名將,就此隕落!紅10軍團,就此潰散!

譚家橋之戰對粟裕大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他一生揮之不去的陰霾。

1978年5月,時任中央軍委常委的粟裕已屆古稀之年,第三次來到譚家橋,默默坐在一處巨石上,久久不願離開。遙望四周有過慘烈戰鬥的崇山峻嶺,似乎還能看見當年悲壯的一幕,不禁潸然淚下。

粟裕對陪同的人說:「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勝仗,就是在這裏打了敗仗!」盡管不是決策人,盡管在1948年9月,粟裕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的身份指揮濟南戰役,活捉了當年的補充1旅旅長王耀武,為那些長瞑地下的戰友們報了一箭之仇,但作為紅10軍團的參謀長,粟裕依然在沈痛地自責。

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於北京。不久,遵照他的遺願,部份骨灰撒在了孟良崮,另一部份撒在了譚家橋上。

尋淮洲,1933年10月任紅7軍團軍團長,時為紅軍當中最年輕的軍團長,比起號稱「紅軍之鷹」的林彪,還要年輕。而大尋淮洲4歲的粟裕,任紅7軍團參謀長,與其搭班共事。

1934年,紅七軍團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11月與閩浙贛的新10軍會合,組成紅十軍團,尋淮洲任第19師師長。粟裕被迫離開主力部隊,後被方誌敏點將,重新擔任紅十軍團參謀長。

尋淮洲此時的心境,我們不得而知,但歷史記錄了他此後的戰鬥足跡。尋淮洲率領第19師機動作戰,痛痛快快地打了幾個漂亮仗。

其中包括在常山擊退敵浙江保安縱隊副指揮蔣誌英率領的兩個團,在安徽分水縣(今屬浙江省桐廬縣境)擊潰蔣嫡系部隊國民黨補充1旅,攻克旌德縣城,並由涇縣、宣城之間北上,威脅蕪湖,震懾南京。

在前幾次反圍剿中,尋淮洲也屢立奇功,曾創造過1個團的兵力在運動中全殲敵人1個精銳團、潰敵兩個營的記錄。

而粟裕在幾次反圍剿中,也是累立戰功。特別是七溪嶺戰鬥,粟裕曾創造過9個人俘敵上百人的奇跡,被譽為「青年戰術家」。

尋淮洲與粟裕可以說是英雄相惜。粟裕認為:「尋淮洲是在革命鬥爭中鍛煉成長起來的優秀青年軍事指揮員。他參加過秋收起義,作戰勇敢,聯系群眾,有膽有識,機智靈活」。粟裕後來在他的戰爭回憶錄中還多次提及尋淮洲,並表達了對尋淮洲的高度認可與敬佩。

尋淮洲對他的參謀長也是信任有加。北上抗日先遣隊出征不久,橫渡閩江時,尋淮洲墜馬負傷,便將軍事指揮重任委托給參謀長粟裕。

而在攻克羅源縣城之戰,尋淮洲更是把攻城任務全權交給粟裕具體實施。粟裕不負期望,用兵得法,僅兩個多小時,就攻克羅源縣城,殲敵1000多名,活捉敵縣長。

他們的共同領導,浙皖贛邊新蘇區負責人方誌敏,後來在囚室中寫了【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這樣評價尋淮洲:「19師師長尋淮洲同誌,因傷重犧牲了!他是紅軍中一個很好的指揮員,他指揮7軍團,在兩年之間,打了許多有名的勝仗,繳獲敵槍6000余支,輕重機槍300余架,並繳到大炮幾十門。」

而王耀武,就是尋淮洲犧牲一個多月前的手下敗將,時任國民黨補充第1旅旅長。被擊潰一個多月後,他在譚家橋找回了尊嚴,尋淮洲戰死!

又是一個多月後,王耀武擊敗了紅十軍團。劉疇西、方誌敏等被俘,粟裕帶出余部,繼續堅持遊擊戰。

這是王耀武與粟裕之間的首場較量,王耀武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不過譚家橋之戰,是雙方軍事主官劉疇西與王耀武的對決。黃埔三期的王耀武最終完勝黃埔一期的劉疇西。盡管粟裕是參謀長,連5人的軍政委員會委員都不是,但這場失敗與傷痛讓粟裕牢牢記下了這個名字:「寧碰閻王,不碰老王」的王耀武。

王耀武以絕對優勢對付臨時拼湊起來的紅十軍團,卻只是打了個擊潰戰,並沒讓其軍覆沒,粟裕仰仗高明的戰法,硬生生的帶人從縫隙裏逃脫。

盡管粟裕當時只是參謀長,沒有真正的軍事決策權,也無法影響戰局。然而,他在這場戰鬥中的軍事策略引起了王耀武的註意。

此後,王耀武開始研究粟裕,一直研究了十幾年,結果呢,越研究發現差距越大,甚至到了灰心的地步。

為什麽這麽說?

