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分子人類學推翻了哪些東亞人類的傳統觀點

2024-03-03歷史

東亞人:

1,日本北韓人的大部份基因都來自新石器初期

中國北方農民,而現在的中國北方人,比日韓多了一些古南方成分,因為中國人經歷過極多的人口混合。

2,日本人的父系基因O和D被認為對應了歷史上的彌生人 和繩文人,D系可能占了40%左右。

但後來透過體染色體基因發現其實繩文常染很低,也就20%,而且很多是來自北韓半島的,即彌生人渡海而來之前就帶上的。來自日本列島的繩文人對日本人的基因貢獻非常小。

D系基因占比高,是因為他們後來出了貴族,至於是不是天皇家,日本方面禁止驗證。

3,北方漢族基因裏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成分非常少,無論父系還是常染,占比都只有個位數。當然了,羌系民族的成分是無法統計的,跟漢族太接近了。

反倒是蒙古人的基因裏來自中原的成分挺多,內蒙古蒙古族有一半左右的父系,多半的常染來自中原,而外蒙古有20%左右來自中原。

中原基因進入草原的時間很悠久,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中間經歷極多反復。

4,匈奴人的族系從基因看,怕是和艾爾泰語系的蒙古突厥什麽的沒啥關系了。匈奴前期核心人群的基因已經找到了,王族父系R1a-z93,明顯源於斯基泰(雅利安直系),平民父系Q1b-L330,是古北歐亞人種的父系。常染上是古北亞和古北歐亞的混合,介於印第安人和蒙古人之間。

語言學上有一種頗有影響力的觀點認為匈奴人屬於葉尼塞語系,起碼從基因上看,這個觀點很有說服力。

5,雖然漢人是從北向南移民為主,南方漢人是古代北方移民和南方土著混合產生的。但北方人群也混有部份古南方成分,時間大約是在新石器時代前期,六七千年前,很可能是由南北混合過渡的長江-黃河之間人群代入的。

以古人為標桿的話,南方漢族的古北方常染比例在60-75%左右(上海75%廣東60%),而北方漢族的古北方常染比例在80%左右。

註:這裏說的古北方常染來自新石器時代初期在黃河-泰山一線和長城之間的人群,以西北的齊家文化古人為標桿,屬於北方的北半部。而當時北方的南半部大機率屬於南北混合人群。

藍色是古北方成分,橙色是古南方成分

6,很有意思的是,南方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國家也或多或少帶有一些古北方成分,因為不僅漢人在南下,漢藏語系其他民族也在南下,包括古羌、古巴蜀等等,他們走的西部路線,漢人走的東部路線。

而且他們南下的時間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直抵中南半島。

看來南下是東亞世界移民史的主旋律了。

7,眾所周知,遍及東南亞、太平洋甚至馬達加斯加的南島語系,起源於台灣島原住民,且時間非常晚近,從3000年前才揚帆起航。

他們看起來挺黑,但其實帶有的熱帶矮黑人成分沒有或者很少。皮膚黑是熱帶適應產生的。

而且這些南島人甚至還攜帶了四分之一的古北方成分,證明3000多年前就有少量北方移民沿海岸線移民到了台灣。

8,印第安人是黃種人,但跟我們並不完全一樣,他們是由古北歐亞人和古東亞人混合產生的。

古北歐亞人是一個獨立人種,介於東西方之間,常染基因更偏向於亞歐大陸西端人群,曾經分布於整個北亞、東歐、中亞。

9,早期分子人類學認為父系基因O2(當時叫O3)是漢族的標誌性Y染單倍群,但後來發現,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紅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出土古人的父系多數是N1,後者今天主要分布在北亞,在漢族中不超過10%。

而O2在當時主要分布在黃淮平原和江漢地區,是介於南北之間的人群。

O2單倍群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的龍山文化時期才逆襲的,很可能對應的是三皇五帝時期,某幾位上古大能得了權柄,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從此多子多孫。

