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營溪戰鬥:粟裕與「葉王陶」出問題,陳毅正確判斷為何未堅持?

2024-03-04歷史

陳毅粟裕率領江南指揮部跨過長江,挺進黃橋地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並透過黃橋決戰,成功開啟了蘇北乃至華中抗戰的新局面。

這段歷史,軍迷們都非常熟悉,特別是黃橋決戰,影響深遠。然而,在黃橋決戰之前,蘇北指揮部還進行了一系列作戰,其中包括營溪戰鬥和姜墊戰鬥。

有趣的是,在營溪戰鬥中,粟裕和他的三員猛將葉飛、王必成、陶勇都積極地投入其中。然而,他們在出擊時機的把握上都犯了錯誤。

最終,由於沒有聽取陳毅的意見,他們在出擊過早的情況下,將營溪反頑打成了一場擊潰戰。 王必成在這次戰鬥中表現得最為積極,他主張盡早出擊。

戰爭年代,總有一些將領聞戰則喜,他們將打仗融入了自己的骨血和血液中。無論是粟裕還是他的部下葉飛、王必成、陶勇,都有著這樣的血性特點。

然而,在這次營溪反頑作戰中,王必成在出擊時機問題上的表現最為積極。

陳毅、粟裕原本計劃是讓頑軍先進入古溪,然後我方再反擊,使得敵人離大本營遠一點,不好逃回去。據葉飛在回憶錄中記載,他估計是王必成發起的,煽動粟裕立即出擊。

葉飛認為王必成和陶勇比他的一縱隊更想打,因為他們一路打來雖然抓了幾百人槍,但那是雜牌軍、老爺槍,遠遠沒有吃飽。

當時,粟裕作為前敵總指揮,隨王必成的二縱一塊行動。葉飛認為是王必成攛掇的粟裕,這個可能性應該是很大的。

葉飛和陶勇對盡早出擊問題也表示贊同。粟裕最終也表示贊同。看王必成那樣出擊心切,作為前敵總指揮的粟裕,幹脆把葉飛和陶勇都叫過來,準備一塊商議一下再下決心。

沒想到,葉飛和陶勇同樣都表示贊同。葉飛回憶說:當粟裕問他們的意見時,三個司令員沒有一個反對的,大家都嗷嗷叫,要出擊,都說不要再退了,就出擊,有把握。

他們這些指揮員習慣進攻,只要手上有幾支能打能沖的部隊,就不甘心老是「挨打」。

粟裕下決心盡早出擊的客觀原因是,古溪的醫院、修械所挨了炮彈。如果我軍繼續後撤,這些壇壇罐罐需要組織群眾轉移,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加上不想讓古溪的軍械、軍需物資被炸毀,粟裕贊同"葉王陶"的意見。最終,粟裕和"葉王陶"商定的出擊部署是:葉飛的一縱隊首先攻克營溪,然後向西迂回到頑117師和獨立旅的後面,切斷韓軍主力的退路;王必成的2縱和陶勇的3縱從古溪正面出擊,爭取在前後夾擊中殲滅韓軍主力4個團。

粟裕報請陳毅批準,陳毅雖不情願但最終同意。當粟裕把出擊計劃當面報告給陳毅時,陳毅反復詢問粟裕能否切斷古溪頑軍的退路,當聽到肯定答復後,陳毅最終同意。

戰爭總是充滿了偶然性和戲劇性,計劃中的事情往往在戰鬥中發生了變化。在營溪反頑作戰中,葉飛的1縱隊按照計劃成功地攻占了營溪,消滅了頑軍的兩個團。

然而,敵軍主力看到營溪被我軍攻克,決定用少數部隊進行掩護,然後迅速逃跑。此時,由於我軍反擊過早,沒有讓敵人進占古溪,這使得頑軍主力離後方大本營較近,我軍無法及時進行穿插和分割。

最終,營溪反頑作戰雖然我方繳獲的人槍不多,但總體上也是一場勝利。然而,陳毅對此並不滿意,他認為他自己也有責任,並且責怪了葉飛、王必成和陶勇。

但是,陳毅也意識到,絕對的常勝將軍是不存在的。共產黨的高級將領之所以厲害,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從每次戰鬥中學習和進步。

在營溪反頑作戰結束後的一個月,陳毅和粟裕率領「葉王陶」部隊進行了黃橋決戰。在這次戰鬥中,他們在首先殲滅翁達獨立旅的時機把握上做得非常精準到位,這為整個黃橋決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戰爭是一場生死賽局,但只要我們能夠從每次戰鬥中學習和進步,我們就能夠最終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