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漢匈「河南之戰」是怎麽一回事?為何說這一戰奠定了衛青的地位?

2024-04-14歷史

漢武帝時期的漢匈戰爭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到征和三年三年(前90年)為止,持續43年,其中最重要的戰役有三場,即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

漢匈戰爭的開端以「馬邑之謀」為標誌,元光二年,漢武帝采納大行令王恢的建議,透過愛國商人聶壹實施誘兵之計,將軍臣單於誘騙至馬邑,準備在那裏以30萬大軍圍剿匈奴10萬騎兵。

然而,由於細節上的疏忽,導致匈奴人起了疑心,軍臣單於邁進伏擊圈前一剎那決定撤軍,結果馬邑之謀功虧一簣。

這場未遂的漢匈戰爭打破了自西漢立國以來的「和親政策」,漢匈之間進入武力爭端的時代。

漢武帝雄才大略,他知道以漢軍的防守戰略是永遠不可能打敗匈奴的,因此他從即位之初就開始了軍隊改革,著力打造以進攻為戰術特點的騎兵部隊,衛青等一批青年將領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漢武帝於元光五年(130年)再次發出作戰命令,他下旨兵分四路,車騎將軍衛青從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分別出兵,每人各率一萬人馬北上,自尋戰機。

這場戰爭沒有目標,沒有配合,沒有後援,甚至沒有發現匈奴人的入侵痕跡,顯得很無厘頭。那麽,漢武帝為何要發動這麽一次「四無戰爭」呢?

答案就是漢武帝「醉翁之意不在酒」,這是他為三位將軍出的一道考題:為帝國選拔適合新型戰術的統帥型人才。

這場考試的成績單一目了然:公孫賀沒遇上匈奴人,白旅遊一趟回來了。公孫敖比較倒黴,敗了,損兵七千。李廣最悲催,全軍覆沒,他還被俘了(後逃回)。衛青卻大放異彩,他直搗龍城,殺敵三千,打贏了漢匈戰爭的第一戰。

衛青的脫穎而出讓漢武帝興奮異常,為了培養衛青,兩年後的元朔元年(前128年),漢武帝再次令衛青率領3萬人馬出雁門。這一次,衛青同樣以采取奔襲作戰的方式,再次斬敵數千。

衛青的兩次勝利激怒了匈奴人,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左賢王大舉入侵上谷、漁陽,殺遼西太守,擊敗漁陽太守韓安國,劫掠兩千百姓。

漢武帝連下兩道命令,一面令韓安國向東退守右北平,防止敵人東進,同時令衛青出雲中、李息出代郡,攻擊河南之地,「漢匈河南之戰」打響。

這裏的「河南」不是指今天的河南省,而是指河套地區。

黃河從青藏高原南下,從隴西郡拐了個彎一路北上黃土高原,直抵陰山南麓。又沿陰山東進定襄郡奔騰向南至華山腳下,再一路向東直奔大海。

這就形成了一個「詭異」的河道航跡,形似一個「套子」,東面被稱為「河東地區」(山西省),西面被稱為「河西地區」(甘肅省),中間部份就被稱為「河套地區」(寧夏、陜西北部、內蒙南部)。

所謂「河南」,其實就是指河套的黃河南部地區。

這個地方很重要,自秦末戰亂以來,這片土地被匈奴人占領,成了他們入侵漢地的彈板。由於缺乏天然的防禦地形,匈奴人曾經鋒芒直逼甘泉宮,嚴重威脅到長安的安全。

匈奴的兵力三左、中、右三部,東面即左賢王部,以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為進攻為目標;西面即右賢王部,以河西走廊、隴西為進攻目標;中部為婁煩王、白羊王部,以定襄、雲中、雁門、代郡為進攻目標。

這三路人馬或單獨行動,或相互策應,讓漢帝國數千裏國境防不勝防。

很多人忽視了漢武帝的軍事才華,他沒有與匈奴人硬碰硬,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敵人的破綻——河南之地。

