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僅僅4個月時間,便從巔峰滑落谷底,紅四方面軍出了什麽狀況?

2024-05-19歷史

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在徐向前總指揮的部署指揮下,剛剛成立的紅四方面軍以初生牛犢之勢,接連發起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四大戰役,先後殲敵6萬余人,成建制殲滅國民黨正規軍近40個團。

到1932年上半年,鄂豫皖蘇區擁有的軍隊數量、根據地人口穩居於全國第二位,僅次於中央蘇區。

可誰知巔峰之後,僅僅四個月時間,紅四方面軍就迅速就跌落谷底,不僅損兵折將,連鄂豫皖蘇區這塊老根據地都喪失掉。到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被迫轉移,徹底離開了大別山地區。

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以至於出現了如此驚人的逆轉?

部隊失利各方面的因素很多,但禍根卻源於鄂豫皖領導人一時的頭腦發熱,在他們的臆想中,國民黨蔣介石軍隊已經弱不禁風,不堪一擊了。

鄂豫皖省委書記沈澤民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他被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腦,進而提出了一個驚天的理論:蔣介石的中央軍已經淪為「偏師」,帝國主義將拋棄蔣介石,向紅軍直接發動進攻。

大勝之後的狂妄,讓喜出望外的沈澤民提出了種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驚奇觀點,主要包括:

第一、國民黨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已經被紅軍徹底打敗了,南京國民政府準備遷都洛陽,就是「圍剿」蘇區失敗的結果,他的嫡系部隊已經淪為了「偏師」,在各路軍閥中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第二、蔣介石失利後,他在帝國主義眼中已經不值錢了,帝國主義接下來將會直接派兵。今後紅軍將主要與帝國主義軍隊直接作戰;第三、日軍侵略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就是為了奪取上海後沿長江而下圍逼武漢,進而準備直接進攻鄂豫皖蘇區。

沈澤民曾向中共臨時中央說明自己的觀點,但遭到了臨時中央的否決和批評,可沈澤民依然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看法。

沈澤民 (1902年-1933年),浙江桐鄉人

中共鄂豫皖分局書記、鄂豫皖軍事委員會主席張國燾大體上也持這種看法,他還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算了一筆賬:蔣介石嫡系部隊共有15個師,第三次反「圍剿」鬥爭中,紅一方面軍消滅了3個師,紅四方面軍消滅了5個師,蔣介石手上只剩下7個師了,其余都是雜牌部隊。

在沈澤民、張國燾心中,此時的形勢是:敵人一天天爛下去,紅軍則一天天好起來。紅軍現在有了這樣的力量,已經無論多少敵人都不怕了。

而事實上,沈澤民、張國燾的估計與事實出入很大

蔣介石雖然在四次戰役中損失了不少嫡系部隊,但很快就進行了補充,並對部隊統一整編整訓,很快恢復了戰鬥力。蔣介石提議從南京遷往洛陽,本意是為了避免日軍攻下上海後兵臨南京,迫使他簽訂城下之盟,遷都是為了「保命」,而與「剿共」毫無關系。即便是日軍,在1932年之時的主要作戰物件也是南京國民政府,壓根兒也沒有打算要去進攻紅軍和蘇區根據地。

由於四大戰役的輝煌勝利導致的狂熱,再加上蘇區根據地被國民黨嚴密封鎖,與外界斷絕聯系,對世界風雲和政治走勢缺乏清晰的觀察,沈澤民提出了上述明顯違背事實的觀點,把外界發生的重大事件都與鄂豫皖蘇區聯系起來,視為鄂豫皖蘇區反「圍剿」鬥爭的直接結果。

這種狂熱的情緒、直線思維的方式和滑稽可笑的結論,連當時也「左」得出奇的臨時中央書記博古都感到荒謬,毫不客氣地指斥為「不顧事實的胡說」。

張國燾在叛逃後回憶其此事曾說:「這個蘇區(鄂豫皖)被隔離在偏僻的鄉村裏,使我們失去了政治的感應能力。」

蔣介石也在反思前次戰鬥失利的教訓,他在武漢接見「圍剿」前線的將領,並總結了很多經驗。

如十三師師長萬耀煌建議,不能把紅軍單純地看成是「土匪」,紅軍有理想、有主義、有根據地,與紅軍作戰要軍事政治並列,政治要大於軍事,蔣介石對此言十分欣賞。

一師二團三營營長張靈甫建議,要改變國民黨軍隊甲、乙、丙三種師彼此編制不同的混亂情況,從整體上加以統一;要講究縱深,不能總拿戰鬥力弱的部隊沖在前面當「炮灰」。

1932年6月,蔣介石在江西廬山召開湘、鄂、豫、皖、贛五省軍事會議,部署第四次「圍剿」,他接受了萬耀煌、張靈甫等前線軍官的建議,首次提出「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方針,大力編組保甲,實行百姓連坐法,動員土豪劣紳組成「還鄉團」。又將嫡系主力師全部按照一師三旅、一旅三團的「三三制」重新編制,以中央軍主力調到鄂豫皖蘇區前線。

