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楊虎城之孫楊瀚赴美,張學良反應冷淡,楊瀚感慨:他確實是老了

2024-01-05歷史

1982年的一天,張學良的侄女張閭蘅到了北京,時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的楊拯民熱情的接待了他。

而楊拯民是楊虎城的兒子。

兩人之間的見面,也可以稱得上是另外一場世紀大會面。

圖|張學良晚年

也就是在幾十年前,即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聯合實行兵諫,扣押了蔣介石,此一舉動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劇烈的震動,後來更是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下的行程,對中國歷史的走向起到了深遠的變化。

做完這件事以後,張學良與楊虎城也基本上就結束了歷史舞台。

張學良本人搭上了送蔣介石回南京的飛機,結果被扣押,一直到1990年才被釋放,而楊虎城命運更加悲慘,他被蔣介石安排出國考察,回國後遭到關押,就在重慶解放前夕,楊虎城一家以及其秘書宋綺雲一家慘遭敵特殺害。

時間一晃而過,幾十年過去,當年的幾個舊人均已作古,張學良本人也已經是垂垂老矣。

張學良托侄女來北京,主要是想見一見當年的兩個老部下,一個是呂正操,一個是萬毅,張閭蘅到北京以後,也是透過楊拯民的關系聯系到兩人,後來呂正操還赴美探望過張學良。

1990年,張學良恢復自由之身,並於1991年赴美定居,楊拯民聽說訊息後,也曾想要赴美探望,張學良也想邀請楊拯民來美國,不過很不湊巧,楊拯民當時因查出患有腹膜癌,急需動手術,無奈只能作罷。

圖|楊拯民

1998年,楊拯民計劃再次赴美,可因為身體情況,最終未能前往,同年10月23日淩晨,楊拯民逝世於北京,享年76歲。

臨終之前,楊拯民囑托兒子楊瀚,一定要替他去看望張學良。

帶著探索歷史真相之謎的心緒,楊瀚踏上了赴美的道路。

我是替我父親去看張學良的,也算是完成父親的遺願。

時隔多年後,楊瀚回憶起赴美探望張學良時的經歷,說了這樣一句話。

張學良與楊虎城,在1935年之前交情並不深。

1935年10月,張學良兼任 西北剿總副司令並代行總司令職權,率領東北軍開赴陜西,當時楊虎城任十七路軍總指揮兼西北綏靖公署主任,作為一個妥妥的地方實力派,自然不願意讓東北軍進入他的地盤。

也因為彼此之間有齟齬,雙方關系並不融洽,加上蔣匪特務暗中散布流言,十七路軍與東北軍之間也摩擦不斷,因為東北軍人數眾多,裝備精良,十七路軍擔心東北軍會突然發難。

有意思的是,當時張、楊兩人都各自與中共秘密聯系,簽署停戰抗日協定,但雙方都不與彼此溝通。

不過,兩軍和好的契機也由此到來,作為愛國軍人,張學良、楊虎城都有抗日的意願,且都同中共之間建立了聯系,長此以往,張學良、楊虎城都有了兩軍和好的意願。

1936年2月,楊虎城在西安綏靖公署設立了交際處,專門從事與東北軍上層的聯絡,而張學良也派人聯系楊虎城,並明確告知他:

「東北軍是奉蔣委員長之命開赴陜西,專司剿共之職,絕沒有任何爭權奪利之心。」

有兩件事情,對張、楊之間的關系起到了推動作用。

一、【活路】事件

從1936年6月開始,東北軍中開始印刷聯共、抗日、批評蔣介石的小冊子【活路】,引起了國民黨當局註意,特務們四處活動,開始查禁這本小冊子,楊虎城聽說此事後,下令給十七路軍開始反偵察,並和張學良共同制定對抗蔣介石的策略。