用兵不過奇正二字而已,而粟裕,天賦異稟,把這倆字玩的爐火純青,讓你永遠猜不到他下一步該怎麽走。

魯南會戰期間,國軍南北對進,情報明明說他準備渡運河南進。可第二天,他就突然出現在北線,一出手就滅了李仙洲集團。

孟良崮戰役期間,國軍三個師齊頭並進,排山倒海的氣勢,只在中間出現五十裏空隙,五十裏什麽概念,對機械化部隊來說不是距離!

可粟裕呢,生生利用這個機會把74師從兩翼剜了出來,只用一天時間就解決了張靈甫。

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這句話可不光是說說那麽簡單。張靈甫是硬核,兩翼也不是吃素的,阻擊部隊但凡一邊頂不住,讓兩翼撕開口子,就得以擴大戰果。那後果,對粟裕來說絕對是致命的!

而粟裕,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出手,取得成功,其膽略、戰法已非常人所能比。

說他用正兵,可偏示形於南,決戰於北;說他用奇兵,可偏與張靈甫硬碰硬。這粟裕究竟善打巧仗,還是善打硬仗;究竟善於伏擊,還是善於進攻;他的性格究竟是隱忍,還是激進?實在看不清!

就這樣,每一次戰鬥王耀武都能看出粟裕不同的特點,但每一次研究又發現粟裕沒有特點,結果越來越感覺這個粟裕簡直像萬花筒似的,永遠沒有盡頭!

王耀武越研究越心慌,最後以至於絕望,絕望到什麽程度呢?

1948年5、6月間,蔣介石安排王耀武出鎮濟南,王耀武是不敢去的,為什麽,人總有過不去的坎兒,粟裕已經成了他人生中難以度過的坎兒了。

去山東肯定會遇上粟裕,為此,王耀武想給蔣介石進言,講一講這些年研究粟裕的成果,好讓蔣介石更註重山東問題。

不過一見面,蔣介石根本不給機會讓他講話,而是勉勵,恩寵,王耀武實在找不著推托的理由。

舊時代過來的王耀武,還是很有封建思想,蠱惑於蔣介石的「南面之術」,硬著頭皮出鎮山東。

據他晚年回憶,告別蔣介石之後,他就莫名其妙的想起明朝大臣於謙筆記裏的一句感慨:一腔熱血,竟灑何地!

為什麽呢?面對自己曾經的敗軍之將,王耀武已心生畏懼。王耀武,也是個能征善戰、曾讓日本人聞風喪膽的抗日名將,卻對粟裕畏懼成這樣。這分明說明,他對粟裕,已經是高山仰止了!

粟裕對王耀武的軍事指揮才能也是十分欣賞,曾說「(王耀武)是蔣軍中指揮較有才幹者」,據說,得到粟裕如此評價者,國軍中僅薛嶽、王耀武而已。

王耀武,在國軍將領中,堪稱第一等人物,幾乎所有人都交口稱贊。

在抗戰時期,王耀武作為第74軍的靈魂人物,幾乎打遍了所有重要的大會戰,立功無數,穩居十大抗戰名將之列。

在眾多黃埔將領中,胡宗南升職最快,成為最耀眼的將星。而除了他以外,在黃埔將領中還有一位,升職也快,就是黃埔三期的王耀武。其升職之快,遠超同期同學,甚至是他的學長們。

在生活中,王耀武情商極高,長袖善舞,不管是上級還是部下,都打點得非常周到,所有人都對他交口稱贊。

而他在軍事方面,表現一樣地突出。從軍校畢業後,先後經歷東征北伐,以及中原大戰,也讓他從一名普通士兵升為旅長。

而讓他一戰成名的,則是讓我們心痛的譚家橋戰鬥,紅軍大敗,尋淮洲戰死,王耀武就此升任51師師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王耀武的第51師,與俞濟時的第58師合並,組成了名震天下的第74軍。

在淞滬會戰中,王耀武率領將士浴血奮戰,巧妙地運用夜戰、奇襲,先後擊斃了日軍聯隊隊長竹田和炮兵聯隊隊長莫森,受到了上級的通報表揚。

後來,王耀武又率部參加過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萬家嶺戰役、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戰役、常德會戰、雪峰山戰役等等戰役,從頭打到尾!

尤其是在上高會戰中,王耀武率領74軍與日軍展開拉鋸戰,雙方你爭我奪,先後進行了七次拉鋸戰,日軍調集了一百多架飛機,配合毒氣彈開路,不過74軍在王耀武的指揮下巋然不動,與日軍展開巷戰,最終取得了一場難得的勝利,74軍被授予全軍最高獎賞「飛虎旗」,王耀武也被稱為「救火將軍」、「常勝將軍」。

不過,打仗再厲害,一旦站到了人民的反面,註定是沒有好下場的!