蔣介石提出的進軍策略是「縱深配備,並列推進,步步為營,邊進邊剿」,改變了此前分兵進剿的方針。

面對蔣介石「臥薪嘗膽」的大兵壓境,徐向前嗅到了空氣中的硝煙味,紅四方面軍總部也陸續收到方方面面發來的情報:長江上民用客輪被軍隊征用,一些拖船滿載軍用物資,蘇區外圍出現了一些過去沒聽過的新的國民黨軍隊番號,軍官一律著土黃呢大衣(中央軍軍官標配)。

徐向前向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匯報後,兩人一致向鄂豫皖中央局提出收攏部隊,準備迎接國民黨軍隊新一輪的「圍剿」。

在張國燾召集的會議上,沈澤民跳起來反對,他依然保持他的觀點:國民黨軍隊此時不過是茍延殘喘,尤其是蔣介石的中央軍已經被紅軍打得潰不成軍,根本沒有力量組織「圍剿」。沈澤民提出不但不需要收攏部隊,相反要主動擴大新的蘇區,要不停頓進攻作戰,要向湖北麻城發動進攻,以威脅武漢外圍。

勝利的狂熱滋生了盲目自大的情緒,在不停頓進攻作戰方針的指導下,張國燾一言九鼎,他選擇支持沈澤民的想法。於是,徐向前不得不聽從命令,不情願地帶著已經連續作戰八個月的疲憊之師南下麻城。

在不切實際、信口開河的思想和言論左右下,鄂豫皖中央局、鄂豫皖省委領導人誤判形勢,錯誤地制定了新的軍事方針,使紅軍將士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而建立的大好局面轉瞬即逝。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

紅四方面軍此時掉入了蔣介石精心構築的陷阱。

蔣介石在麻城周邊放了三個師,他要求指揮麻城防禦的張印相「死守不出,拖住紅軍」,而後他親自指揮北、西、東三路大軍,團團包圍紅四方面軍主力。

紅四方面軍屯兵於麻城之下,攻城不克,打援不出,雖然形勢萬分緊急,但張國燾不同意撤軍。當紅軍纏結於麻城一帶時,國民黨各路「圍剿」軍隊已經悄然完成了對鄂豫皖蘇區的三麵包圍。

張國燾、沈澤民的一時莽撞,使紅四方面軍陷於空前被動的局面。

率先失守的是皖西根據地,這裏有國民黨軍隊的5個師,而紅軍只有兩個剛組建數月的新師,即紅二十五軍的74師、75師,這兩個師剛剛從地方武裝升級為主力師,戰鬥力偏弱,又缺少重武器。

紅軍本來有機會主動撤離,但鄂豫皖中央局嚴令堅守,經數日激戰,紅二十五軍軍部覆滅,1000余名將士陣亡。

東線告捷同時,蔣介石又親自指揮大軍從北面、西面向鄂豫皖蘇區的腹地黃安進逼。黃安是鄂豫皖蘇區的中心,為了保衛黃安老區,紅四方面軍各部隊拼命從麻城向黃安趕去。

經馮壽二阻擊戰、七裏坪、扶山寨三戰,紅軍雖然斃敵8000余人,但打得都是陣地戰,部隊自身傷亡也十分慘重,未能實作殲敵一路的目標,實際上宣告了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的失敗。

個別領導人極度自信的情緒轉化為極度自大的態度,讓紅四方面軍急速由大勝到大敗。隨著紅軍據點的相繼陷落,鄂豫皖蘇區的回旋空間被大幅壓縮,扭轉逆勢的希望日漸式微。

軍隊和地方幹部大多贊同紅二十五軍軍長蔡申熙提出的觀點:留一部份部隊保衛根據地,主力向西轉移。

10月9日,在轉移途中蔡申熙不幸犧牲。10月10日,鄂豫皖蘇區主要負責人召開了在大別山裏的最後一次會議,正式決定留下2個師保衛蘇區,紅四軍3個師和紅二十五軍73師隨紅四方面軍總部一起向西轉移。

鄂豫皖蘇區領導人一時的頭腦發熱,拒納忠言,不聽勸諫,不僅讓眾多紅軍將士獻出了生命,更喪失了苦心開創的革命老區,紅四方面軍主力也被迫離開了這片孕育它們的土地。

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後,曾經誤判形勢的沈澤民堅持要求留下來,他說:「我是鄂豫皖省委書記,堅守蘇區是我的職責。我要留下打遊擊,哪怕死在這裏,我也願意。」最後,沈澤民與三千余名紅軍將士留在當地堅持鬥爭,後因身染瘧疾於1933年11月20日病逝。

沈澤民是茅盾之弟,他精通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長於理論宣傳,口若懸河,辯論起來無人是他的對手。

徐向前曾用六個字概括沈澤民:
「是好人,左得很。」#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