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8年,毛主席批評程子華:你給楊成武的電令均與軍委的規定沖突

2024-05-09歷史

那是1948年底,解放戰爭進入關鍵階段。在平津一線,我軍上下正遭遇著一場艱難的較量。面對國民黨軍殘余力量的頑強抵抗,毛主席和林彪兩位睿智的軍事家,早已暗暗部署了一個出其不意的"上屋抽梯"大計。

眼見傅作義的主力集團已被我軍層層包圍,唯恐他們臨陣脫逃,毛主席決定讓幾路兵團在張家口、宣化一帶切斷他們的撤退通道。由此,一場圍而不打、困而不解的消耗戰拉開了序幕。

東線負責切斷退路的,正是程子華率領的東野先遣兵團。他手下有著黃永勝的頑強十一縱隊和吳克華的老謀深算四縱隊,都是過硬的部隊。按照預定計劃,他們只需沿途加快步伐,在敵人尚未察覺的情況下堵死平張線上的出口即可。

可誰也沒料到,一場小小的意外,竟然徹底打亂了毛主席的部署。12月初,十一縱抵達密雲附近時,適逢有七千國軍漁翁得利,試圖突破重圍逃之夭夭。眼見肥肉已然入嘴,程子華難免心生趨炎附勢之念,恰恰忘了"小火伺候"的訓誨,擅自決定先攻打密雲城。

這一決定,簡直就是"給小辮子捆了個大辮子",徹底驚動了傅作義。原本被層層圍困的國軍大營,仿佛受到了"皇天後土"的力挺,喘了口大氣。更糟糕的是,這一拖延了將近兩天的時間,致使毛主席的"上屋抽梯"計劃赫然落空。楊成武的華北三兵團在西線失守張家口防線,楊得誌的二兵團也因電台故障等原因未能及時就位。就這樣,第35軍竟然大搖大擺地穿過了我軍的圍堵,順利東逃。

毛主席簡直急得就要跳起來了!他是何等精明幹練的老militarist啊,怎能遭此大辱。於是,一連串霹靂般的斥責電文,狠狠抨擊了程子華的唐莽魯莽。"幾次給楊電令均與軍委隔斷敵聯的規定沖突""不應該讓先頭部隊打密雲,而耽擱了時間",毛主席怒其不爭,數落了一通。程子華讀後無地自容,只能暗暗發願早日將功補過,重贏主席的信任...

事實上,程子華心中也明白,這一次的決策失誤確實出乎意料。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他當然深知在這樣關鍵的時候,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大錯。

不過,話說回來,程老帥當時之所以做出那樣的決定,也不完全是一時糊塗了。畢竟密雲城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扼守著潮白兩河的咽喉要道,放任敵人占據其中,未來我軍的行程定會受阻。再者,當時敵人僅有一個保安團的兵力把守,拿下密雲似乎是小菜一碟。可誰料,古北口的七千敵兵竟也在同一時間竄了進去,使得局面頃刻間變得棘手異常。

盡管如此,程老帥依然應該慎重行事,堅持執行毛主席的整體部署。他年過花甲,閱歷豐富,本不應輕易被眼前利益所蒙蔽雙眼。現在回想起來,他當時恐怕是被一時的征服欲和勝利的饞涎所迷惑了吧。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經過毛主席這一次的狠狠教訓,程老帥終於引以為戒。從此他狠狠克制住了自己的貪饞之心,專註於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果不其然,在後來的戰鬥中,他果敢的決心和卓越的指揮,為我軍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時候,一個人最寶貴的教訓,往往就來自於親身經歷的狼狽和挫折。對於任何一名將領來說,無論德高望重,都難免會在某個時刻犯下或大或小的過錯。關鍵是從中汲取教訓,痛定思痛,在以後的征途中再接再厲,發揚光大。

正所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與家",程老帥這番表現,正可謂是當之無愧的楷模。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寧肯吃虧也要維護大局"的軍人本色,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和學習。

回顧這段插曲,我們不禁對毛主席的遠見卓識和果斷手腕肅然起敬。作為一代軍事巫師,他始終能夠保持高度的戰略眼光,洞察全域。正是憑借這份睿智,他才能在關鍵時刻作出精準的判斷和部署,為最終的勝利奠定基礎。

同時,毛主席也展現了一代偉人的寬闊胸懷。盡管對程子華的過失大為震怒,但他並沒有因此而一味責難和懲處,而是及時做出糾正,並給予程子華重新證明自己的機會。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寬容和睿智。他雖然有著不可小覷的威嚴,但更多的是用真知灼見和人格力量感化身邊的部屬,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可以說,正是有了毛主席這樣的領導核心,才使整個解放戰爭能夠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最終取得徹底勝利。他對大局的高度重視,對細節的精心謀劃,對部屬的寬厚包容,無一不是當代軍人和領導者應該學習的典範。

而程子華這次雖然犯下了錯誤,但也因此深有體會。在隨後的作戰中,他矯正了之前的缺陷,全力以赴完成了毛主席交付的重任。由此可見,作為部隊指揮官,能夠虛心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決策能力,至關重要。一個人的成長,往往需要在不斷的磨練中汲取養分。

總的來說,這段歷史經典折射出的,不僅是一段曲折動人的戰役佳話,更蘊含著寶貴的領導智慧和人生哲理。它告誡我們,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要秉持遠見卓識和高尚操守,在保持理性判斷的同時,也要學會寬容、包容,給予他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中,闊步前行,贏得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