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國民黨軍隊中甲、乙、丙三種師差別到底有多大?

2024-01-26歷史

在近代歷史上,戰亂頻繁,政權反復更叠,國民黨軍隊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這是一支復雜的軍隊,總是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然而,關於其內部甲、乙、丙三種不同編制的區別,歷史迷霧中難以尋得真相,更增加了人們的疑惑。

那麽,國民黨軍隊中甲、乙、丙三種師的差別到底有多大呢?

想要從歷史迷霧中一探究竟,必須先從這三個編制的由來開始講述。

在中國20世紀上半期,戰火紛飛,各政治派別的軍隊隨著政治局勢的改變而起起落落。為了贏得戰爭,他們不斷地擴大軍隊規模,增強軍事實力。

龐大且混亂的軍隊不僅帶來了沈重的財政負擔,還因為紀律松散,仗著武器濫用權力,給軍隊駐地的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尤其是戰敗後,潰兵橫行,情況更加嚴重,成為這個時期特有的「兵禍」,成為那個時代人民的噩夢。

因此,民間強烈呼籲裁軍整編,減少軍隊數量。在嚴重的財政困難和民間強烈的呼籲下,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決定進行裁軍整編,收縮全國軍隊數量,以應對當前的危機。

在完成二次北伐後,兩百萬原本為了北伐而擴充的軍隊似乎已經沒有了用處,因此,南京政府急需討論裁軍節餉、重定編制的問題。

盡管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立場不一,但部份地方軍人受到家國情懷的激勵,對裁軍整軍計劃表示支持,使得該計劃有望迅速實施。

次年1月的全國編遣會議上,蔣介石為了抑制敵對勢力和削弱地方實力派的影響力,提出了一項對地方勢力極為不利的方案。

然而,被削減的主要是地方軍隊,中央軍隊則毫發無失真。

一種削弱異己的方案引起了地方勢力的強烈反對,會議在爭論中勉強透過了一些決議,但很快不歡而散,以前透過的決議難以在現實中實施。

不久後的中原大戰,將原有的計劃全部推翻,裁減兵員並重新編組軍隊的計劃就此停止。

1930年冬季,歷時一年多的中原大戰終於結束,多個地方實力派在戰爭中受到重創,南京國民政府占據優勢,軍隊整理計劃得以重新開展。

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陸軍整理會議負責人,負責調查軍隊實際情況,並據此制定軍隊編制。

國民黨高層長期以來謀劃的整軍行動終於得以實施,而甲、乙、丙三種師的稱號也應運而生。

國民黨在整軍行動中,建立了民國十九年的軍隊編制,開始將軍隊劃分為甲、乙、丙三個類別。這種分類在國民黨軍隊中一直沿用,直至國民黨逃至台灣,這種分類仍在使用。

甲種師擁有3個步兵旅,每旅2個團,總共有6個步兵團,配備了1個炮兵營、1個工兵營、1個輜重兵營,1個騎兵連、1個通訊兵連和1個師特務連。

乙種師則有2個步兵旅,每旅3個團,和甲種師一樣擁有6個步兵團,而炮兵、工兵等特殊兵種的編制也與甲種師相同。

丙種師有2個步兵旅,每旅2個團,總共有4個步兵團,其他特殊兵種的編制稍小於甲種師。

從編制角度看,乙種師和甲種師除旅團設定略有不同,其他方面相似。而丙種師兵員數量相對較少。

國民黨軍編制不同,待遇和裝備差異大,原因在於南京國民政府將自己嫡系部隊編入甲種師,中央軍和地方軍則歸屬乙丙師。

對於南京國民政府,特別是蔣介石,重整軍隊編制的目的是削減軍隊數量,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借口。

其實,蔣介石的真正意圖是透過重整軍隊編制、削減軍費支出,利用社會上裁軍的呼聲,迫使其他異己勢力主動接受裁軍,削弱自身實力,從而讓自己一方在軍事上占據優勢。

在1929年,各地的勢力派都能看穿蔣介石的計策,拒絕了他的設想。直到中原大戰後,各地實力派無力對抗中央政府,蔣介石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南京政府緊緊抓住了這個良機,他們將那些對國民黨忠心耿耿,且由蔣介石親信執掌的部隊視為主力部隊,將其在整編軍制時歸入甲種編制。

而那些屬於地方管轄的軍隊,則被歸為輔助部隊,一些有實力的地方軍隊甚至可以晉升為乙種編制,而那些沒有靠山的地方部隊則面臨著被裁軍或者成為丙種師的危險。

在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中,紅軍編制問題引起了爭議。然而,隨著日本侵略態勢的加劇,戰爭的壓力迫使國民黨同意了正規軍的編制。