同時,兩廣事件爆發後,楊虎城與一些地方實力派共同擬定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六項政治主張,當時楊虎城找張學良商量,雙方還約定共同出兵掩護,但因為蔣介石很快鎮壓了兩廣事變,這件事情最終沒能成。

二、「艷晚」事件

1936年8月下旬,在東北軍工作的中共黨員宋黎被蔣介石特務抓捕,關鍵時刻,是十七路軍的巡邏隊出面,將宋黎扣押下來,並強行送到了張學良處,而張學良對此事采取強硬姿態,命人查抄了國民黨陜西省黨部,準備同蔣介石決裂。

盡管張學良與楊虎城當時交流並不深,但至少從這兩件事上看,雙方達成了政治上的合作關系。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那時的張、楊二人還沒到完全信任的程度。

張學良與楊虎城雖然有共同抗日的願望,但在對蔣介石的態度上有分歧,張學良主張勸說蔣介石,楊虎城則認為勸說的效果不大,對勸說一事並不熱心。

張學良努力勸說了幾次後,發現效果並不大,心裏越來越急躁,從內心的想法上,他也越來越偏向於楊虎城,只是內心始終有所猶豫。需要指出的是,在西安事變之前,張學良還曾多次勸說蔣介石,從10月22日到12月12日,特別是從12月開始一直到西安事變爆發那天,張學良數次謁見蔣介石,但每次都被罵。

12月9日,北平舉行了大規模的學生示威遊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引起了全國的響應,然而學生的愛國行為,遭到了反動軍警的鎮壓,死傷數人,就在當天晚上,張學良再次勸說蔣介石,又被責罵了一頓。

在內心極度絕望的情況下,張學良終於下定決心拘押蔣介石。

不過遺憾的是,西安事變後,因張學良堅持送蔣介石回南京,結果遭到了扣押。

盡管張學良本人堅持稱:

「只要全國一致抗日救亡,我個人生死安危,無足計較。」

可實際上,張學良的離開造成了東北軍的分裂,致使東北軍、十七路軍、紅軍苦心撐持的「三位一體」的局面告破,事後中央軍開進陜西,楊虎城做出了巨大的讓步,放棄了十七路軍的指揮權,奉命出洋考察。

楊虎城那時已經意識到蔣介石絕不可靠,因此叮囑部下:

「被蔣壓迫太甚,就斷然倒向共產黨。」

東北軍、十七路軍除了部份部隊起義,參加解放軍外,多數都被蔣介石分化瓦解。

從歷史上來看,張、楊兩人的交情其實只有一年,自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扣押,楊虎城出洋考察,兩人基本上沒再見過面。

一直到1982年,兩家的後人才見面。

時隔多年,楊家的後人也一直想聽一聽,張學良對西安事變的看法。

1999年6月,楊瀚帶著女兒楊好好飛赴夏威夷,在教堂門口見到了已經99歲的張學良。

本來按照楊瀚的想法,張學良見到他的面以後,心情一定會很激動,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張學良的反應很平淡,只是握了握手,說了一句:

「你好,你好。」

雙方就此打住。

楊瀚很是詫異,時隔多年後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這樣的反應讓遠道而來的我有點始料不及,為何這個與祖父一起敢「把天戳個窟窿」的世紀老人見到我時,如此平靜?」

2000年,楊瀚再度飛赴夏威夷與張學良見面,然而讓楊瀚吃驚的是,張學良自始至終沒有談話的意思,楊瀚也沒有主動問。

兩次見面,張學良的反應始終很冷淡,這讓楊瀚始料未及,他開始分析其中的緣故。

在過去很長時間中,人們一提到西安事變,首先想到的是張學良,畢竟他的實力最強,地位也最高,其次才是楊虎城。

楊瀚經過十年研究,寫了【楊虎城大傳】一書,在研究楊虎城將軍一生以及西安事變一事上,他毫無疑問是個專家,綜合了各方面記載後,楊瀚發現了一個事實,即西安事變本質上是由祖父主張發動的。

