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沒重用大將,否則不會慘敗

2024-02-03歷史

世人皆知,1949年蔣介石撤退至台灣,我解放軍在千裏之外長途奔襲,迅速以不可阻擋之勢解放全中國。國民黨的大陸統治經營了三十余年,至此被迫黯然落幕。

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然而,他的不肖子孫們卻忽略了這一點,蔣介石、汪精衛之流為權力和私利而背叛革命,違背了孫中山先生的遺囑,與人民為敵,最終走向滅亡。

從歷史行程來看,蔣介石的倒行逆施當然有其必然的失敗,但他的剛愎自用和任人唯親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

蔣氏帳下猛將如雲,但並未發揮出其潛在實力。黃埔軍校培養出25000名軍事人才,其中陳賡、杜聿明、林彪、宋希廉等人成為一代名將。

盡管握有好的牌,但最終卻未能充分利用,結果導致大好局面的喪失,令人深思。蔣介石未能充分利用手下的三員大將,令人遺憾。

孫立人將軍在國民黨陣營中特立獨行,他不屬於任何派系,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軍校,是一名真正的學院派。然而,這樣的身份卻讓他在國民黨軍內處境尷尬。

孫立人,一個生於安徽金牛鎮的青年,14歲便步入清華學習,短短6年升入高等科攻讀土木工程,同時入選國家籃球隊並獲遠東運動會籃球比賽冠軍。

大學畢業後,他赴美進修並成功取得學位,然而當1924年國民革命拉開序幕,他毅然決定投筆從戎,報效國家。

第二年,他放棄工程師工作,進入培養出馬歇爾、巴頓等名將的佛吉尼亞州軍校學習,起點非常高。

孫立人學成歸國,憑借名校的聲譽很快被任命,先是負責黨校的軍訓工作,接著在三軍司令部擔任警衛副隊長,1932年又晉升為稅警團團長,軍銜從中尉升為上校。

孫立人的晉升看似迅速,但實際上,美國軍校畢業的身份使他在國民黨軍隊體系中一直難以真正融入,成為無根之水,處處遭人排擠,工作頻繁調動,最終被納入了宋子文的財政部體系。

1932年,上海抗戰爆發,孫立人的隊伍被調往前線,這也是他首次真正的帶兵實戰。

孫立人將軍憑借他在美國軍校所掌握的軍事理論,以及對中國士兵的深入了解,迅速建立出一種高效的訓練方法,被人們稱為「孫氏操典」。

他憑借出色的軍事訓練和高超的指揮藝術,成功帶領稅警團在上海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激烈的戰鬥。在1937年9月的蕰藻浜戰役中,盡管日軍擁有優勢兵力,從側翼突破了稅警團的防線,孫立人在沒有得到援軍的情況下,被迫撤退並在蘇州河以南進行防守。

鬼子進行了七次強渡,但都被擊退,然而由於敵我力量差距,中國軍隊最終失去了陣地。這場戰鬥給孫立人造成了13處炸傷,使他陷入深度昏迷。

在宋子文的安排下,他立即被轉移到香港接受治療,經過三個月的休養,他才重返軍中。

孫立人在戰鬥中多次立功,後來他被授權擴大了稅警團的規模,實際上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六個團的兵力。他成為總團長,直接歸國民黨財政部領導,這支部隊裝備精良,紀律嚴明,戰術先進,開始引起蔣介石的關註。

不久後,蔣介石從宋子文手中奪走了孫立人和他的軍隊。孫立人被任命為師長,軍銜晉升為少將,軍隊改編為66軍38師。

從這時起,孫立人將軍真正開始揚名立萬,名聲遠揚國內外。

1942年,孫立人將軍率領38師南下,成功在仁安羌解救了7000名英軍,擊潰了日軍一個大隊。這場戰役被譽為入緬後的首場大捷,也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孫立人將軍因此贏得了「東方隆美爾」的稱號,在英美各國廣受贊譽。然而,二戰結束後,孫立人的命運卻發生了逆轉。

