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64歲朱棣回到榆木川後隨即暴亡,楊榮讓人將他封入桶內,秘密回京

2024-04-16歷史

歷史上,僅有四位皇帝,死後秘不發喪,明成祖朱棣就是其中之一。為什麽要秘不發喪?這是因為朱棣駕崩的時間和場所不對。

此時,朱棣正在禦駕親征,他征討的物件是兩次被蹂躪的韃靼,這是第三次征討。正因為前兩次的勝利,驕傲且好戰的朱棣,不顧64歲高齡,依然親力親為,如果被韃靼發現,一定會趁機進攻。

而且,朱棣駕崩的地方名為榆木川,位於內蒙古多倫多地區,屬於傳統的荒蕪之地,並未進入明朝的實際控制區域。

時間和場所的不對,使得本就屬於國家大事的發喪,變成關乎生死存亡、關乎朱家天下的「特級事故」,稍有不甚,後事難料。

內憂外患、不容差池

發喪之事,為什麽變得如此小心翼翼、瞻前顧後?表面上是時間和場所不合適,實際上是內憂外患在雙重逼迫。

先說外患,韃靼就像一個「狗皮膏藥」,趕走一次、來犯一次。這回是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韃靼進犯山西大同、開平等地,朱棣調遣了山西、山東等五個地區的精銳兵馬,急速出擊。

可是,明軍卻撲空了,情報顯示韃靼部隊在納木兒河(今蒙古境內),朱棣親率大軍到達,搜尋了方圓三百裏,卻沒有發現任何大部隊的痕跡。很快,明軍糧草用盡,朱棣只能悻悻而歸。

戰爭沒有實質打響,敵人仍在某處潛伏,伺機而動。可朱棣卻在回程中駕崩了,如果他的死訊傳出,內部會影響軍心士氣,外部會助長敵人野心,一定會遭到韃靼部隊的猛烈反撲。

而且朱棣此次出征,幾乎帶領了整個國家的精銳兵馬,如果失敗,明朝可能直接崩潰,甚至有亡國的風險。

再說內憂,「有其父必有其子」,靠武力叛變奪得皇位的朱棣,生下了兩個有同樣野心的兒子。

朱棣駕崩時,太子朱高熾正在國內輔國,二子漢王朱高煦、三子趙王朱高燧正隨軍出征。因為太子生性敦厚老實,二子、三子很是瞧不上太子,一直以來對立儲之事不滿,對皇位更是虎視眈眈。

即使是朱棣生前,二子、三子都有謀反之心。

如果此時朱棣的死訊傳出,二人勢必會再生事端。如果二人帶兵謀反,任何人都難以抵擋,明朝將從內部瓦解,兄弟反目,生出禍亂,天下不安。

內憂和外患的雙重壓力,換作任何一個理性精明的臣子,都不會隨意將皇帝的死訊公開,何況是一代名臣楊榮。那麽,楊榮又使用了何種計謀,才做到瞞天過海的呢?

鑄錫成桶、秘密回京

此次朱棣出征,楊榮伴其左右,主掌內外大事。朱棣突然駕崩,貼身宦官馬雲慌了神,趕忙報告了楊榮和金幼孜。三人短暫商量後,楊榮冒死決定,秘不發喪。

可是,時值盛夏,屍體如何完整保存,長途運輸如何不泄露腐爛味道,都是棘手問題。經驗老道的楊榮給出了答案:屍體封入桶內、鹹魚對沖腐味。

因為在南方做官時,楊榮發現南方的大宗茶葉買賣,使用的是一種密不透風的金屬錫桶,能夠很好的保存茶葉長途運輸。

於是,朱棣駕崩的第二天,軍營中貼出了一則告示:因聖上對現有餐具不滿,現向全體人員強行征繳錫制品,無論公私、多少,一律主動上繳。

隨後,一批冶金工匠被單獨請入大帳,名義上鑄造餐具,實際上熔鑄了一個大圓桶。等到工程結束,這些工匠再也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但他們只是小人物,根本沒人註意到這一細節。

此時,朱棣的屍體已經被裝入桶內,並用錫水澆鑄,完全密封了。

為了萬無一失,楊榮下令將鹹魚分發至各營,由各營自行攜帶並食用,整個軍營都彌漫著一種腐敗的味道。

朱棣的大帳和馬車,日常生活起居一切正常,宦官大臣進出無異,每日皇帝諭旨正常頒布,只不過楊榮總是言稱「皇帝身患風寒」,不能外出活動,不能面見部屬。

朱高煦身在軍營,並未察覺任何異常,只聽說朱棣病了,他決然想不到,楊榮在背後,居然有如此「大逆不道」的舉動。

兄弟鬩墻、暗流湧動

當軍隊進入大明境內,外患的危險得已解除,瞞天過海之計也行使得非常順利,楊榮抓緊時間開始了下一步計劃。

交待好軍中事務後,楊榮秘密回京,面見了朱高熾。他擁護朱高熾,既為了「太子即位」的禮制不被破壞,又因為朱高熾人品端正、宅心仁厚,是皇帝的最佳人選。

楊榮將朱棣駕崩的過程,一五一十的向朱高熾進行了匯報。聽聞噩耗,朱高熾悲痛欲絕,沈浸在痛苦中難以自拔。楊榮看到此種景象,及時的給予對策建議。

一是提兵入京,調遣京外的薛祿等人帶兵進京,強化京師、皇宮安全。二是由太孫朱瞻基秘密北上,迎接朱棣靈柩回京。三是派駙馬前往南京,接管都督府,全面掌握國家軍事大權。

此三條對策,使得朱高熾徹底掌控了國家政治和軍事權力,順便架空了朱高煦、朱高燧。

雖然朱高煦、朱高燧整日盯著朱棣、朱高熾,卻被不知不覺算計,當他們得知真相時,暴怒不已,甚至做出了一些反抗舉動,只是難成氣候,只能暫時接受這樣的結果。

但他們並沒有放棄對龍椅的覬覦,依舊在謀劃著奪位大計。

整個過程中,幸虧楊榮、金幼孜等賢臣識大體、顧大局,在新舊交替的關鍵時期,冒死救國,才成就了最高權力的順利交接,也成就了明朝少有的平靜換代。

綜上所述,榆木川事件的處理,是大明王朝的「幸事」,是朱家天下的「幸事」。國家和皇帝必須要認真的感謝楊榮等一眾功臣,是他們的拳拳尊君愛國之情,保全了明朝江山、朱家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