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359旅減員嚴重,上級要求山東補充,陳毅拍板:最少補一萬人

2024-07-21歷史

大家都知道,1944年11月10日,為恢復紅軍時期的湘贛鄂粵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以七一七團兩個營、七一八團全部、七一九團一個營及補充團、特務團,計三千人,加上配屬給新四軍第五師的兩千名幹部,組成八路軍獨立第1遊擊支隊。

這支部隊從延安出發,經歷658天艱苦卓絕的征戰,孤軍插入敵人心臟,在沒有後方補給和友軍支援的情況下,突破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行程二萬七千多裏,於1946年8月29 日重返闊別近兩年的陜甘寧邊區,被毛主席稱為第二次長征,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

1946年9月29日,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在延安王家坪禮堂宴請三五九旅的指揮員們。席間,革命老人續範亭即興賦詩一首:王震將軍不會飛,八千子弟兩條腿,天羅地網都突破,萬裏長征百戰歸。

然而,剛完成南下北返時,三五九旅減員十分嚴重。一年前,部隊出發時擁有齊裝滿員的三個團+三個營,彈頭隊三千多人。途中在湘鄂贛擴充兵源六千人。而回到陜北時僅剩二千二百多人。

更要緊的是,大多數指戰員負傷、患病,無法得到及時治療,身體消耗巨大,需要很好地休整,才能全面恢復戰鬥力。

毛主席要求這支英雄的部隊「重整旗鼓,再上前線」。

全旅指戰員在延安休息了兩個月,於1946年11月中旬東渡黃河,進入呂梁地區,進行擴軍整編。

11月14日,三五九旅到達離石縣,改屬晉綏軍區建制。晉綏軍區為三五九旅補充3000多名新兵,充實了該旅的力量。

根據軍委的命令,成立了晉綏軍區第二縱隊並兼呂梁軍區,王震任第二縱隊兼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彭紹輝任副司令員,羅貴波任副政委,張希欽任參謀長,王恩茂任政治部主任。

二縱下轄兩個旅:三五九旅和獨立第四旅。三五九旅旅長郭鵬,政委李銓,副旅長徐國賢,副政委廖明,參謀長王子良,政治部主任賀振新。

獨立第四旅旅長頓星雲,政委楊秀山,參謀長谷誌標,政治部主任彭德。

新組建的第二縱隊,在王震的率領下,經過休整補充,如虎添翼,在山西與兄弟部隊配合,參加了晉西南戰役、汾孝戰役,再顯英雄部隊的威風。

然而,第二縱隊兵源仍不充實,359旅五千人,獨立四旅兩千人,合計一個縱隊只有七千人。

再對比同期晉綏軍區一、三、四等三個縱隊,最少的第四縱隊也有一萬一千人,最多的第一縱隊有三個旅一萬八千人。

全面內戰爆發後,陜甘寧邊區肯定成為國軍重點進攻的物件。這支英雄的部隊急需擴充兵力,隨時奔赴戰場,參加新的艱巨戰鬥。

兵在哪兒呢?黨中央和八路軍在陜北多年,當地的老百姓給予了中國共產黨我軍極大的支持,他們已經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許多優秀青年參加了八路軍,不少已經犧牲在戰場上,不能再給陜北的鄉親增添負擔。

上面也認識到這一情況,紅六軍團的老上級任弼時同誌叫來了王震,對他說:「王胡子,這兩年三五九旅太苦了,部隊犧牲了這麽多好同誌。但是,我們還要繼續打下去,未來你們還要承擔更大規模的戰役任務,你們要盡快把部隊補充上來。

我已告訴陳老總,讓山東老區的人民支援一下我們陜北,他已經答應,堅決大力支持。你們挑選一部份指揮員和戰鬥骨幹去山東,組建一個旅帶回來,你看怎麽樣?」

王震高興地回答:「太好了!我們這支隊伍,只要有兵有槍,馬上就能上去打硬仗!」

王震馬不停蹄地趕到三五九旅七一九團,叫來了團長張仲瀚和政委曾滌,告訴他們:

「任弼時同誌要我們派些幹部和骨幹去山東組建一個旅,然後把他們帶回陜北。這個旅就先叫教導旅吧!我看你們兩個去,張仲瀚當旅長,曾滌,你還當政委,在七一九團挑一些幹部和戰鬥骨幹,盡快出發,早點把部隊給我帶回來!」

張仲瀚和曾滌聽了王震的話後高興地回答:「是!我們馬上執行!」

和清一色的老紅軍幹部不同,張仲瀚出身於河北大官僚家庭,伯父是河北省政府廳長。張仲瀚年輕時在北平念過高中,畢業後返回老家從事地下工作,在三五九旅中也算半個知識分子了。

更難得的是,張仲瀚在抗戰爆發時還利用家庭資源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河北民軍,後並入七一九團。王震不拘一格,直接提拔資歷尚淺的張仲瀚為七一九團團長,讓老紅軍師長賀慶積為副團長。

根據軍委的指示,三五九旅抽調部份幹部和七一九團二營共300多人,幾天後,由張仲瀚、曾滌、賀盛桂、熊晃、金忠藩率領,離開了陜北根據地,奔赴山東渤海地區。

194年12月13日,張仲瀚率領教導旅骨幹隊伍進入山東根據地。

當時,山東的形勢非常復雜,敵情異常嚴重:北面,王耀五5個軍盤踞濟南,東面,李彌的第八軍盤踞青島,南面,十幾個整編師盤踞在津浦路一線,其中有五大主力之一的整七十四師。

而山東根據地在1945年—1946年已經向東北調派了五個野戰師、兩個警備旅、十個基幹團,共十萬人馬。根據地兵源相對缺乏,因此,山東野戰軍同樣也面臨擴大武裝、應對內戰的嚴峻形勢。

