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元朝到底是怎樣建立的?對後世而言,元朝的建立到底有多大影響?

2024-06-01歷史

因為之前的秦漢、隋唐和宋幾個統一的王朝,都屬於中原「小中國」的範疇。而元朝不一樣,它開啟了一個「大中國」的時代。

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元朝建立的歷史背景。

元朝的前身,是蒙古人在公元13世紀建立的蒙古汗國。在蒙古汗國建立之前,在蒙古草原上曾經生活過很多遊牧部族,先後建立過匈奴、柔然、突厥、回紇等草原帝國。

第一個將蒙古草原各部落統一起來的,是秦末漢初的匈奴人。在偉大首領冒頓單於帶領下,匈奴向東打爆了東胡人的部落聯盟,向西將西域各國打成了屬國,西南打敗大月氏,還曾經將漢高祖圍困在白登山上,迫使漢朝同意和親。

但是由於草原上獨特的生存環境,匈奴人無法建立秦漢那樣的中央集權,只能采用比較原始的部落聯盟,平時由各部落首領統領部落,戰時再由匈奴單於帶領,一起出去打仗和搶劫。

草原帝國的松散組織形式,終於讓匈奴帝國付出了沈痛的代價。

從公元前127年開始,漢武帝對匈奴發動多次大規模戰爭,先後奪取了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並在漠北重創匈奴主力。在漢朝接連打擊下,匈奴帝國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後來西遷。

北匈奴西遷後,鮮卑人來到了蒙古草原,不過並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政權。

公元3世紀末,西晉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升級,最終釀成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持續了近十年,嚴重削弱了西晉王朝的國力。眼看西晉朝廷的力量被削弱,居住在北方和西北的匈奴、鮮卑等遊牧部族,乘機進軍中原,先後建立起前燕、前趙、後趙、後燕等政權。

經過一百多年的中原混戰,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最終統一了中國北方地區。

就在北魏南下中原逐鹿的時候,原來附屬於拓跋鮮卑的柔然人,乘機逃回了漠北草原。柔然人在首領社侖的率領之下,征服了漠北草原上的各部落,建立了柔然汗國。

柔然汗國經常與北魏作戰,並且經常被打敗。一百年後,原本臣服於柔然的突厥,在首領土門的帶領下,大破柔然汗國,並重新統一草原各部,建立了突厥汗國。

突厥汗國征服了西域各國,還與波斯聯手消滅了白匈奴,將疆域向西拓展到了裡海。隋唐時期,突厥汗國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

唐太宗時期,東突厥和西突厥先後被唐軍消滅。東突厥滅亡後,回紇人重新統一了蒙古草原,並建立了回紇汗國。回紇與唐朝關系比較友好,還曾出兵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

公元9世紀中期,回紇王庭遭到北方黠戛斯的攻擊,回紇汗國就此滅亡。契丹人崛起之後,黠戛斯人歸附契丹。契丹人逐步征服了草原上的各個部落。

但是契丹在草原上的統治,也經常遭到各部落的反抗。遼國滅亡之後,由於金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南宋的戰爭中,沒有更多精力經營蒙古草原,致使草原上的各部落發展強大起來。

到了12世紀後期,蒙古部在首領鐵木真的率領下,先後擊敗了勁敵塔塔爾部和蔑兒乞部,成為東部草原霸主。

之後,蒙古部又與中部草原最強的克烈部交戰,並最終消滅了克烈部。公元13世紀初,蒙古部又消滅了西方的乃蠻部,又統一了蒙古草原。蒙古部首領鐵木真,在大家的推舉下,成為整個草原的大汗,稱為「成吉思汗」。

蒙古汗國建立後,先奪取了金國的北方地區,然後派出大軍開始西征。蒙古大軍三次大規模西征,先後消滅了西遼帝國、花刺子模汗國、欽察汗國、羅姆蘇丹國和基輔羅斯等國。

之後,蒙古大軍轉而向東,先後消滅了西夏、金朝和大理,征服了高麗,降服了吐蕃地區。到13世紀中期,蒙古帝國的版圖,向東到達太平洋西岸,向西到達地中海和黑海,向北達到西伯利亞,向南達到波斯灣,是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帝國。

看完了元朝建立之前的歷史背景,我們再來看看,元朝是怎麽建立的?

