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同是精銳盡出,為何華野8天攻下濟南,東野血戰半月卻敗走四平

2023-12-23歷史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以6個半縱隊共14萬人作為攻城集團,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指揮。另以 18萬人組成阻援兵團,由粟裕親自指揮。從16日至24日,濟南戰役共歷時8個晝夜,華野順利攻克濟南,殲敵10.4萬余,活捉王耀武、龐鏡塘等23名高級將領,取得大捷。

1947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發起了四平攻堅戰。以1縱、6縱和西滿縱隊組成近10萬人的攻城兵團,由1縱司令員李天佑指揮。另有4個縱隊加7個獨立師共17個師部署在阻援一線。但是面對陳明仁拼湊起來的3.5萬殘部,東北民主聯軍苦戰16天,部隊傷亡較大,卻難有進展。最後因為敵增援兵團臨近,只能結束戰鬥。

濟南是山東首府,四平是原遼北省省會,都是國軍堅固設防的中心城市。兩次大城市攻堅戰,華野和東北民主聯軍也是盡遣精銳,攻城兵團都在10萬左右。相似的城市,相似的戰前部署,為何兩次戰役的結果卻又 完全不同,華野一戰而下,而在東北民主聯軍卻在四平失利?

作戰決心影響整場戰役

濟南戰役的作戰目標有兩個,一是攻堅濟南,二是圍城打援,甚至戰役重心更傾向打援。但擔任攻城指揮的許世友是員實打實的虎將,他讓東西兩線同時猛攻。在解決外線之敵後,打破常規,命令部隊不做休整繼續進攻內城。許世友的決心感染了山東兵團上下將士,連作為預備隊的13縱都沖在全軍最前面,搶下了「濟南第二團」的榮譽。濟南戰役的勝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華野全軍,都把它當作一場決戰來打。

而四平戰前,我軍對城內防守力量估計不足,根據情報判斷守敵兵力只有不到2萬人,因此在攻城兵力部署上沒有形成絕對優勢。而陳明仁則將警察、鐵路警甚至醫院、車站的工作人員全湊到了一起,將四平守軍擴充到接近4萬。敵情不明導致攻城兵力不足,再加上低估四平的城防工事和國軍的防守決心,民主聯軍敗走四平最主要原因就是輕敵,沒有集中優勢兵力攻堅,打了一場「糊塗仗」。

主攻和助攻

【孫子兵法】有「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的說法,優勢的兵力是城市攻堅的核心戰鬥力。在四平戰前,6縱司令鄧華曾向林彪建議,應從阻援部隊抽出一些兵力,將攻城兵團增加到3個縱隊,則把握更大。而在戰役過程中,林彪也根據敵情變化調6縱支援李天佑,但此時1縱傷亡太大,只能先行撤下。添油戰術,兵家大忌。西北主攻和東北,兩路受挫,皆是受制於兵力。到攻入四平城內後,也是因為兵力不夠而難以擴大戰果。

而濟南戰役的兵力優勢非常明顯,在東線擔任助攻任務的9縱司令員聶鳳智,敢擅自「改助攻為主攻」,在東線一路突擊爆破,使得王耀武錯誤判斷東線才是華野主攻方向,被迫修改部署。聶鳳智的「抗命」攪亂全域,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其實也得益於他手中有幾個主力縱隊的底氣,完全有能力搶下主攻的任務。

結語

四平的失利是多方面的,客觀因素較多。東北民主聯軍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經驗不足;敵情不明,導致兵力部署失當;敵增援兵團攻勢強勁,使民主聯軍陷入「攻堅受挫,阻援不利」的被動局面。戰後,林彪和李天佑也都主動擔責,總結戰役的經驗教訓。

1948年3月,東野再戰四平,李天佑指揮1縱、7縱及3縱一部、獨立第2師組成的攻城兵團,僅用23個小時就攻下了四平城,全殲守敵1.9萬余人,取得大捷,也為四戰四平畫上了最終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