河南長期被匈奴人占領,早就成了他們的牧場,漢人自秦末就一直不曾涉足,因此匈奴人對這個地方的防備非常松懈。

漢武帝決定以「圍魏救趙」之策,他讓衛青、李息直接向西攻擊河南的婁煩王、白羊王,而不是向東增援上谷、漁陽。

衛青發揮了擅長奔襲的戰術特點,他沿黃河北岸疾行,迅速占領高闕,切斷了婁煩王、白羊王向北逃竄的退路,一戰殲敵3300人。

婁煩王、白羊王見無法向北逃,於是迅速跨過黃河向南,企圖越過隴山向河西走廊方向逃跑,企圖與右賢王合兵。

過去,匈奴人靠的就是騎兵的閃電迅速,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反正漢軍追不上。可如今,衛青的奔襲速度一點也不比他們慢,匈奴人的一招鮮不管用了。

衛青與李息兵分兩路,一路從河南尾隨婁煩王、白羊王追擊,一路繞行西線沿賀蘭山南下,在隴西截斷了匈奴人的西竄的路線。

隴西是河西走廊的入口,衛青提前堵死了婁煩王、白羊王西逃之路。河南之戰的收官戰打響,漢軍俘虜3071人、牲畜百萬頭,一舉收復了對河套地區的控制權。

這一戰,衛青表現得非常決絕,其實在首站勝利後他就已經達成了戰略目標,沒必要再追擊、圍殲婁煩王、白羊王。不過這麽做可能會留下遺患,那就是婁煩王、白羊王會卷土重來,河套地區的防守將變成沈重的負擔。

於是衛青臨機決斷,用千裏奔襲完成了對婁煩王、白羊王的斬草除根。

「河南之戰」讓衛青聲名大作,戰後他受封長平侯,其部下蘇建(蘇武的父親)、張次公等人也悉數封侯。

這場戰役之後,衛青奠定了他大漢軍中第一人的地位。這份榮耀不是靠漢武帝的賞賜而來,而是因為「河南之戰」的意義太重大了。

西漢初年,漢帝國為何總是打不過匈奴人?除了國力、軍力的因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戰略要地的喪失,比如河南之地。

秦朝時期,蒙恬沿黃河之北修建長城,加上黃河天險,匈奴人想入侵河南之地非常困難。但自從河套成了匈奴人的大本營之後,從黃土高原一路南下幾乎無險可守。

這個窘境就導致匈奴人只要從中路入侵,關中就是一片烽火,長安人心惶惶。所以,河南之地就是懸在長安頭上的一把劍,插向心腹的一把刀!

「河南之戰」後,這個威脅被徹底解除了,漢帝國將防禦的第一道線提到了陰山。

陰山之北即漠南,從這一刻起,漢軍從正面戰場的被動防守轉變為主動進攻了。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漢武帝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從今天開始,攻守易型了!」

為了鞏固河南之戰的成果,漢武帝下令修築朔方、五原城,並移民十萬成立朔方郡、五原郡,同時由蘇建在陰山南麓修建長城。

朔方、五原二郡的建立,不光是將漢帝國的防線提前,更是將進攻線、補給線大大提前,為以後的漢匈戰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打贏「河西之戰」,將匈奴人的右翼徹底斬斷,並打通了漢帝國與西域的商路。

從河西之戰後,匈奴人北路、西路雙線潰敗,徹底失去了主動進攻的能力,全面進入戰略防守,並落入漢軍兩面夾擊的危險中。

元狩四年(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甥舅聯手,打響了名垂青史的「漠北大戰」。這一戰,漢軍斬首九萬人,匈奴左、右賢王雙臂俱損,單於獨自逃往漠北,從此漠南無王庭,匈奴對漢地的威脅終於被鏟除了。

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代表了漢匈戰爭的三個歷史性的階段:

「河南之戰」是解除心頭之患、漢匈攻防易位的關鍵性戰役;

「河西之戰」是解除側翼威脅、打通西域,完成戰略反攻的重要戰役;

「漠北之戰」是漢匈實力顛倒,徹底解除匈奴之患的史詩級戰役。

帝國雙壁閃耀,中華文明不朽,歷史告訴我們,誰敢挑戰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那就等著滅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