過去人們常把元朝和蒙古帝國劃等號,其實這是很不準確的。蒙古帝國和之前的匈奴帝國、突厥汗國、回紇汗國類似,都是以漠北草原作為政治中心的草原遊牧帝國。帝國的統治民族蒙古人,依然以四處放牧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對漢人農耕區的生活沒啥興趣,主要以獲取財貨為主。

歷史的轉折發生在公元1259年,蒙古帝國的蒙哥大汗,率軍攻打南宋釣魚城的時候,被流箭射中醫治無效後去世。

蒙哥去世後,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裏不哥,為了爭奪蒙古大汗的位置,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阿裏不哥得到蒙古貴族的支持,在蒙古本土哈拉和林,被擁立為蒙古帝國的大汗。

忽必烈依靠漢族官僚的支持,在漠南地區自立為蒙古大汗。經過四年的拉鋸戰,擁有漢地豐厚資源做保障的忽必烈,最終擊敗了合法性更強的阿裏不哥,奪取了蒙古本土的統治權,成為蒙古新一任大汗。

這次汗位爭奪戰,加速了蒙古帝國的分裂。之前支持阿裏不哥的金帳汗國、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並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逐漸開始獨立發展。

支持忽必烈的伊爾汗國,由於遠在西亞波斯等地,向東要經過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所以和忽必烈的聯系也很困難。

蒙古帝國的分裂,對於忽必烈來說,卻不失為一件好事。沒有了西部那些蒙古王公的掣肘,忽必烈正好可以將蒙古打造成中原王朝,以確立自己家族的統治地位。

公元1271年,忽必烈釋出【建國號詔】,定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立元朝。需要說明的是,蒙古國的名字並未廢棄。

公元1279年,元軍消滅南宋最後一只抵抗力量,元朝徹底統一了全國。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之一。

我們再來看看,元朝和之前在中原立國的北族王朝,都有哪些區別?

在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前,在中原地區曾經出現過六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分別是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和金朝。

這六個王朝的共同點有這樣幾個,第一都是由塞外北方民族建立的,其中北齊皇族雖然是漢人,卻是高度鮮卑化的漢人,而且以鮮卑人作為統治基礎。

第二,都以中原作為統治核心區域,進而建立王朝或政權的;第三,除了北齊之外,他們都選擇與漢人高度合作,甚至主動將自己中文化。

其實,在北魏統一之前的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後燕等政權,就已經積極主動地學習漢文化了。

到了北魏這裏,為了有效統治中原地區,孝文帝幹脆將國都遷到了洛陽,開始在鮮卑貴族推行全盤中文化改革,就是想把自己鮮卑人的標簽抹去,徹底成為漢民族共同體的一員。

北魏分裂後,宇文泰主導的西魏政權,在實力上弱於高歡控制下的東魏。為了扭轉自己的劣勢,宇文泰實行更寬松的民族政策,將關隴地區的漢族豪強,吸收進自己的統治集團,擔任柱國大將軍這樣的要職。

鮮卑軍事貴族和關中漢族豪強聯合,組成了強大關隴軍事集團,並一直影響了到了之後的隋唐王朝。經過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之前被視為異族的鮮卑、匈奴等民族,到了唐朝中後期,已經完全融入到中原漢人之中。

另外在五代十國時期,五代裏面的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十國裏面的北漢,都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或政權。