10,被認為是華夏奠基者的姬周王室,其父系單倍群極有可能是N-F1998。推翻了之前普遍推測的O2。

看來周天子的諸侯們不行啊,繁衍子孫不如人家嬴姜之類。

11,中國大多數省份歷史上都經歷過豐富的人口聚散,尤其是北方。因此當前各省人跟歷史上該地居民並非完全對應,甚至有可能很不對應。

比如我們經常說山東人是東夷之後,其實山東人基因受古代西北人群影響也不小,而東夷常染的影響在整個華東都很普遍,在江淮一帶未必比山東少。

比如我們經常把江浙一帶和越國、百越聯系起來,其實從常染來看,江浙居民可以歸類為北方人。

不過倒是有一些百越父系基因,透過歷史時期某些名人家族的崛起而多子多孫,成為江浙大姓(顧陸沈等),但是他們也僅占比20%左右。

12、春秋戰國時的北方遊牧民族鬼方、山戎等,和秦漢時期的東胡不是一個族系。

鬼方、山戎時期,北方草原的東半部屬於石板墓-夏家店文化,Y染色體單倍群是Q1a-M120。

這個型別在先秦時期已經廣泛進入山西河北(以北狄的身份),並成為了華夏人群的固有成分之一,今天依然在山西頻率最高。

宋朝老趙家就是這個Y染色體。

也就是說趙皇室和趙王室不是一家的,而趙王家屬於超級祖先002611下的一支(嬴姓集團),和秦王室分屬同支,從爆發時間和樹形來看,基本實錘。

而到了戰國後期,取代山戎的東胡人,父系主要是C2北,這跟後來的鮮卑、蒙古是一脈相承的。

13、我們所熟知的艾爾泰系人群,什麽蒙古啊突厥啊,並非一直以來就是草原的主要人群,也並非一直就待在現在所在的地方。

青銅時代草原的兩大人群,東部的石板墓-夏家店文化,西部的烏尤克-昌德曼文化,一個父系是Q1a-M120,一個是R1a-z93和Q1b-L330,起源上都跟古北歐亞人有關系,並且是因為青銅技術向東傳播而崛起的。

跟前者有關的古代民族是山戎、鬼方。跟後者有關的古代民族是匈奴。

在戰國後期,蒙古語族的祖先東胡取代了山戎/鬼方,在漢代後期又取代了匈奴。

而突厥語族的祖先丁零,從貝加爾湖一帶西進到艾爾泰山,端掉了匈奴的後路。

我們之所以在研究北方遊牧民族時,老是把什麽事都往蒙古突厥身上扣,主要是農耕文明的史觀在作祟,喜歡以地為據向前追溯,忽視人的遷徙甚至取代。

頭些年還有民科把東胡跟通古斯掛鉤的,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14,早期因為技術不完善,樣本量小,尤其是古人樣本量小,以復旦李輝為代表的先行者們提出了新老亞洲理論,即以Y-NO為代表的新亞洲人走東南亞路線而來,北上取代融合了以Y-CD為代表的老亞洲人。

因現存D系人群膚色較深,所以又被坊間傳為純黃種人取代棕種人。

後來技術發展了,樣本多了,發現東亞人的父系跟人群並不能很好的對應,NO的上遊K2a其實在4萬年前就在東亞了,時間上接近智人抵達東亞時間的上限,N和O都是在東亞本土突變產生的。

並不存在什麽所謂的人群取代。

而且三四萬年前的東亞古人,和歐洲古人存在著少量基因交流,說明北方遷徙路線也同時存在著。

這個事教育我們,科學的發展都是不斷推翻前人觀點,完善修正的過程,當下看似真理的觀點,可能將來就不是真理了。

而高速發展的分子人類學裏,這種推翻的速度是極快的。可能三五年,你就會發現知識過期了。

15,中小學課本告訴我們黃種人是溫帶分化產生的,白種人是亞寒帶分化產生的,所以我們黃,他們白。

瞎扯。

黃種人才是亞寒帶和溫帶北部份化產生的,我們的眼瞼厚脂肪層、相對圓的身軀和臉(低比表面積)、較厚的皮膚角質層(黃色的由來),都是為了適應冰河時期極寒氣候演化而來。

亞洲東部和東北部比較特殊,同緯度下雖然日照差不多,但氣溫是最低的。

源於亞歐大陸西端的古北歐亞人、和今天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薩米人,也都具有類似黃種人的體質特點,無論他們的基因更接近歐洲人還是亞洲人。

而白種人,或者說歐洲白種人,是由三種古代人種混合而來,包括了:

棕色皮膚但藍眼睛寬臉盤的舊石器時代歐洲狩獵采集者,他們中最早的成員是著名的克羅馬農人。

五官極為立體甚至鞋拔子臉的淺膚色中東農民,他們是小麥和羊的馴化者,開啟了新石器時代。

長的有點像黃種人但其實基因偏西方的古北歐亞人,他們是舊石器時代亞歐大陸北部的猛獁獵人。

這種混合,從距今8000年前就開始了,到距今3000年前才大致穩定下來,形成了全世界最獨特的歐洲高加索人種。

歐洲獨特的環境也加速了歐洲人的混合和獨特性狀的正向選擇,那就是高緯度降雨多導致的日照量低+同緯度下最高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