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楊永泰,民國毒諸葛,三次陷蔣,每次更陰險

2024-02-03歷史

無論何時,人才總是不可或缺的。在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的智謀為劉備的蜀國爭得一席之地。而在民國時期,楊永泰也以他的謀略在蔣介石身邊成為紅人,為蔣介石掃除障礙,鋪平道路,提供了眾多策略。

「毒諸葛」之名背後的故事,楊永泰:才子、野心家、政壇殺手 提起「毒諸葛」,你可能會想到諸葛亮,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

而在民國時期,也有一個同樣智勇雙全的人物,他就是楊永泰。這位被譽為「毒諸葛」的人物,其政治生涯充滿了曲折與傳奇,自然不容錯過。

楊永泰生於清末,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賦予了他一顆敏銳的政治之心。他憑借優秀的學識和遠大的抱負,投身政壇,開始了他的大展身手。

楊永泰的家境殷實,讓他能夠安心接受教育,這也為他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的政治生涯充滿了曲折與傳奇,從一個學識淵博的年輕人,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巔峰。

楊永泰以其獨特的政治策略和眼光,被譽為「毒諸葛」,他的名字在政壇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論是對於蔣介石,還是對於旁人,楊永泰都是一個難以忽視的存在。

盡管他被譽為「毒諸葛」,但他的政治生涯並非一帆風順。他曾遭受挫折,甚至被流放,但他從未放棄他的政治夢想。

他的故事,就是一部關於堅持、勇氣和智慧的政治傳奇。 總的來說,楊永泰是一位才子、野心家、政壇殺手。他的故事充滿了傳奇和曲折,他的智慧和勇氣,讓他在民國時期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無論你是對政治感興趣,還是對歷史感興趣,都不能錯過這位「毒諸葛」的故事。

楊永泰並非是那個只知道享樂的富二代,他有著自己的正事,17歲便考取了秀才,這是何等的出色。相較於前幾百年,中了秀才的人往往會選擇繼續備考,但楊永泰卻在這個時代選擇了另一條路,接受西方教育。

這種在十幾歲就有著長遠眼光和魄力的人,難怪多年後會被蔣介石稱為「孔明」。學習完成後,他最初只是在報社當記者,雖然只是一個糊口的打工人,但他卻非同尋常,言辭犀利,見解獨到,很快就在記者界聲名鵲起。

有句老話說:「金鱗非池中物」,楊永泰這樣才華橫溢、富有遠見的人,又豈能甘於在報社中碌碌無為呢?他必定會尋找更好的機會,登上更大的舞台。

長期在前線觀察時事,讓他對政治有了敏銳的嗅覺和深刻的理解。在做記者的過程中,他並非沒有想過涉足政壇,但當時的政治環境太動蕩,他並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

直到孫中山的崛起,他才找到了實作自己理想的平台。 然而,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一方面,楊永泰與孫中山的政治理念並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他過於自信,有點自命不凡,這使他不願意完全投靠孫中山。

楊永泰恩為沒能得到滇系桂系的重用,只能毛遂自薦,寄希望於李宗仁。然而李宗仁沒有實作他的期望,使他陷入困境。

直到蔣介石上位,楊永泰才看到了機會,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和知識,向蔣介石分析局勢,提出布局建議,並將自己的想法與蔣介石分享。

楊永泰的話語正中蔣介石的痛點——軍閥紛爭。蔣介石意識到楊永泰是他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人物,因此對楊永泰非常欣賞。

楊永泰從一個被李宗仁忽視的人,到能出現在蔣介石面前的人,這背後離不開黃郛的推波助瀾,他的才華和遠見讓蔣介石深深敬佩。

蔣介石在南京政府中啟用楊永泰,盡管之前對他有所保留,但因為楊永泰對時局的獨特見解而決定給他一個機會。然而,後來發生的五三慘案讓人質疑楊永泰的品質。

雖然他曾被黃郛看好,但這並不能掩蓋他的問題。作為一個將帥,蔣介石在用人上堅持取其才,而楊永泰則努力抓住機會往上爬。

他的攻勢迅猛,畢竟起點高,一開始就是以天下為己任,直接挑戰蔣介石的權威。我們都知道,蔣介石後來成為了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具有分割天下的能力,但在最初,他只是眾多豪強中的一員,白崇禧、李宗仁等人對蔣介石並不認同。

楊永泰最初給蔣介石提出的建議是溫和的,因為他們都在同一個陣營,強攻是行不通的,最好的選擇是透過和平談判來削弱對方的勢力和裁軍。

但其他幾方勢力怎麽會同意呢?這也是蔣介石最頭疼的問題。

楊永泰認為談判就是雙方的試探,最終的解決方式應該是文武並用。他建議蔣介石給予軍閥頭目一些好處和提升,同時在暗中削弱他們的兵權,同時動用武力打壓與蔣介石恩怨最深的桂系,以此來震懾其他人。

他認為單純靠戰爭戰勝並不劃算,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策略,如策反和拉攏,這些都是楊永泰計劃中的一部份。他認識到各方勢力錯綜復雜,單純的打壓不是最好的方法,有些勢力可能需要透過合作來解決問題。