但由於沙陀屬於西突厥族系,屬於西北部族那面的,所以上面沒說。其實在我們的歷史書上,很少把沙陀人在中原建立的這四個政權,與之前的前趙、前燕、後秦、胡夏、北魏,那幾個外族政權等量齊觀,甚至很少強調他們非漢人的身份。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沙陀人在入主中原之前,已經在山西地區生活了近百年,而且經常與內地產生接觸,對中原漢人的生活方式並不陌生。沙陀首領李克用還曾率兵幫助唐朝,參與了對黃巢起義的鎮壓。所以後唐、後晉等王朝,雖然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權,但除了軍事上仍以沙陀騎兵為主,其他各方面都與中原漢人沒啥區別。

所以,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很少有人提起後唐、後晉、後漢等政權,那個「非漢人王朝」的內容。

尤其是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一直都以唐朝舊臣自居,建立的後唐政權,也認為是唐朝的延續。

在蒙元之前入主中原的金朝,是由東北民族女真建立的政權。公元12世紀初期,女真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在首領完顏阿骨打的率領下,擺脫了遼國統治建立了金國。金國先後消滅了遼國和北宋,一路南下將趙構趕到了海上。

後來,南宋和金朝達成和議,將淮河以北地區割讓給金朝,南宋向金朝稱臣,並且每年向金朝進獻歲貢。

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非常崇尚漢文化,將國都南遷到中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金朝像之前的北魏一樣,在入主中原後,迅速就加入到中文化的隊伍中,女真貴族也因此逐漸喪失戰鬥力。

金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中華一統」的朝代,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女真人希望加入華夏共同體的迫切心理。

元朝雖然也和金朝一樣,將首都定在了北京,但它對中文化卻沒那麽大興趣。在元朝統治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裏,元朝皇帝始終兼任蒙古大汗的位置,或者說蒙古大汗才是他的第一頭銜。在元朝的朝廷中,來自西域的色目人,經常擔任重要官職,其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漢人之上。和之前的北族王朝不同,元朝統治的國土更加遼闊,境內的各民族都擁有的文化。

元朝統治者的視野會更加開闊,而不像之前的北魏等王朝,只能拜倒在中原漢文化之下。元朝始終保持自己的特點,沒有前進演化成純粹的中原王朝,這一點和之期的北魏、金朝很不相同。

最後,再來比較一下,元朝和之前那些大一統王朝,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十個大一統王朝,分別是秦朝、西漢、東漢、西晉、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其中西漢和東漢都可以歸一為漢朝,所以說九個大一統王朝也沒錯。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裏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也為後來的中原王朝樹立了榜樣。

秦朝奠定的帝國版圖,成為後世評定一個王朝,是否為大一統王朝,提供了一個可討論的疆域標準。現代人否定北宋是大一統王朝,就喜歡拿幽雲十六州、遼東半島和河套地區,不在北宋版圖內說事兒。

秦朝實行的「書同文、車同軌」等等制度,也被後世中原王朝所繼承,也是評價大一統王朝的指標之一。

元朝之前的大一統王朝,全部都是漢人建立的。即使是有部份鮮卑血緣的隋唐皇室,至少從父系上溯源,也是標準的漢人。雖然隋唐時期,有很多鮮卑族裔的大臣,擔任國家的重要職位,但他們和當時的漢人沒有啥區別了,再不是草原上套馬桿的牧人了。

元朝的全名是「大元大蒙古國」,這個國號就體現了元朝和之前統一王朝的不同。

之前的大一統王朝,一般都是這樣叫的:秦朝就是「大秦國」、兩漢就是「大漢國」,唐朝就是「大唐國」,北宋就是「大宋國」。

漢人大一統王朝的國號,一般有兩種來源,一是來自於周朝時期諸侯國的國名,例如秦、晉、宋等國號,都屬於這一類;一是來自於前朝授予的封爵,例如漢朝的國號來自項羽的分封,隋朝的國號來自楊堅之前受封隨國公,唐朝國號來自李淵之前被封唐國公。

