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經國: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只有永遠的國家和民族

2024-04-27歷史

2022年9月9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去世。

在表達紀念的同時,中國網友們看著74歲頭發花白的察爾斯王子終於從「王儲」變成了「國王」,不僅想到了清朝廢太子胤礽一句話:天下豈有六十年太子乎。

其實,不僅是遠在萬裏的察爾斯王子年邁繼位,我們的熟悉的蔣介石長子蔣經國,也是在68歲才就任了台灣地區領導人的位置。

沒辦法,前面的老人實在是太長壽了。

1978年,蔣經國任職領導人;1988年,蔣經國因病逝世,任期總共不過10年。

本以為從蔣介石到蔣經國,台灣地區將會徹底成為蔣氏家族的一言堂,然而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蔣家政權就此結束,蔣經國甚至在晚年說出了不符合他專制獨裁者身份的話:

「蔣氏一族在未來不再繼任、不再搞世襲政權。」

「從今往後,只有國家、民族和三民主義的萬歲。」

「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只有永遠的國家和民族!」

究竟是經歷了什麽,又是出於何種原因,蔣經國才說出了這些話呢?

晚年主動推動政治變革

2000年,國民黨在大選中慘敗民進黨,失去執政權,成為了下野黨。

自從國民黨敗退台灣以來,國民黨執政台灣地區50余年,這是第一次失去「主人」的身份。

而造成這樣結果的舵手,正是蔣經國。

1986年,蔣經國解除了台灣的「黨禁」政策,打破了國民黨在台灣獨裁的格局。

短短幾年,島內的民間政黨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中國自由黨、民主自由黨、民主進步黨…台灣民眾感受著政治風氣的變化,參與到了政治變革之中。

蔣經國認為,從「一黨獨裁」到「多黨競爭」是政治民主化的必經之路,競爭性政黨政治的格局是順應了民主進步的潮流。

當年面對蔣經國解除「黨禁」的行為,大多國民黨政客都不同意。

國策顧問沈昌煥甚至直接跑到蔣經國面前直言:

「這樣下去,國民黨將來很有可能會失去政權!」

然而,蔣經國聽了沈昌煥的話卻頷首,淡淡道: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只有永遠的國家和民族。」

如此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仿佛擁有雷霆萬鈞的力量,迅速傳遍了台灣島內,令所有人欽佩經國先生的果敢。

蔣經國作為蔣家政權的接班人,別說解除黨禁了,就是把位子傳位給他兒子也沒人有異議。

然而他卻沒有延續世襲政權的陋習,反而直接自我革命,結束了蔣氏統治、推動了政治民主化,只這一點就足夠民眾對他另眼相待。

再加上在蔣經國執政時起草了【國家統一綱領】,推動了兩岸關系的破冰,因此大陸民眾對他也很有好感。

也許蔣經國先生當初進行政治變革的確是為了推動民主化行程,但是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夙願卻並沒有在後來得到滿足。

島內政治自由度的提高為「台獨」勢力創造了條件,出入政策的放寬為「台獨」分子創造了活動空間,第一個「台獨」政黨台灣建國聯盟成立,反動思想也開始在全島蔓延。

選舉政治加劇了黨派對立,由於國民黨秉持「一個中國」原則,它的對手民進黨就舉起了「台獨」的大旗,將國家主權問題作為政治競爭的「談資」拼命宣傳。

不知如果蔣經國看到如今民進黨張牙舞爪的滑稽樣子,會不會後悔當時解除「黨禁」的舉動。

暗殺行動終結蔣家政權

當蔣經國說出家國大義的話時,島內也有不一樣的聲音,認為他是在強行挽回自己的形象,明明是因為後輩沒有政治才幹,卻說得冠冕堂皇。

這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其實,蔣經國剛接手台灣政局的時候,也做了很多維護蔣氏政權的行為,可見他的內心是不願意將父親蔣介石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的。