對於穩紮在東北的張學良,他沒有選擇直接對抗,而是想要先結交他,避免在關鍵時刻與他為敵。

楊永泰的巧妙策略不僅成功緩解了自身壓力,還對其他勢力造成了威懾。在楊永泰的精密計算下,從蔣桂之爭到中原大戰,短短幾年間,與蔣介石為敵的軍閥們就顯得不堪一擊了。

甚至有人認為,蔣介石把楊永泰看作自己的孔明,他的智謀與才華值得被捧在手心裏。因此,籠絡人心,讓內部安定,成為了蔣介石後來工作重心,而楊永泰在建黨初期就已經將這個方法運用在他的黨派中。

在解決了各方軍閥的紛爭之後,楊永泰立即著手制定對中共的打擊計劃。他深信,「三分軍事,七分政治」這一理念,因此,他計劃透過政治手段為主,軍事手段為輔的方式,從根本上消除中共的威脅。

他認識到,一個政黨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得到民心。因此,他決定采取政治手段,贏得民心,以保持自身實力。

在他看來,軍事手段只是輔助手段,不能替代政治手段。

自那時起,政治剿共開始逐漸形成規模,並且這種新型手段也確實在實踐中取得了成果。楊永泰巧妙地運用了「打巴掌給甜棗」的策略,讓身處其中的百姓誤以為自己受到了國民黨極大的恩惠,從而對國民黨感激涕零,對共產黨則持有保留態度。

作為蔣介石智囊團的領軍人物,楊永泰的手段顯然不僅僅局限於洗腦那些小人物,他還有更深層次的布局。盡管蔣介石之前曾試圖徹底消滅共產黨,但並沒有成功,因此消滅共產黨對於楊永泰來說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然而,楊永泰卻是一個非常擅長研究和策劃的人,他的「剿共萬言書」是他的心血之作,而利用百姓則是他的初步試水。

我們接下來的目標是實作具體的工作成果,讓人民成為國民黨的堅定支持者,這就是他所謂的七分政治。整頓吏治是楊永泰發起的第一步,目的是讓國民黨內部不再混亂,曾經的一些領導層沒有盡職盡責,楊永泰的行動讓許多人落馬。

從大局來看,這是非常明智的。人民看到曾經無所作為的官員被裁撤,怎麽會不感到興奮呢?這就是吸引人們追隨的關鍵。

裁減官員後,接下來就是治理人民。

給那些被大清封建統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貧苦百姓們提供幫助,為他們帶來雪中送炭般的溫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為民眾辦的實事。

楊永泰給蔣介石的建議看起來都挺不錯,但這只是他籠絡人心的開始。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他要清除異己。 三分軍事,七分得意,這就是楊永泰所謂的除異己。

在實施安民政策後,其效果確實非常明顯,在蘇區,許多群眾被國民黨所吸引,不再像以前那樣支持共產黨。這樣的局面正是楊永泰想要看到的,這為他接下來采取軍事手段對付共產黨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他趁國軍聲威赫赫,大舉進兵,猛攻紅軍,率先將鄂豫皖根據地作為目標,紅軍猝不及防,深受其害。這一戰是蔣介石進攻紅軍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這讓蔣介石視楊永泰為自己的諸葛亮,對他更為倚重信任。楊永泰不負厚望,在紅軍連連敗退,結束鄂豫皖根據地後,開始大規模圍攻中央蘇區。

同時,他也在推行他的「七分政治」策略,這對蘇區紅軍構成了嚴重威脅。楊永泰又派遣重兵,讓蘇區紅軍無法抵擋。

雖然一次圍剿沒有成功,但是楊永泰並沒有放棄,他選擇了更加強烈的手段——經濟封鎖,這幾乎是對紅軍進行全面的打擊。

這次圍剿的勝利,也使得紅軍的危險指數大振幅降低,但是楊永泰並沒有放松警惕,他始終堅持趕盡殺絕的策略。然而,在剿共的戰線上,布局過大、戰線過長對於國軍並沒有好處。

楊永泰是一個冷靜理智的人,他擅長分析利弊。經過分析,他發現紅軍再追無益,於是他將目光轉向了「占地」。他知道,軍事要塞是兵家必爭之地,掌握有利的地理條件對於戰局勢至關重要。

因此,他借著紅軍過四川的機會,明目張膽地將四川納入了蔣介石的領土。

在"三分軍事"的旗號下,楊永泰的威望達到了無人能及的地步。他不僅成功地剿滅了共匪,還搶占了大片地盤,這種一舉多得的策略讓他在蔣介石的幕僚中嶄露頭角。

然而,一個人名望越大,關註他的人也就越多,尤其是在政學系這樣被蔣介石器重的組織中。楊永泰作為政學系的首腦,為了鞏固自己的權益,自然不會放過與之對立的其他派系。

同時,那些看不慣政學系的派系也不會放任楊永泰的權力不斷擴大。

蔣介石為了平息反對聲浪,將楊永泰外派,雖然他並未懷疑楊永泰的忠誠,但此舉也是為了保護他。楊永泰離開南京後本應遠離風波,但令人意外的是,在1936年末,他遭到了刺殺。

盡管兇手被逮捕,但幕後指使者仍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黃埔系,有人說是陳果夫兄弟一派,但真相至今未明。

蔣介石為此下令進行了徹底的調查,雖然最後有明確的判決,但是曾經為蔣介石打江山立下赫赫戰功的楊永泰卻無法再回來,死得讓人十分感慨。

但是,如果楊永泰沒有遭遇刺殺,那時的政治格局會如何發展,真是難以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