他先是被調回南京,失去了新一軍軍長的職務,然後又被送往台灣。盡管英美等國極力推薦他擔任防衛司令,但在三年後,他卻被架空,失去了軍權。

在接下來的事件中,"孫立人事件"發生了。據說,孫立人借著屏東閱兵的機會試圖發動叛亂,因此被蔣介石以"通共"和"犯上"的罪名剝奪了所有職務,並被關在了台中的一處住所中,這一關就是33年,直到1988年將軍才重獲自由。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將軍不幸去世,直到2014年台灣當局才為當年的這場糊塗案件平反,孫立人將軍也得以昭雪。

被譽為"抗日第一人"的薛嶽,與孫立人將軍一樣,憑借他在抗戰過程中的傑出表現而聞名。他被人們譽為"中國抗戰第一人",並有著"老虎仔"的綽號。

薛嶽,原名薛仰嶽,出生於1907年。他在11歲時進入保定陸軍學校學習,成為了「保定系」的關鍵人物之一,與蔣介石是同窗好友。

這種背景在國民黨陣營中是極為罕見的。然而,薛嶽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他的父親仰慕民族英雄嶽飛,因此給薛嶽取名。

在抗日戰爭中,薛嶽證明了自己無愧於父親的期望。他的一些主要戰績也都是在抗日戰爭中取得的,萬家嶺大捷和長沙會戰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1938年7月,日軍占領九江後,企圖攻占南昌和粵漢鐵路,從而包抄大武漢。作為武漢衛戍區第一兵團總司令的薛嶽被派去組織防禦,成功地消滅了一些小股來犯的敵軍。

薛嶽的軍事領導才能在萬家嶺戰役和長沙會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萬家嶺戰役中,他領導的軍隊成功地將日軍106師團基本殲滅,為武漢地區的防禦爭取了時間。

他的精神鼓舞了全體將士,讓他們在戰鬥中發揮了最佳的水平。而在隨後的長沙會戰中,他更是調集了近40萬人的兵力,利用長沙北部密集的河湖水網組織起了嚴密的防守,成功地抵禦了日軍11集團軍的進攻。

他的領導才能和堅定的決心,為保衛中國的領土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長沙會戰歷時五年,共分為四個階段。薛嶽將軍運用其獨特的「天爐戰法」,成功挫敗了日軍的進攻。薛嶽將軍充分利用地形優勢,破壞公路,引誘日軍深入,然後在日軍接近時從側後方發動襲擊。

接著,他會逐步後退,把敵軍引入下一個「天爐」中,反復出擊和後退,最終將敵軍消滅。在第三階段的會戰中,「天爐戰法」大顯神威,薛嶽將軍指揮軍隊殲滅了7萬余日軍,幾乎將所有參與進攻的敵軍消滅。

這場戰役打破了日軍短時間內結束戰爭的計劃,也讓薛嶽將軍在日本獲得了「長沙之虎」的美譽。

薛嶽將軍是中國殲滅日軍數量最多的將軍,這得益於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盡管他在對外戰爭中表現出色,但在內戰中,他的成績卻並不那麽引人註目。

在抗戰結束後,薛嶽將軍被任命為徐州「綏靖公署」主任,他按照蔣介石的重點進攻部署,發起了魯南戰役。然而,由於我新四軍的頑強抵抗和薛嶽將軍對內戰的消極情緒,他的指揮效果並不理想。

最終,蔣介石復原了他的主任職務,調回南京擔任了「總統府」參軍長的閑職。隨著國民黨一路潰敗,薛嶽將軍被再次啟用,擔任海南島的防衛總司令,但他苦心經營的「伯陵防線」面對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也是無能為力,最終在1950年敗退台灣。