但是由於繼任的時候都快70歲了,蔣經國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接班人問題。

蔣經國有三個兒子,分別是蔣孝文、蔣孝武和蔣孝勇。

如果可以,蔣經國自然是希望大兒子蔣孝文繼承自己的位置,可惜蔣孝文是個紈絝子弟。

蔣孝文從小被寄予厚望,蔣介石和蔣經國經常在他耳邊灌輸未來領導人的思想,導致他無比確信自己是個家裏有「皇位」要繼承的「皇太子」,性子愈發頑劣。

也許是從小呼風喚雨、嬌生慣養慣了,蔣孝文接受不了嚴格的課業壓力,在叛逆期的時候直接放飛自我了,不僅時常在酒吧喝得酩酊大醉,還總喜歡打架鬥毆。

就算這樣,蔣經國也沒有放棄大兒子,他認為蔣孝文總會長大懂事的。

可惜天不遂人願,蔣孝文被診斷出糖尿病,1969年突然倒地不起,自此臥床19年,只比自己的老爹晚一年就早早離世,年僅54歲。

大兒子臥病在床,蔣經國只能將期待的目光轉移到了二兒子蔣孝武身上。

蔣孝武比大哥爭氣,畢業於德國慕尼黑政治學院,在政治上有著獨到的見解,蔣經國喜出望外,將二兒子安排進了「國家安全會議」,期待著他能夠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沒想到,不過5年時間,蔣孝武就捅了個大婁子,牽扯進了一場政治暗殺裏。

也正是這場暗殺,直接讓蔣經國當眾宣布「下屆領導人不由蔣家人擔任」,斷送了蔣氏政權。

1984年10月5日,一位名叫劉宜良的華裔作家在自家車庫遭人槍殺。

由於他曾是【台灣日報】的記者,了解過很多蔣家政權的陰暗面,出走美國後寫下了【蔣經國傳】揭露蔣氏的黑暗,一時間被台灣政客們恨之入骨。

美國警方認為,劉宜良的死多半與台灣地區脫不了幹系,於是順藤摸瓜,還真叫警察查出來了一位名叫陳啟禮的犯罪嫌疑人。

陳啟禮是台灣黑社會的竹聯幫幫主,被警方逮捕後立刻供出了台灣的軍事情報局局長汪希苓,隨後又曝出了一個驚天訊息:蔣孝武才是最終元兇!

由於陳啟禮在做事之前習慣錄音,因此這份鐵證就成為了壓倒蔣氏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身為台灣地區領導人的兒子,卻公然與黑惡勢力狼狽為奸,還謀殺了美籍華裔公民!台灣民眾憤怒了,他們不接受蔣孝武繼續留在台灣政壇。

在輿論的壓力下,蔣經國無奈地說:「台灣地區領導人往後將會由選舉產生」。

這個表態相當於側面保證了自己不會「傳位」給蔣孝武,蔣經國內心非常無奈,只能在後來的執政生涯中一再放權,1986年解除「黨禁」,也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大權旁落卻受人敬仰

將二兒子蔣孝武一家都送出國避風頭之後,蔣經國只覺得心累。他也沒想到,自己都70多了還要給自己的兒子擦屁股,一時間心裏五味雜陳。

大兒子和二兒子不中用,只剩下小兒子蔣孝勇了。

但是還沒等蔣經國開口,蔣孝勇就道:「爸,我對從政不感興趣。」

蔣孝勇從小到大都浸泡在蔣氏政治的氛圍中,內心實在不喜政客間的爾虞我詐,很早就自己獨立出去做生意了,沒有政治頭腦。

蔣經國內心深深嘆了一口氣,知道自己的小輩們恐怕是與政治無緣了。

就算孫子輩的有想要從政的,間隔了一代人的蔣氏政權能給他的助力也微乎其微。

事已至此,蔣經國也逐漸看開了,在把兒子們的事解決之後,他幾十年的政治大腦重新開始運轉,尋找最有利於他的道路。

既然兒子不成器,下一任領導人不會姓蔣,那不如自己主動讓賢,博個好名聲。

於是,他宣布放棄世襲,還告誡自己的晚輩不要從政。這樣的結果,比起順應名義的領導人把蔣家人從最高位拉下來好了太多,蔣經國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聲譽。

