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慈禧畫像的外國男畫家

2024-04-22歷史
慈禧太後晚年曾經兩次接受外國畫家為其繪制油畫肖像。一次是由美國公使康格的夫人莎拉·康格推薦的美籍女畫家凱瑟琳·卡爾為她作畫;另一次則是由一位名為胡博·華士的男畫家為她繪制肖像。
慈禧主動相邀
胡博·華士出生於荷蘭,1893年加入美國籍,長期遊學歐洲,廣泛學習雕刻、繪畫等藝術,後專攻肖像畫,是當時歐洲著名的肖像畫家,曾經為荷蘭女皇、俄國駐英大使等歐洲權要畫像。1899年,華士首次來華,受美國公使康格、英國公使竇納樂推介,曾經為慶親王奕劻及李鴻章、袁世凱等朝廷重臣畫像。據說慈禧後來看到了奕劻的畫像後,非常喜歡,於是才有了外務部的出面相邀。應當說,從肯於接受一名外國女畫家到主動邀請一名外國男性畫家為自己畫像,表明慈禧的思想觀念又與時俱進了很多。
1905年,華士受清廷外務部邀請再次來華,預先講好是要為外務部官員畫像。6月10日,當華士到達北京時,外務部侍郎(相當於副部長)伍廷芳卻悄悄地告訴他,畫像的物件是慈禧皇太後。華士在給親友的信中說:得到這個訊息,他當時頗有怒氣,說早知如此,他要索取雙倍的價錢;但他隨即表示,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絕不能用報酬的多寡定取舍,他會全力以赴。
華士第一次覲見慈禧並為其畫像的時間是6月20日,地點在紫禁城西側的三海,當年卡爾也曾在這裏進行畫像工作,但華士沒能獲得卡爾那種整天隨出隨入長達八九個月的從容繪畫時間。慈禧給華士的寫生時間是三次,後來增加為四次,每次近一個小時。因此,華士不得不先在現場將慈禧的頭像在小幅畫布上畫下來,回到自己的住處後再在大幅的畫布上創作,同時還要利用慈禧的照片並對人像背景予以拍照。當時正值酷暑,華士對畫像傾註了極大的熱情,每天都在自己下榻的旅店裏揮汗如雨地緊張工作。
「不要陰影,也不要皺紋」
與先前的卡爾一樣,華士也未能完全遵照西方肖像畫的基本技巧進行繪畫。慈禧等人反復要求面部不能出現陰影;而且眼睛要加大;嘴部要顯得豐滿,不能下垂;雙眉要直,鼻子不著任何陰影。「總之,不要陰影、不要陰影、不要陰影,也不要皺紋!」華士後來在書信中向親友抱怨道。
但華士也逐漸認識到這裏包含著中國人對肖像畫的不同理解,認識到慈禧等人想要的並不是一幅寫實的肖像,而是一幅具有象征意義和富於寓意的紀念像。最後,由於減去了面部的陰影和皺紋,已經71歲高齡的慈禧太後,被「成功地繪出了一個30歲婦人的容貌」(華士致親友信中語)。慈禧等人極為滿意,胡博·華士也深感榮幸,他自信,將來的歷史學家研究慈禧一生事跡時,他會是其中的一部份,並宣稱:「我的名字胡博·華士,將會重復出現在中國的史籍裏。」
但華士仍然心有不甘,他決心以起初那幅寫實的初稿完成一幅完全寫實的慈禧肖像畫。回國後,華士以細致的筆法、陰影的運用和對人物內心性格的捕捉,將一個威嚴、矍鑠、透露著凜凜霸氣的年邁女統治者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顯示出了深厚的藝術功力。這幅畫像現藏美國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
慈禧賜中文名華士·胡博
而深為慈禧等人滿意的華士第一幅油畫像,則一直收藏在頤和園中。畫像畫面通高232厘米,寬142厘米,畫中的慈禧端坐寶座,著黃色壽字袍服,手持牡丹花團扇,戴金護指套,身後為竹林畫垂簾,側後左右對稱設有鸞翎宮扇和方幾、托盤,盤內呈金字塔狀層層碼放著新鮮的蘋果,那是慈禧所居之處特有的「空氣清新劑」。
除了對慈禧面部光影的處理反映了當時中國宮廷對肖像的觀念外,畫像上端還有一題寫著「大清國慈禧皇太後」漢字的橫條,正中繪有「慈禧皇太後」方形紅色印章,左右兩邊分別有「寧壽宮」與「大雅齋」小章,左下方豎寫「光緒乙巳年」(即1905年),橫條的形式極似一方中式建築上懸掛的匾額。這些中式場景和中式元素為該畫像賦予了濃厚的中國特征,可視為20世紀初中西方繪畫藝術觀念碰撞與交流融合的珍貴實物。由於慈禧不要陰影的要求只是局限在面部,故華士充分發揮了西洋繪畫技法運用陰影和明暗表現衣服褶皺和光澤方面的長處,使得明黃絲袍極具真實質感。在畫面的左下角,有豎寫的「華士·胡博恭繪」中文及橫寫的「Hubert Vos」英文簽名。
值得一提的是,「華士·胡博」這個名字還是慈禧所賜。按照英文的慣例和順序,華士的姓名轉譯成中文本該為胡博·華士,華士先前在給奕劻及李鴻章等人的畫像上中文書名也是胡博·華士。慈禧認為,按照中華習俗,姓氏應在名字之前,因此特賜其中文姓名為華士·胡博,為華士欣然接受。
秦雷 著【頤和園行走記】文物出版社 2023年12月出版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