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誌願軍的困境之人員變動

2024-02-28歷史

在運動戰時期的誌願軍入朝部隊並非由大量「百戰精英」組成,由於部隊復員、幹部轉業以及新兵擴充等等影響, 大量的老兵和戰鬥骨幹被復員回家或是參與地方工作 除了從剿匪作戰中調出的第40軍以外,前期的入朝部隊大都飽受人事變動帶來的困擾。 本文將視線聚焦於運動戰時期,對入朝前的誌願軍人員變動情況進行簡單分析。

一、部隊復員

1、復原工作的啟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建立之初的新中國仍然需要有各種各樣的作戰任務,因而解放軍維持了400多萬人的龐大人數。但是部隊和行政龐大的財政支出,也令中央政府苦不堪言。

1949年末,據估計到1950年全國預計將有900萬人的軍政公教人員需要供給。這使軍事費用與行政費用居高不,預計占1950年全國總概算的60%以上 反之,經濟建設投資僅占1950年支出概算23. 9%

1950 年解放戰爭進展順利,到6月解放軍不僅順利實作了大陸的全部解放,並且剿滅了大批土匪,保證了各地社會的穩定。戰爭狀態在大陸基本解除,此時占比過大的軍費已經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削減軍費已經成為必然的要求。

因為巨大的財政壓力與相對緩和的國內形勢,中央認為沒必要保持龐大的部隊員額,復員工作也被提上日程。 1950年3月,毛主席決定對軍隊進行整編,以減輕財政壓力,推動解放軍現代化建設。4月,中央就財經、土改及軍隊整編等問題召開會議。會議決定「 為了適應整個國家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情況,人民解放軍進行整編復員,在1950年內由550萬人整編為400萬人。

6月,毛 主席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作了題為【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書面報告。報告中指出要實作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需要「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減」等三個條件。為此,「 人民解放軍應在一九五O年復員一部份,保存主力。

根據統計數據, 1950年全國的部隊復員人數為239086人

其中湖北省在1950年一共復員9311人

河北省在1950年一共復員21134人

但是由於韓戰及其之後的抗美援朝,復原工作不得不做出新的調整。 1950年7月,中央軍委決定,中南軍區減少10萬人復員。 同時將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北調至曲阜、兗州一帶。 9月,中央軍委指示華東九兵團三個軍不再進行復員。

以山東省為例,從復員人數上看,1950年9月山東省開始復員工作時估計 將有16萬人復員回鄉 每個月將有4到5萬人回到家鄉 但是直到1950年12月23日, 山東省復員工作總結時全省共接收復員回鄉的山東籍復員軍人21396人, 實為原估計每月接收量的一半,僅為原計劃總人數的八分之一略強 。此外1950年復員工作遺留下的未復員物件直到1951年上半年才徹底完成復員。 截至1951年8月20日,山東省共接收山東籍回鄉復員軍人13497人, 比1950年總人數的一半略高。據1951年山東省復員工作總結,1950年7月至1951年9月20日結束,全省共接收山東籍復員回鄉軍人37783人。 兩年接收復員軍人數不到4萬人,低於最初1950年每月估計人數4萬人,遠低於1950年全年估計人數16萬人。

2、復員工作對入朝部隊產生的影響

雖然復員工作由於抗美援朝被一定程度得中止,但是由於已經啟動的復員和轉業工作產生的人事排程已經對部隊產生了很重大的影響。 例如編入東北邊防軍的部隊,基本為第四野戰軍的主力部隊,作戰經驗豐富,戰鬥力很強。但是,全國解放之後, 由於參加地方建政工作,幹部隊伍,特別是團、營指揮幹部變動很大,有作戰經驗的幹部許多參加了地方工作,新提拔的幹部比較缺乏組織的經驗。