他幹脆一不做二不休,開放黨禁、解除戒嚴、開放報禁、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一系列的政治革新讓蔣經國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作為政治強人,蔣經國掌控了台灣地區的黨、政、軍、警、特等大權,因此哪怕他的計劃受到諸多國民黨政客的反對,最終也都順利執行了。

既得利益的政客們心頭在滴血,台灣民眾卻挺高興。

他們只知道這些年形勢不再那麽嚴峻,老百姓們說話也放松了不少,甚至還能回到自己的大陸故鄉,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蔣經國的政策對於推動兩岸交流破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台灣的商人借著探親的名義到大陸來投資,兩岸的經貿往來也日漸密切。

雖然台灣地區未來不再姓蔣,但是蔣經國的政治遺產讓台灣政壇煥然一新。

1988年蔣經國去世,台灣民眾悲傷哀悼,遠在大陸的鄧小平聽說了之後也連連感慨:

「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蔣經國去世前兩天大刀闊斧的改革順應了時代也順應了民心,因此在他死後,兩岸的人都願意稱呼他一句「經國先生」。

對經國先生的多面性評價

歷史對於蔣經國的評價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他從頭到尾都是獨裁者的化身,也有人認為他無論意欲何為,卻真的為台灣做出了貢獻。

這並不是壞事,對於歷史人物,我們不能用純粹的「好」或者「壞」來評價,我們需要結合時代背景,設身處地理解他之所以為他的理由。

首先,我們必須要說,蔣經國是一位勇敢的改革家。

他晚年的一系列改革,對於國民黨和蔣氏政權來說都是翻天覆地的變革。常言道革命革命,一不小心就會引火燒身,革了自己的命。

蔣經國正是憑借「壯士斷腕」的決心來選擇的,他選了一條最困難的路,與曾經獨裁的自己和蔣氏政權決裂,讓父輩的基業在自己手裏結束,這需要承擔極大的心理壓力。

其次,我們也不必將蔣經國神化為大公無私的政治家。

但凡他的子嗣出息一點,蔣經國都不會選擇斷送蔣家的政治道路,現在台灣地區的政局是何種狀況都不一定。

最後,蔣經國的「政治革新」是結合了內外局勢後的抉擇,體現了他作為政治家的老辣。

彼時世界的潮流已經改變,所謂的政治革新除了蔣經國為自己的聲譽著想,更多地是為了延續國民黨的政權生命,是經過精心計算後的理性選擇。

當時台灣地區黨外民主力量蓬勃發展、兩岸人民要求交流的呼聲日漸高昂,再加上菲律賓和南韓等專制政權接連倒台,蔣經國的改革也就順勢開啟。

就像蔣經國自己說的那樣,他究竟是一位什麽樣的人,就交由永遠的人民自行評判吧。

小結:

每個時代,總需要有些「刺耳」的聲音。

始皇帝開啟中央集權制度,在全國上下預設天子權威咽下暴政苦果時,陳勝吳廣揭竿起義,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晚清制度腐朽衰敗,受到先進思想熏陶的新青年們懷著滿腔愛國情登上舞台,魯迅先生筆尖直指封建糟粕,一句「從來如此,便對嗎」振聾發聵,開啟群眾民智。

有時我們所謂的世紀變革,第一步就是接受那些「刺耳」的聲音。

蔣經國在從政晚期的確說出過一些正確的話,蔣家的世襲政權也的確就他終止。

作為一位政治家,蔣經國對於推動兩岸破冰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他的言行舉止在當時是各種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非他憑借一己之力將台灣地區拉進民主政治的範圍,因此我們不必神化蔣經國。

「沒有永遠的政黨,只有永遠的國家和永遠的民族。」

一位政治家、一個政黨究竟應該如何在變幻莫測的時局中存活?答案很簡單,甚至古人早在千年之前就告訴我們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民為本才是永恒的哲理。#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