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人類食物的大同世界

2024-01-02歷史

世界上的好些事,要說明白,得從根上說起。就說我們一日三餐吃的食物,從哪來的,好多人都說不清楚,城市裏的孩子說是從菜市場或商場來的,農村裏的孩子說從地裏、圈裏來的,都只說對了一部份。網上流傳過一個名為【穿越】的段子,許多人包括非農業史學者看了都傻了,原來我們須臾不可離開的普通食物,要說清其來龍去脈,沒有一定知識都會鬧大笑話的。

話說某人穿越到先秦。

「裏邊請,請問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打尖!來碗西紅柿雞蛋面。」

「抱歉,客官,面條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西紅柿現在南美洲才有,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雞蛋,要不您點一個?」

「什麽!連碗面都沒有,饅頭包子總有吧?上一屜!」

「這位爺,也沒有。饅頭包子得等到諸葛丞相討伐孟獲的時候才有,抱歉了您呢。」

「你們不會只供應白米飯吧?」

「瞧你說的。咱是在關中,水稻原產副熱帶,得翻過秦嶺才能種,咱也沒有。」

「要死了!那就來個大俠套餐吧,半斤女兒紅,二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幹嘛?」

「客官,小點聲!官府嚴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軍流放的大罪,萬萬不敢啊!再說女兒紅是吳越才有,咱是在關中!」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總有吧?」

「茶?那玩意兒到漢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那就不吃飯了,來根煮玉米吧!看電視劇大秦帝國裏不是有玉米地嗎?」

「那是導演瞎拍。玉米現在還在墨西哥呢,要等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

「那上點水果吧。大熱天的,來半個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產,要到北宋末年,才從契丹傳到漢地……」

「沒有西瓜,蘋果總有吧?」

「真抱歉,西洋蘋果十九世紀才從歐洲傳入中國。客官,您別點水果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像什麽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鳳梨啦……您現在都吃不到。」

「你的店裏到底有什麽?」

「粟米的窩窩餅,您蘸肉醬吃,我還可以給您上一份燙白菜。」

「敢情你開的是麻辣燙啊?」

「瞧您說的,辣椒到明代才引進呢,我想開麻辣燙也開不成啊!」

「沒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種子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來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就不能炒個青菜?非要開水燙白菜?」

「您有所不知,鐵鍋到宋朝後期才能生產,所以沒法炒菜。況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後期普遍種植油菜以後才有。」

「好吧,其實你們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現在還在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才開始傳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還十分罕見。」

「那就來份燙白菜吧,多加點香菜。」

「嘿嘿,香菜原產地中海,張騫出使西域後……」

「我真恨不能一黃瓜拍死你!」

「黃瓜?黃瓜原產印度,也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

「沒有黃瓜,我就用茄子捅死你!」

「嘻嘻,茄子來自東南亞,晉朝時傳入中國的。隋煬帝就特別愛吃……」

「……」

「客官您還要什麽?」

「……」

「餵,客官……客官您別走啊!」

這則笑話雖然很冷,卻告訴我們告訴很多歷史知識。

限於情景的限制,段子只提到了明朝時期引進的玉米,卻沒有提及同時期引進的馬鈴薯和紅薯。據何炳棣的【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十六世紀後半期從美洲大陸引進的玉米、馬鈴薯、紅薯,可稱之為中國的第二次農業革命,為18世紀人口的驟增提供了保障。這三大糧食品種(後兩種兼具主副食性質),不與水稻、小麥爭地,能在山地的斜坡和荒地上生長,而且產量大大超過稻米和小麥,在荒年不知拯救了多少性命。在福建,馬鈴薯又被稱為金薯。從美洲引進的種植經濟作物除上述之外,還有西紅柿、南瓜、辣椒、煙草、扁豆等。

明代以前,中西交通的主要路線是絲綢之路;明以後,官方出於炫耀和羈縻周邊國家的需要,派出鄭和七下南洋並遠至印度洋和非洲,同時期日本和東南亞各國也與中國展開了正式與非正式的貿易,再加上西方傳教士的穿針引線,中國與外國的聯系增加了陸地以外的多條海路,促進了中國與各國的聯系,也繁榮了中國的物種。

當然,有來就有往,在拿來的同時,我們也輸出過一些糧食和蔬菜品種(有些是被外國的植物獵人偷走的)。據統計,今天全世界重要的農作物大概有500多種,其中有一半起源於中國,最著名的有大豆、茶葉、獼猴桃、柑橘等。

讀者諸君看了上述段子有何感想?看似調侃,但若沒有相當的農業史、食品史、中西交通史的學問墊底,還真是寫不出來的。而且,若分類細寫下來,我們的震驚、感悟、反思恐怕不止這一次。

人類一直有著實作大同世界的夢想,中國是大同社會,西方是烏托邦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種種主義。今天,無論中西,都還走在通向夢想的路上。這主要是指在政治方面和國家方面。但在商品特別是食品方面,則可以說大大領先其它方面的夢想,甚至可以說,先於其它方面實作了大同。

不信嗎?請看,在食材方面、制作方面、乃至吃法方面,古今融合、中西融合,親密無間。即便是近現代歷史上的宿敵,如日本,其料理在中國也大行其道,哪個城市沒有;意識形態上的對手,如西方各國,法餐、意餐,美國的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也在中國長驅直入。中國的國宴,雖然主菜仍然是佛跳墻等,但牛排什麽之類的不也進了選單嗎?更別說它的炊具、烹飪方法、分餐吃法等等,都是中西合璧。反之,中國的食材、食物、烹飪方法,也早就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不聲不響地傳播著中華文明和加深著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

中國民間有話,要想征服一個男人,必須首先征服他的胃。由此,我對世界大同還是很有信心的,放開限制,擴大交流,由此及彼,由胃及腦,再及行動,讓所有人認識到,只有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融合,才是人類進步的大道,那些以鄰為壑的人,就是不想讓我們吃飽、吃好,這樣的人絕不能讓他們掌握公權力。一旦所有人都達成這樣的公識,世界大同也就離我們大大近了一步!

作者簡介:

曹欽白,龍年生人,忝附老三屆驥尾。

下過鄉,當過兵。1976年進入稅務局收稅一年有余,之後從事文書、秘書、稅收研究等工作。1985至2019年在陜西【稅收與社會】雜誌社和【中國稅務·陜西國稅】【陜西稅務】任主編、編輯。著有【我的觀點】 【享受稅收】【稅收未被解讀的密碼】【稅:給你制衡權力的權利】和【憶軍教,能不憶玉樹】【儒雅掩塵遺澤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