1956年12月,張學良奉蔣介石命令,撰寫了【西安事變反省錄】中,曾說過一句話:

「平心而論,西安之變,楊虎城乃受良之牽累,彼不過陪襯而已。」

張學良一開始認為,西安事變是由自己主導的,楊虎城是受他牽連,不過在這份記錄中,張學良也坦言,發動西安事變,受楊虎城的影響比較大。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90年代初,張學良恢復自由以後,情況有了變化。

張學良晚年時,曾接受過張丙之姐妹的采訪,談到了西安事變以及楊虎城,張學良坦言:

「西安事變就是楊虎城,可以說他才是主角,不過名義上是我。」

明明從地位以及實力上來看,張學良無疑更高一些,他為什麽會這樣說,後來也做了解釋:

「東北軍雖然人多一些,但沒有地盤,(地盤)都在楊虎城那。楊虎城比我叫得動,他是本地人吶,中國人地域情節很重。」

盡管在西安事變之前,張學良、楊虎城都沒有同中共方面進行聯系,但在事情發生後,舉國洶洶的前提下,張學良與楊虎城都不約而同的尋求中共方面的幫助,更為關鍵的是,張學良認為,在同中共的關系上,楊虎城要比他親密的多。

「楊虎城手底下一定比我手底下厲害,不但是文人,還有新城的一個師,差不多都是共產黨。他自己實實在在,他的太太是共產黨,我判斷他的太太是帶著任務來的……楊虎城要緊的是王炳南,他名義上是楊的秘書,楊虎城很聽他話。」

「周恩來這人好厲害,他們都被控制住了,連我的部下,楊虎城的人都聽他的……」

從史料記載來看,楊虎城與中共之間的聯系,確實要比張學良更早。

1925年5月,駐紮陜北的楊虎城就同榆林中學的中共黨員杜斌丞結識,並透過杜斌丞認識了中共黨員魏野疇,楊虎城聘任魏野疇到他舉辦的三民軍官學校和所屬部隊任職。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部隊中大肆清黨,但楊虎城拒絕在所部中實行清黨,當時他對南京派來的反共大同盟的系統的韓鎮聲說:

「你我都是南漢宸的朋友,而你和他的關系比我還早,盡管政治道義不同,但首先要照顧朋友間的道義。」

應該說,楊虎城從內心思想上來說,是同情中共,贊同中共主張的。

可對蔣介石,楊虎城一開始就是不信任。

楊虎城是陜軍出身,同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的關系都很淡漠,到1927年初,才受馮玉祥之邀,就任國民軍聯軍第10路軍司令,不久後又改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10軍軍長。

在民國年間各路軍閥大戰,楊虎城始終是獨樹一幟。

1929年,擔任蔣介石討逆軍第五路軍總指揮的唐生智通電討蔣,在討蔣的名單上擅自加上了楊虎城的名義,但楊虎城既沒有表示確認,也沒有表示否認,只是派人去和蔣介石解釋,但對唐生智擅自將自己名字加在名單上一事,楊虎城卻非常不滿:

「唐孟瀟太看不起人了!我革命的時候,你還是北洋軍閥的小嘍啰。對蔣介石造反沒有什麽不可以,但至少你應當事前和我商量商量,你這樣搞太看不起人了!我跟蔣是雜牌,跟你唐孟瀟也是雜牌,你們雙方都是軍閥,沒有什麽優劣之分。」

1930年中原大戰後,蔣介石擊敗了馮玉祥、閻錫山聯軍,特意拉攏了楊虎城,出任陜西省政府主席。

應該說,蔣介石與楊虎城之間並無很深厚的交情,雙方之間的合作也都是出於政治目的考慮,楊虎城對形勢認識也很清楚,只要不是在危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以服從合作為主。

不過,到了九一八事變以後,因蔣介石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引起了楊虎城不滿,他曾數次請纓抗日,皆不被允準,相比於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認識更加透徹。