據統計,第38軍原來的團級主官90%已經調動了工作,營以上幹部調動達420人。第39軍原來的團級主官只有3人留任原職,營級主官全部進行了調整 基層的幹部、戰土成分變化更大 同時執行生產任務,也造成了部隊的訓練中斷,戰士的技戰術水平普遍下降。這些新情況,大大增加了邊防軍部隊軍事訓練的難度。

39軍到了東北以後,軍長吳信泉立即對當時的東北軍區參謀長賀晉年提出了三點請求:

「1、 我們在河南休整時復員老、弱、病、殘3000多人。軍區答應撥給我們一個獨立師的兵員班以下人員編入我軍,排以下幹部留地方繼續擴軍。 「2、 1948年打完沈陽時,我們師參謀長汪洋留在東北軍區警衛師當師長。我們在河南生產時這個師的師長吳國璋又調到越南去當顧問。現在師長缺員,我們要求汪洋仍回一一六師任師長 。」 「3、請盡快解決三十九軍補充裝備、馬匹、大車、彈藥。」

而從調任到116師的師長汪洋,在調回部隊以後發現部隊已經大變樣,甚至後悔調回116師:

1950年8月份,我接到調回116師任師長的命令。離開116師已經一年多了,從心裏非常想念這個部隊,還有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們。能夠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回到這支英雄部隊,心裏是很高興的。可是,回到部隊一接觸實際,才知道變化很大,由於全國解放,部隊轉入戰略預備隊,準備執行生產任務, 大批戰鬥骨幹調走了,或去學文化,或轉業到地方,軍內軍外一派和平氣氛,真可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這個仗怎麽打 」?我問自己,我的心情頓惑沈重, 甚至後悔不該同意調回。

二、新兵補充

由於部隊復員、幹部轉業和戰爭出現的減員消耗,再加上抗美援朝的戰爭需要,部隊擴大編制並補入了大量新兵。 9月3日,中央決定為東北邊防軍部隊準備補充20萬人的兵員。 1950年底,中央軍委命令華東軍區擴軍25萬人。 這一系列類似措施的出台使得中央1950年復員150萬人計劃落空。截至1951年底,軍隊人數由1950年的550萬人反增加至627萬人。

以第9兵團的27軍為例,由於自解放上海以來陸續抽調人員成立新部隊、內部精簡、復員轉業等情況,部隊員額不足,上級給即將參戰的27軍補充兵員。補充的兵員主要來自這幾個部隊:

(一)1950年1月,改隸我軍的30軍90師(其後師部、2個團調走,只留下270團)以外;
(二)1950年10月,接收江浙地區青年學生200余人;
(三)原四川起義的國民黨軍董宋珩(第16)兵團第41軍第122師、第301師5655人,是最多數量的人員;
(四)1950年11月10日原第32軍94師歸建27軍。

經過這幾次的補充,軍下轄79師、80師、81師、94師共18個團(含1951年1月31日轉隸的炮兵第16團)滿員,約5萬余人。

而作為第三番的入朝部隊,華北19兵團也進行了相應的新兵補充。為了適應入朝作戰的需要,第64軍於1950年11月中旬至12月20日按照軍委頒布的「國防軍陸軍暫行編制表」進行了整編。整編前後,連續補兵三次。 第一次補充了四川起義的國民黨軍一四四師四三〇團、四三一團共1852人;第二、三次補充了遼東、遼西新兵9375人,共計11227人 補兵後,步兵團由2700人增加到3000人左右,各師炮兵團由500人增加到1000人左右,軍師直屬隊的人員均有增加。

與此同時華北第20兵團也進行了大擴軍,楊成武在部隊裏開會的時候就提到:「3月中旬,把老兵訓練好,5月份補入新兵。 有1.4萬新兵明天可到天津。我們要求再補6000人,按編制3.6萬人,現在有4萬多人。