薛嶽將軍晚年淒涼,90高齡仍需自付高額房租。這位曾在抗日戰場上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的英雄,卻在李登輝執政期間因拒絕簽署「憲法」修正案,被取消住所補貼,最後在無比的氣憤和寒心下於1998年去世,享年103歲。

相比之下,白崇禧雖機關算盡,成名更早,但他也曾在年輕時努力求學,希望走知識救國的道路。

白崇禧意識到舊路無法解決時代的困境,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報考了軍校,希望能夠用他的武器來解救深陷泥潭的舊時代。

從保定軍校畢業後不久,他就在廣西陸軍中擔任了營長,並在此期間結識了李宗仁,二人一起聯手擊敗了舊桂系,共同組建了國民革命第7軍。

自此以後,白崇禧的桂系成了國民黨內一支重要的力量,並一直保持到國民黨敗退台灣。他因為在北伐期間的智勇雙全而獲得了「小諸葛」的稱號,並且一直從廣西打到了渤海之濱,被譽為「北伐完成第一人」。

然而,隨著桂系軍閥勢力的日益壯大,蔣介石感到了巨大的壓力。為了遏制這一趨勢,他在1929年的4月和11月兩次發動了「蔣桂戰爭」,雖然這兩次戰爭均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終,但桂系軍閥的實力並未因此而削弱。

白崇禧和李宗仁領導的桂系,曾與廣東的陳濟棠合作,發起反對蔣介石的「兩廣事變」。盡管他們付出了努力,但最終還是未能成功。

為了爭取桂系的支持,蔣介石答應任命白崇禧為副總長兼軍訓部部長。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桂系作為重要的軍事力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白崇禧在抗戰過程中一直擔任副總參謀長,他為抗戰獻計獻策,參與了淞滬會戰、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桂柳會戰等重要戰役的策劃和指揮。

然而,由於政令不一、相互掣肘等原因,這些戰役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而桂系部隊也因此遭受重創,被迫被消滅或整編。

抗戰勝利後,白崇禧一躍成為一級上將,隨即便飛往東北策劃了聲名遠揚的四平戰役,這同時也是林彪軍事生涯中屈指可數的幾次敗績之一。

當白崇禧準備乘勝追擊之際,蔣介石卻出人意料地任命他為國防部長,表面上看是升職,實則暗藏玄機,旨在阻止白崇禧在東北地區做大。

然而,隨著蔣介石在長江以北的戰事日益不利,中央軍的元氣也逐漸受到重創,為了扭轉局勢,蔣介石不得不尋求兵強馬壯的桂系支持,再次邀請白崇禧出山,負責華中、徐州兩個「剿總」。

不過,在李宗仁的提醒下,白崇禧最終拒絕了這一任命。

1949年9月,白崇禧在湖南青樹坪設伏,巧妙利用兵法,使得林彪的四野損失慘重。這並非偶然,白崇禧的精明狡詐和強硬作風是其取得勝利的關鍵。

他被譽為「小諸葛」,實至名歸。同年12月,白崇禧流亡台灣,失去了桂系軍隊的他失去了實權,僅被授予「顧委會」副主任的閑職,被蔣介石嚴密監視。

塔克辛奉伊斯蘭教,只能專心研讀教義和進行宗教宣傳。

1966年,74歲的白崇禧在其住所中橫死,關於其死因的傳言眾多,其中包括蔣介石派人毒殺他。然而,盡管過去了這麽久,他的死因仍然沒有定論。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無論是孫立人、薛嶽,還是白崇禧,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早年曾經輝煌一時,晚年卻處境淒慘,寄人籬下。

他們在自己事業最高峰的時候,卻被蔣介石棄用,原因無他,只因為他們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孫立人孤掌難鳴,薛嶽與蔣的政見不合,白崇禧更是與蔣水火不容。

試想,以蔣介石的心胸和用人標準,他怎麽可能容忍他們,更不會重用他們。因此,我們可以說,蔣介石集團的覆滅,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

正所謂:「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