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有個比較顯著的特征,就是中原地區作為核心區域。這些大一統王朝,國都基本都設在中原地區,秦朝國都在鹹陽,屬於中原西部地區;西漢國都在長安,屬於中原西部地區;東漢國都在洛陽,這是標準的中原之地;以後的隋朝和唐朝,都在長安和洛陽設定了國都,還是中原地區;北宋的國都在開封,也是中原地區。

至於後面的元、明、清三朝,都把國都設在了燕京,沒有設在中原地區,其實也體現了一種傳承。在宋遼南北對峙的時候,燕京就是遼國的南京;到了金朝時期,為了同時管理好中原和東北老家,很長時間內都在燕京定都。忽必烈之所以在燕京定都,基本和金朝的考慮差不多,既可以管理南邊的漢地,又可以兼顧蒙古草原。

明朝建立之後,本來實在南京定都的,因為很簡單,朱元璋就是以這裏作為根據地,進而統一全中國的。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就把國都遷到了大本營北京。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入關後仍以北京作為國都,也是為了可以同時兼顧漢地和東北老家,以後混不下去了可以回去。

開啟歷史地圖冊,就可以看出來,元朝之前的大一統王朝,都是以秦帝國疆域為基礎的。兩漢帝國的版圖開始時,還沒有秦朝疆域大呢!只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開始不斷向四周擴張,先後將河西走廊、嶺南地區、北韓半島和雲貴高原,納入了漢帝國的版圖。

到了漢宣帝時期,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對西域各國進行管轄。之後的西晉和隋唐兩朝,帝國版圖相對漢朝有一些變化,但都是以秦朝疆域作為基礎。

也就是說,在漢朝、西晉、隋朝和唐朝這幾個大一統王朝,都是以秦朝統一後的疆域作為標準,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張的。

只是到了北宋這裏,略微有點尷尬,那就是沒有將遼東半島和幽雲地區,納入到自己的版圖之內。但如果以漢人居住的漢地,作為中原王朝的版圖基礎來看,那北宋也可以被看做大一統王朝。至少北宋把漢地基本都納入了版圖。

以上說的大一統王朝,無論是秦漢、西晉、隋唐還是北宋,無論版圖多大,其實都是以秦朝為標準的中原王朝,我們這裏稱之為「小中國」。

元朝和他們是不一樣的,它開創了一個「大中國」的時代。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將漢地、蒙古草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和東北亞地區,同時納入到版圖之中的朝代。註意,這裏說的「漢地」,其實指的就是秦朝統一後版圖內的地方,包括了中原地區和江南、嶺南地區。

在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曾經多次北上征討蒙古各部,還在黑龍江流域設定奴兒幹都司,在西北地方設定了哈密衛,在南方再次征服安南地區,達到了明朝疆域的極限。但在朱棣去世之後,安南就成功復國,奴兒幹都司被撤銷,明朝在東北亞的勢力收縮到遼東半島。

可以說,只有在朱棣統治的二十多年,明朝一度可能重建「大中國」版圖。在其余的二百多年間,明朝版圖基本停留在「小中國」範圍,這可能是漢人王朝的通病,畢竟漢地是當時東亞最富庶的地方,不愁是不愁穿的,犯不上去那些貧瘠的地方,和那些落後的「蠻夷」搶地盤。

後來崛起於東北地區的清朝,在明朝被李自成推翻後,利用一百多年時間,重新打造了「大中國」的疆域。而且在乾隆皇帝時期,派兵西征徹底消滅準噶爾余部,將新疆地區重新納入中國版圖。

至此,大清帝國的版圖基本確定,擁有13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幾乎是歷代疆域最大的。

我們必須看到,元朝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那就是將遊牧民生活的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納入到華夏天下體系。

使中原王朝的疆域,從「小中國」進入到「大中國」時代。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今日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元朝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它開創了「大中國」,將北方草原、中原地區、青藏高原捏合為一個整體。超越了之前以中原漢地,作為基本盤的「小中國模式」。之後的清朝繼承了這個「大中國」模式,並將它發揚光大,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