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趙國以胡服騎射聞名,長平之戰時,趙國騎兵怎麽沒有什麽表現?

2024-07-23歷史

趙國的強盛,是從胡服騎射開始的。

因此,趙國的騎兵,也就聞名於天下了。

然而,在對趙國命運最有決定性意義的長平之戰中,趙國的騎兵也似乎沒有什麽表現。

這是怎麽回事呢?

胡服騎射後,強大起來的趙國騎兵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史記.趙世家】

趙國的強盛,直接就是從「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開始的。

變法開始,趙國很快就發展出了一支戰略騎兵,並很快就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胡服騎射」的第二年,趙國就開始了對中山、胡地的戰爭。

趙武靈王身穿胡服,親率騎兵出遺跡之門,西略胡地,至榆中,「辟地千裏」,林胡王獻馬。趙武靈王委派代相趙固主持胡政並統率其軍隊。

同時,趙國又連續對中山國發動攻勢,一舉滅掉了中山國,「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而在趙武靈王去世前,他已經在準備將其「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的戰略意圖付諸實施,也就是以騎兵力量為主,實施對秦的戰略進攻。

可以說,趙國確實建立起了強大的戰略騎兵,並以之為趙國的重要優勢。

然而,在對趙國命運最有決定性意義的長平之戰中,趙國的騎兵,卻似乎沒有什麽表現!

長平之戰中的騎兵表現

長平之戰期間,趙國騎兵沒有什麽特別的表現。

整場作戰中,都沒有趙國騎兵發揮作用的記載。無論是廉頗還是趙括,都沒有「用騎」的特別交代。

相反,倒是對面的秦軍騎兵,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白起對趙軍的殲滅戰中,白起部署了5000騎兵為快速機動部隊,待趙軍進攻部隊陷入圍困後,迅速插入趙軍壁壘之間,牽制和監視留守在各營壘中的其他趙軍,並擇機打擊其後方營地。

可以說,在這場規模空前的包圍戰中,秦軍這支規模不大的騎兵部隊,起到了打亂趙軍後方,封鎖趙軍糧道的關鍵作用!

既然趙軍以騎兵聞名,為何在這樣的決定性時刻,趙軍騎兵沒有什麽作為呢?

長平之戰中的騎兵

1、騎兵比重較小。

後來,李牧在雁門大破匈奴軍。

當時的參戰部隊,集結了善於沖鋒陷陣的「百金之士」5萬,「善射之士」10萬,參戰人員規模在15萬以上。

然而,戰馬只有13000匹,戰車1300輛。

即便所有的馬都匹配給騎兵(實際上不可能),騎兵的規模也不及1/10。

而雁門之戰的參戰趙軍,是代地之兵,是趙國,乃至天下當時騎兵比例最高的。

顯然,長平戰場,騎兵的規模是更小的。

何況···

2、長平戰場地形不利於大量使用騎兵。

長平之戰,是一場大規模的山地作戰,不利於騎兵馳騁。

因此,長平之戰中,騎兵的比例自然是更低的,而且,不容易發揮出特別作用。

所以,長平之戰,騎兵不容易出彩,也就不足為奇了。

趙將的用兵特點,決定了趙軍騎兵難有作為

戰國時期,由於馬鐙等裝備尚未出現,騎兵戰術主要以騎射為主。

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故車騎不敵戰,則一騎不能當步卒一人。——【六韜.均兵】

當時的騎兵,尚不具備正面沖擊敵陣的能力。相反,正面作戰中,「一騎不能當步卒一人」。

當時,騎兵的主要工作是偵察、騷擾、破襲敵軍糧道和後方,以及追擊。

用騎有十利: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敵虛背;三曰追散亂擊;四曰迎敵擊後,使敵奔走;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津關,發其橋梁;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整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聚,虛其市裏;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騎戰利也。夫騎者,能離能合,能散能集,百裏為期,千裏而赴,出入無閑,故名離合之兵也。——【孫臏兵法】

因此,騎兵能發揮多大作用,與將領的用兵特點有很大關系。

白起集結起5000精銳騎兵,插入趙軍後方營壘之間,監視、牽制趙軍營壘,破壞其後方,使騎兵充分發揮了作用。

也就是說,在白起的安排下,秦軍騎兵「乘敵虛背」、「遮其糧食,絕其軍道」、「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整旅」、「燒其積聚」,充分發揮了騎兵的作用。

然而,趙將,無論廉頗還是趙括,都沒有為騎兵發揮創造出機會。

廉頗先是進行了艱巨的前沿陣地爭奪戰,然後進入堡壘對抗戰;

趙括則組織了對秦軍勇猛的正面沖擊,被圍後,也是組織猛烈的正面突圍。

整個過程,都是正面對抗,騎兵因此始終是「一騎不能當步卒一人」。

如此,趙軍騎兵在長平之戰中沒有什麽表現,也就不足為怪了。

趙國騎兵的主要力量,應該沒有參與長平之戰

趙國的騎兵,多來自代地。

趙武靈王之後,趙國的重心一直在南,對北方的經營大幅減少。

而在樓煩等部被趙國壓制後,匈奴逐漸崛起,九原等趙武靈王時期有效控制的區域被匈奴掌握,匈奴的勢力直接威脅著代地,成為趙國的大患。

我們都知道,為了對付匈奴,李牧在代地裝孫子裝了很多年。

從時間來計算,長平之戰前後,大約正是李牧在代地「裝孫子」的階段。

因此,代地騎兵,大多被牽制,沒有參與長平之戰,機率是很大的。

何況,長平之戰,趙國可能缺糧,但並不缺兵,因此,沒有大量騎兵調入參戰也是很正常的。

趙國步騎協同在李牧時期才逐漸成熟

盡管趙國「胡服騎射」揚名天下,但是,趙國在戰術上的協同創新,長期不夠。

趙武靈王變法時,「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其參胡、婁煩、秦、韓之邊」···

也就是說,趙國建立舟師,以防禦齊國;胡服騎射,主要是為對遊牧地區加強控制。

所以,趙國的軍事建設,是從戰略上進行了因地制宜的建設,但對更精細的多兵種配合,則長期沒有進一步發展。

趙國的多兵種配合,大約是在李牧時期才逐漸成熟起來的。

在雁門之戰中,李牧將步、騎、車協同使用,才真正使趙軍的戰術水平成熟起來。

然而···那時的趙國,國力已衰了。

趙軍雖然此後屢次擊敗秦軍,但趙國的滅亡,已是不可避免了。

總之,在當時的中原,騎兵仍然不能成為決定性力量。

即便是以胡服騎射聞名天下的趙國,以養馬出身的秦國,車、步兵依然是占據主要地位的。

至於騎兵,在當時,只有在白起、李牧,以及時代稍晚的項羽、韓信這種人物的手下,騎兵才能充分發揮其威力。

因此,長平之戰時,趙國的騎兵沒有什麽發揮,甚至很可能參加的兵力不多,也就再正常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