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誌願軍部隊為何「混編出戰」?「山頭現象」埋下隱患

2024-08-08歷史

1951 年 3 月,誌願軍第三兵團奔赴北韓戰場。雖然戰士們鬥誌昂揚,堅信能打勝仗,但這個兵團在組建時面臨諸多問題,這也預示著他們的征程不會一帆風順。

這個 3 兵團和 1949 年全軍整編時的 3 兵團不是一回事。老 3 兵團成立於 1949 年 2 月,包括 10 軍、11 軍、12 軍,也就是原來中野的 2 縱、3 縱、6 縱。兵團部的幹部從這 3 個縱隊和皖西軍區抽調,司令員是陳錫聯,政委是謝富治,副司令員有王近山和杜義德。到了 1950 年 4 月,3 兵團的番號就取消了,部隊分別歸川南軍區(10 軍)、川東軍區(11 軍、12 軍)和幾個軍分區管轄,進行剿匪戰鬥。

誌願軍的第 3 兵團由 12 軍、15 軍和 60 軍組成。這三個軍都來自西南地區,分別屬於原二野 3 兵團、4 兵團和一野 18 兵團,是一個新的兵團。他們在接到入朝作戰的命令後,才進行了臨時集中整訓。

誌願軍三兵團的指揮機關是由四兵團兵團部為主,加上一些三兵團的幹部組成的。不過,兵團司令員陳賡因病沒到任,由副司令員王近山代理工作,而且兵團其他主要幹部如杜義德、王蘊瑞等都是原三兵團的。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兵團部的幹部大多是原四兵團的,陳賡用起來很順手,但王近山他們用起來就沒那麽熟悉和順手了,還需要一段時間磨合。

不僅兵團部是臨時拼湊的,就連下屬三個軍的 9 個師,也是在打亂原有編制的基礎上重新組建的。

12 軍下面有 31、34、35 師,34 師和 35 師是 12 軍原來就有的,31 師是從 11 軍調過來的,軍長是原來 11 軍的軍長曾紹山,政委是 12 軍的政委李震。15 軍下面有 29 師、44 師、45 師,44 師和 45 師是 15 軍的老部隊,29 師是從 10 軍調來的。

六十軍的情況最為復雜。該軍下轄的三個師中,179 師和 180 師是原六十軍的老部隊,而 181 師則來自六十一軍。原本,張祖諒應該擔任六十軍軍長,但他因病未能赴朝,於是六十一軍軍長韋傑調任六十軍軍長。179 師和 180 師中合並了較多蔣軍起義部隊,其中 180 師的起義人員占一半以上,而且兩個主力團的團長被調走,師長上任時間不長,這些都為日後埋下了隱患。

出發前,不管是王近山還是韋傑,對 60 軍都有點心裏沒底,他們還專門去問了原 18 兵團政治部的耀邦主任,得到的訊息是 179 師軍政素質很厲害,可以信任,但 180 師沒怎麽打過仗,領導班子不是很強,有點擔心。

戰前出現這種反常混編,是因為當時國內各部隊有些樂觀,把入朝作戰想得太簡單了。受媒體影響,有的官兵覺得美軍是紙老虎,出國作戰就是去打勝仗立戰功的,都搶著去。首長們很為難,不能都讓去,得有部隊留下,就把各師混編組成誌願軍部隊,讓各個軍都有機會入朝立功。

三兵團當時的戰時抽組編制有些雜亂,這導致很多首長對自己手下的部隊不夠熟悉。而且戰前準備時間太短,部隊倉促上陣,沒有磨合期,所以造成三兵團,特別是 60 軍 180 師在第五次戰役中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戰前王近山說,三兵團保證能抓幾千個俘虜,沒把美軍放在眼裏,這當然是為了鼓舞士氣,但也可能讓部隊產生了輕敵的情緒。

之前也有過類似的教訓。比如金門之戰,參戰的 3 個團來自不同單位,相互不太熟悉,影響了配合。上島後,他們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教訓非常慘痛。上級這樣安排的原因之一,是考慮到在大陸沒有大仗可打,想讓各個部隊都上去「撈一把」。誌願軍 3 兵團組建時,也有這樣的心理。

其他兵團的混編情況雖然沒有 3 兵團那麽明顯,但臨戰前拆分新部隊並劃給老部隊的做法卻很常見。比如三野 9 兵團,就把 30 軍的 88 師調進了 26 軍,89 師調進了 20 軍,還把 32 軍的 94 師調進了 27 軍。這 3 個師在長津湖戰役中的表現差異很大,其中 89 師表現最好。當然,問題並不在部隊自身。

94 師在入朝前,被命令放下所有武器,到沈陽接收蘇聯武器。結果到了之後蘇聯反悔,武器沒拿到,幾乎是空手過了鴨綠江。之後拿著臨時發的武器倉促上了戰場,這肯定影響了執行阻擊任務,因嚴寒導致的傷亡有 3500 多人。

88 師也有問題。9 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把 26 軍當預備隊,26 軍又把 88 師當預備隊,結果戰局比想象的要艱難得多,20 軍和 27 軍血戰數日傷亡很大,也沒達到預期目標,宋時輪讓遠在百裏之外的 26 軍上,26 軍又讓距離最遠的 88 師長途奔襲去阻擊美軍。88 師 15 個小時後才出發,路上還遇到美機轟炸,師首長和各團一度失去聯系,任務沒完成,部隊損失也不小。

88 師的任務,那可真是太難了,幾乎不可能完成,就算換了別人,也不一定能比 88 師做得更好。88 師這個「外來戶」,卻勇敢地承擔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打仗的時候山頭問題一直都有,在咱們軍隊裏也存在,這種臨陣前把不同編制的隊伍打亂了重新編在一起,會讓這個問題更嚴重。要是違反了打仗的規律,那肯定會受到懲罰,這是一定的。

有人覺得誌願軍部隊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兵,戰鬥力肯定沒問題。但其實不是這樣,解放後,我軍很多幹部戰士都轉業復員了,入朝作戰的部隊補充了很多新兵,其中起義部隊的占比很大。比如 27 軍,除了招收一些江浙地區的知識青年,還把在四川起義的原蔣軍 122 師、301 師官兵補充了進來,有 5655 人,再加上 94 師的加入,讓這個軍在入朝之前人數增加到了 5 萬人。

我軍很多部隊都得搞生產,比如 42 軍和 66 軍,當時都快成農墾部隊了,這對部隊的戰備訓練影響不小。而且新兵太多,臨戰準備也不充分,各軍的戰鬥力差距很大,這在之前的歷次戰役中都能看出來。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