丙種師的步兵數量相對較少,這明顯是國民黨高層意圖限制中共軍事擴張的表現。正常情況下,甲、乙、丙三種編制的分配應從國家利益出發,旨在鞏固國防。

但遺憾的是,這一原本正常的軍事措施,落在國民黨手中,卻成為一把不見血的殺人刀,被用作限制其他異己的工具。

盡管紙面上的編制有所差異,但在真實的歷史中,甲種師憑借其充足的後勤補給和獲取先進武器裝備的優勢,取得了豐厚的戰果。

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與德國合作,引入了眾多德式武器。

這些精良的武器常常優先補充給甲種編制的部隊,而這些甲種編制的部隊,十有八九正是南京國民政府的嫡系。

到了全面抗日戰爭初期,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量軍事武器,這些珍貴的軍械最終大多也落到了國民黨嫡系部隊的手中。

地方勢力的乙種師和丙種師常常面臨中央軍餉不足的問題,他們的武器裝備和必需品供應也常常不如中央軍嫡系部隊。

然而,如果這些地方勢力有一定的實力,他們可以透過其他途徑獲取較好的軍械,比如滇軍。

滇軍由於臨近法國殖民地越南,再加上掌控雲南的龍雲提供了大量的軍費,因此他們的武器裝備多采購自法國,軍械精良。

滇軍的60軍雖然屬於丙種編制,但由於充足的武器裝備支持,他們在抗日戰爭中取得了輝煌戰績。

擁有優質資源和裝置的甲種師部隊只是少數,更多的乙丙編制部隊面臨著資源匱乏的困境,只能在艱苦的環境中與日本軍隊對峙,而他們的武器和裝備則無法與敵人抗衡,只能用勇氣和犧牲來彌補。

雖然在戰鬥中面臨困難,甲種師部隊仍然能夠堅持下去。但是,戰後的日子對乙、丙編制的部隊來說則是一場長期的磨難。

由於甲種師部隊是國民黨政府的親兒子,他們在損失人員、彈藥和武器後能夠很快得到補充,恢復戰鬥力。

然而,乙種師和丙種師在經歷同樣困難的遭遇後,要補充人員和裝置卻變得極為困難。

在國民黨軍隊中,甲種編制的部隊享有優先待遇,而乙種師和丙種師則被視為邊緣化的存在。

甲種師與其它兩種部隊的差異源於其中央直屬、嫡系的身份,這種對地方勢力的排斥在中國近代破碎的江山和腐敗無能的政府中難以想象。

南京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實則是幾個派別利益的聚合體,政府運作模式半封建半近代,管轄範圍僅限於南方部份地區。

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的長期領袖,實際上並非一個具有開闊視野的政治家,他缺乏現代的政治思維,只是一個舊式封建政客。

他依靠金錢、權利、美色等手段來收買人心,與放高利貸的銀行家-地主階級建立了聯盟,才得以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領袖,以及當時中國的名義首腦。

顯然,這樣一位思想還停留在封建社會的人,無法挽救那個破碎的中國,只會使局勢變得更加糟糕,整軍行動和抗日戰爭也不例外。

在西方國家,即使調整軍隊編制會對軍隊內部的利益產生影響,但軍隊依然能夠為國家利益而接受。

軍隊高層也不會故意敵視手下的某個部隊,更不會留扣部隊的補給後勤,視自己的士兵為敵人。

然而,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地方部隊能夠保留下來而不被中央軍吞並,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事情了。

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中央政府的甲種師和乙種師通常會被保留下來,而不願意輕易動用。

而地方勢力影響大的乙種師、丙種師則常常被迫上前線,甚至被中央政府以各種借口進行分化和吞並。

在困苦的環境中,乙種師、丙種師被迫艱難生活,他們不僅要在前線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還要忍受後方的不公正待遇,甚至要遵從蔣介石的命令與中共發生沖突,被用作蔣介石手中的「臟抹布」。

這些不受國民黨高層重視的乙種師、丙種師,在漫長的戰爭中,一邊忍受著種種困難和痛苦,一邊看著甲種師裝備不斷升級,心裏無比苦澀。

然而,他們清楚自己在蔣介石眼中是異己勢力,清理都來不及,又怎會得到關心和支持呢?

國民黨本質上是由多個軍事集團的利益關系組合而成。國民黨軍隊中的甲、乙、丙三種師存在顯著的差異,這主要是由於蔣介石對異己力量的排斥和警惕。

這些旁系部隊盡管感到憤慨,但又無計可施,只能陷入一片黑暗中,直到1949年,才看到了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