楊虎城在陜西期間,積極推動同中國共產黨合作,還與在川北的紅四方面軍達成互不侵犯默契。在楊虎城看來:

「和蔣鬥爭,首先必須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做法。蔣在政治上弱點很多,我們必須抓住這一點,方可站住腳。如果需要取得外力的合作,只有中國共產黨。對其他的地方軍事反蔣力量不能有過高的期望。」

這一思想一直維持到張學良到了陜西以後。

從張學良角度來看,他同蔣介石之間有著非同一般的關系,因此在扣押蔣介石一事上,始終難以下定決心,而楊虎城在這件事上,無疑起到推動作用。

從西安事變本質上來講,張學良並沒有後悔做過這件事,他晚年對自己的評價是:

「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

無論是後來接受采訪,或者是口述歷史,張學良始終對發動西安事變一事引以為榮。

1991年,張學良在美國接受采訪,曾被記者問:

「假如時光能倒流,您還會做這件事嗎?」

張學良毫不猶豫的回答:

「我還一樣那麽做。我是軍人, 需要負責任, 我做的事, 我負責, 沒什麽後悔的。假使事是如此, 我還是那麽做, 別說軟禁50年, 槍斃了, 我都不在乎。」

只不過,張學良對楊虎城被害,一直有著愧疚的情緒。

楊虎城為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可以說是做出了巨大犧牲,被迫放棄了十七路軍指揮權,後來回國後又被蔣介石關押,相比於張學良受到優待,楊虎城的境況就要糟糕很多,以至於最終遇害身亡。

顯然,蔣介石之所以下定決心殺楊虎城,多少也有些報當年在西安被扣押那件事的意思,毛人鳳後來同沈醉談到這件事時,也坦言稱:

「老頭子(蔣介石)對於這件事幹得如此幹凈利落,很感滿意。」

圖|楊瀚

不過,考慮到這件事影響頗大,蔣介石也不敢擔這個罪名,最初敗退台灣以後,蔣介石對外宣稱是楊虎城在路上被土匪害了,後來大陸方面找到了楊虎城一家與秘書一家人的遺骸後,又改了對外的說法,稱是手下人瞞著下手的。

可楊瀚對這種說法是嗤之以鼻,楊虎城在被蔣介石關押以後,對他的生活情況是格外關註,甚至是感冒發燒了,發燒到了幾度,都會有詳細的匯報,很難想象,一個受蔣介石如此關註的人,他的手下會瞞著他本人擅自下這個手。

更為關鍵的是,楊瀚考證祖父被害的那天,即1949年9月6日,重慶的局勢還很穩定,解放軍也尚未進入四川,而蔣介石宣稱的混亂情況以及大撤退根本就不存在。

2005年5月,楊瀚給時任台灣國民黨主席的連戰寫信,要求為祖父平反:

「一個忠黨愛國的老黨員,國家的二級上將,沒有罪名,沒有審判,就這樣被秘密處決,殃及子女部屬,豈有天理?豈能為黨紀國法所容?……您應為楊虎城同誌平反昭雪。」

可信函發出去以後,很長時間都沒有回應。

馬英九當選為台灣國民黨主席後,得知了楊瀚寫信一事,並予以回應稱:

一、楊虎城到歐洲存取,為什麽突然回國?館藏檔案中有沒有明確記載?二、1949年,蔣介石是否曾下令殺害楊虎城?

馬英九提出的這兩個問題,是依據台灣方面歷史檔案館中收藏的檔案發出的疑問。

盡管楊瀚又一次寫信希望能為祖父平反,但在後來漫長歲月中,並未再得到回應。

至於張學良晚年見到他以後不願意提楊虎城以及西安事變一事,楊瀚也有自己的認識:

「當時,我面前的張學良,確實是老了。我感覺他覺得祖父的事情有點不堪回首,所以不願意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