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和共產黨放棄了先前的對立和懷疑,並再次合作。在敵人當前的形勢下,粟裕和王耀武也成為了抗日友好力量,因此沒有發生正面對抗的機會。

解放戰爭時期,王耀武擁兵十萬,坐鎮濟南,與粟裕在戰場上再次相遇,於是出現文章開頭所提的戰鬥口號。

濟南戰役,由於王耀武坐鎮,粟裕甚至遲遲下不了攻打濟南的決心。即使後來戰敗,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吳化文的陣前起義,讓王耀武苦心經營的陣線崩潰。

王耀武是一個聰明人,濟南城被攻破之前,他對部下的將士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作為軍人,我們在濟南城堅守了八天八夜,已經算是盡忠職守了,當然也對得起老頭子了。現在,戰敗已成定局,大家各自珍重。」

那麽,王耀武為何沒有選擇殺身成仁呢?因為在他看來,和日本人作戰,可以殺身成仁。

可是這是國共內戰,兄弟鬩墻,戰敗了也沒有什麽丟人的,還都是中國人嘛。所以,聰明的王耀武選擇了突圍。

他比一般的國軍將領聰明得多,往外派了好幾個親信,讓這些親信只要一落到共產黨手裏,就自稱王耀武以混淆視聽。

所以開始的時候,他突圍出來了。王耀武帶著部份隨員,精心喬裝改扮,換上便衣,一路向東,準備前往青島,再由海上南下南京。

一路都很順利,章丘、張店、臨淄……,混雜在逃難的人群之中,沒有人能認出他們的真實身份,只要能跟著人群一直往前,他們就能順利抵達。

終於來到了最接近目的地的關口,壽光,過了它,就是青島,成功在望。

不過這時,王耀武的肚子不舒服了,就近只有一戶農家的廁所。廁所相當簡易,幾塊木板搭了一個草棚子,裏面還有一個農民。

解決完生理問題後,暢快的王耀武重新上了車,準備前往他逃脫的最後一站。

這時農民兄弟站出來了,找來附近的解放軍戰士,攔住了王耀武。

為什麽呢,因為細心的農民發現王耀武用的手紙都是白細綿紙。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一般人哪用得起這麽尊貴而體面的手紙,這和他的著裝打扮完全不相稱。

外面風聲正緊,嚷著要抓戰犯,莫非此人是國民黨的軍官?

果不其然,王耀武等人被扣,心中很是緊張,但還是極力掩飾自己身份。

他堅稱自己是臨清商人,不僅生病還受了傷。但解放軍很快發現王耀武的脈搏正常,不像是有病的樣子。而將他頭上戴的帽子摘下後,又發現額頭上有長期戴軍帽形成的印痕。

在王耀武身上,還搜出了一把手槍,手槍的手柄上貼著銀片,上面刻著「美軍中將麥克魯贈」幾個字。

王耀武和隨員很快被隔開審問,二人的很多回答都自相矛盾,對不上號。審訊期間,只要讓他站起來,王耀武就是啪地一個立正。翻翻口袋,還有一打白細綿紙。

這麽高的軍事素養,這麽尊貴而體面的生活方式,一定是個不小的官兒。再拆開腿上的紗布,發現果然是假裝受傷。

王耀武坐不住了:「我是王耀武,我要見陳毅!」

不過這時他的疑兵計開始發揮作用了,解放軍不相信他是王耀武。那麽多王耀武,憑什麽就是你!

他只好把自己在濟南的軍事布置講了一遍,用專業的軍事素養,證明了自己是王耀武。

王耀武被關進戰俘營後,主席還專門派羅瑞卿去看他,對他說:「你功是功,過是過,你的抗日功勞我們共產黨人是會永遠記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很快就會回到人民中間的。」

在戰俘營,王耀武表現比較積極,還公開發表聲明,勸國民黨軍放下武器,棄暗投明,把蔣介石氣得七竅生煙,怒罵其軟骨頭。

有的戰俘曾經質疑他的行為,但王耀武操著一口山東方言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存,逆之者亡,這是國父孫中山的至理名言啊!」

1959年,王耀武因表現良好,被第一批特赦,並被安排為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後來還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與北京一位中學女教師吳伯倫結為夫妻。

王耀武大赦後被釋放時,有人問他,除了他最想見的親戚以外,還有誰?王耀武沈思了一會,說:「粟裕。」

1968年,王耀武病逝,享年64歲。

悠悠往事,當年連飯也不給劉疇西一口吃的王耀武,那擊敗紅10軍團並導致尋淮洲戰死、粟裕敗走的國軍閃耀的將星,是不會想到自己將來會有失敗的一天吧。更不會想到戰俘的待遇還可以這麽優待,特赦、成家、善終。那當年在敵人包圍下僥幸逃脫的年輕人,終於成長為共和國的第一大將,指揮著千軍萬馬,抓住了當年的仇人,可謂大仇得報。但他應該也不會想到,自己刻骨銘心的對手,終於栽在了自己手上,確是這樣一個結局吧。而長眠於離譚家橋不遠處皖南涇縣茂林鎮螞蟻山腳下,那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是不會知道自己的身後,還會有這麽多恩怨,這麽多曲折。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