但是由於擴軍過於迅速,且缺乏充足的時間進行整訓,新兵的情況令部隊頗為頭疼,以60軍181師為例,「 由於我師在將近一年時間內主要執行工作隊的任務,一直處於分散剿匪的情況下,沒有進行整頓,組織不夠健全;大批知識青年和起義人員補入部隊,成份較復雜,同時抗美援朝是新的鬥爭任務,而各部隊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思想教育不夠,在戰術技術上遠遠落後於客觀形勢的要求;上述一系列問題均需解決。

又如26軍77師在長津湖戰役總結中就提到對新成員的教育不足,「 ......對戰時紀律,戰前沒有教育,部隊中三種成員一種老的,一種上海解放來的,一種十六兵團補來的,後兩種成員在我軍還未作戰過,對戰時紀律不了解。

楊成武也表示當前整訓新兵的任務十分艱巨:「 這次補入的6000人,都是江西、上海、南京地區的,他們有三大問題:

①吃飯要吃好的;

②走幾公裏路腳上就打泡;

③說話聽不懂。

蘇北,皖南、湖北、山東地區的還有1.1萬人。大批是南方人,是老百姓。要把他們變成能打仗的兵,是一項很艱巨的工作。我們經過八年抗戰才成為這樣優良的軍隊,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呀!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

三、整編

誌願軍部隊在入朝前,一般都會根據作戰需求和部隊情況對當前的編制進行調整和整編,或在原有編制基礎上增加新的編制。

例如前面提到的64軍,「除軍機關按新編制整編外,軍直通訊營留下通訊連、電話連,其余人員分別編入各師。工兵營每連抽1個建制班分給各師擴編為師屬工兵連。軍後勤部醫院撤銷,分配給每師1個休養所。由各師調來3個偵察班擴編為偵察隊。由每個師編兩個新兵營,組建了兩個新兵團,番號為補訓二團、補訓五團。由每師編1個擔架營組成軍擔架團。」「各師直屬隊增編了工兵連、步行機連,對偵察、通訊、擔架連和醫療所人員進行了充實。各師以原山炮和九二步兵炮營為基礎組建了炮兵團。」

而華野的九兵團則采取了將新部隊拆分成師,然後劃到各軍名下的做法,27軍下轄的94師,20軍下轄的89師以及26軍下轄的88師均是如此加入九兵團的。

在整編工作方面, 二野第3兵團的復雜程度可謂誌願軍獨一份。第二野戰軍解放西南後,各野戰兵團和軍、師都已改為軍區、軍分區,負擔剿匪和建立政權的任務,而之後又抽調部隊重新整編第3兵團。 第3兵團整編情況大致如下:

該兵團團部隊來自原第二野戰軍3個兵團6個軍的不同建制單位。 集中前分散於川、滇、黔、康各省擔負剿匪、修路任務,並承擔了繁重的地方工作。 受命後,臨時集中編組部隊轉入整訓。 兵團領率機關由第4兵團機關大部、第3兵團一部合編而成。在司令員兼政委陳賡(原第4兵團主官)因病未到職的情況下,王近山、杜義德、王蘊瑞等原第3兵團幹部對以第4兵團機關人員為主組成的兵團機構不太熟悉。 而且,兵團機構到1951年3月16日方正式成立,此時部隊已開始渡江入朝了。 部隊的情況也是如此, 第12軍為原第12軍兩個師加第11軍1個師又1個團編成,軍首長由第11、第12軍首長分別擔任。第15軍由原第15軍兩個師、第10軍1個師編成。 第60軍由原第60軍兩個師和第61軍1個師編成,軍長由第61軍軍長擔任。 該軍第179、第180師的兵員品質因合編了國民黨起義的第95軍發生了很大變化。以第179師為例,全師整編後共1.37萬人,起義人員有6659人,占總人數的將近1/2。 第180師的情況也大致相同,而且兩個主力團團長已調走,使指揮力量有所下降。

這樣混亂的整編,且缺乏足夠的時間去進行磨合和整訓,3兵團在第五次戰役中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也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