但是,陳毅司令員接到上級的信後,對負責的幹部說:「三五九旅是英雄部隊,而且擔負著保衛陜甘寧根據地和中央的任務,給他們補充一個旅,人數要比我們山東野戰軍一個師多,最少要補一萬人!」

三五九旅赴山東擴軍工作隊被安排在山東省陽信、寧津、商河、惠民等縣,這一帶是渤海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在當地根基很深。當地也是最早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區,翻身農民歡天喜地,保衛土改勝利果實的階級覺悟很高。因此不用做什麽動員工作,大批農民就紛紛參軍。

1947年春節過後不久,各區、縣就把參軍的青年集中編隊後送到了二縱教導旅所在的陽信縣,送來的都是個個身強體壯、生龍活虎的翻身青年。

三五九旅赴山東擴軍工作隊,只是從當地政府整建制地接收子弟兵,成了接兵工作隊,這是我軍歷來擴軍中從未有過的事,張仲瀚、曾滌看著這些新戰士,高興得都合不上嘴。

為了快速提升部隊戰鬥素質,陳毅還從山東野戰軍前線部隊中調來一千五百名老戰士,從宿北、魯南兩戰俘虜的國軍中挑出五百多名改造好的解放戰士,一齊送到三五九旅擴軍工作隊中。

俗話說,人靠衣裳馬靠鞍,陳毅命令山東軍區後勤部調撥兩萬多套冬裝和夏裝給教導旅,還送了一批剛繳獲的鋼盔。

參軍的農民脫去了棉袍、氈帽,換上了清一色的黃軍裝,部份部隊還配發了鋼盔。大家穿著整齊的新軍裝,列隊集合站在一起,給人一種精神煥發、鬥誌昂揚的氣勢。

這支新軍剛一組建,便以嶄新、正規的軍容出現,十分引人註目,再不會有人說「土八路」了。

根據上級命令,1947年2月23日,這支部隊在山東省陽信縣老鵠王村舉行了建軍典禮,部隊番號定為「渤海軍區教導旅」,全旅3個團,一個炮兵營,加上旅直屬隊,總兵力為一萬一千多人,其中翻身農民九千多人,我軍又一支英勇善戰的勁旅誕生了。

渤海軍區教導旅一成立,就投入到了緊張的練兵、訓練中。這樣一支大多數由翻身農民組成的部隊,他們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基本的軍事政 治訓練,由佇列操練到射擊、投彈、拼刺、爆破,每一個軍事動作,都要從頭開始。

好在有三百名來自三五九旅的老戰士悉心指導,他們從長征到抗日戰爭身經百戰,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又有兩千名參加過戰鬥的老兵負責幫傳帶。因此,老三五九旅的作風很快就得到了弘揚,上自旅長,下至普通一兵,官兵團結,互教互學,展開了練兵競賽。

練兵時,最大的困難當數武器,三五九旅的三百名老幹部從陜北出發,只帶了41支七九式步槍,遠不能滿足訓練需要。

陳毅得知這一情況後,將在萊蕪戰役中繳獲的大批武器優先配發給渤海軍區教導旅。以後教導旅的武器裝備尤其是火炮,在西北野戰軍15個旅中是最強的。

部隊訓練了幾個月,軍政素質明顯提高,這時,旅首長開始考慮如何把渤海旅帶往西北。

當時,極個別領導有一種錯誤的顧慮:部隊是當地的翻身農民組成,免不了留戀鄉土,當時他們的參軍口號就是「打倒老蔣回老家」。

如果部隊直接開往西北,會引起戰士們的思想波動,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減員。於是,少數領導將部隊最終的行軍目的地秘而不宣,以「野外大練兵」的名義向西運動。

當時,由於國軍飛機對陽信不斷進行轟炸,渤海教導旅於六月間轉移到慶雲縣的常莊一帶。在這裏,召開了旅的第一次黨代表大會,總結了建軍數月來的各項工作,並舉行了閱兵式。

部隊整齊威武,雄赳赳、氣昂昂地透過檢閱台,展示了幾個月來練兵的成果。不少老幹部激動地說:「三五九旅又回來了!」

張仲瀚旅長在閱兵式上發表了講話:「我們現在還是一只紙老虎,看上去厲害。我們要帶出去遛一遛,野外大練兵,變成真老虎,不是讓國軍吃掉,而是吃掉國軍!」

這樣,全旅由慶雲出發,開始了向西運動的野外大練兵。實際上部隊也在實實在在地練兵,指揮員要求戰士們都有一副鐵腳板,鍛煉行軍最初每天走二三十裏,逐漸增至五六十裏,使這些過去習慣於在田地裏耕作的農民子弟適應行軍。

後來,每天行軍百十裏,急行軍可達120裏以上。在當時的條件下,行軍速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

7月,全旅到達河北省武安縣。根據軍委命令,渤海教導旅就在這裏由華東軍區移交給晉綏軍區,王震司令員先期到達了那裏,大家又見到了老首長都格外激動。

張仲瀚欣喜地向他匯報:「我們勝利完成了渤海建軍的任務。為了避免部隊的鄉土觀念,以野外大練兵的名義把部隊帶出山東。如今全旅建制完整,請司令員檢閱。」

不料,王震司令員聽了這個匯報卻拍案而起:「亂彈琴!你們低估了人民子弟兵的覺悟。翻身農民熱愛黨,熱愛毛主席,你們應該實事求是地提出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這個口號,你們不給戰士交心,怎麽能帶好部隊?」

王震的批評,使幾個旅的領導感到慚愧。後來,這些旅的指揮員不止一次地向部隊公開道歉評,勇敢地向戰士們承認錯誤。

1947年8月的一天,在武安舉行全旅大會,陳毅司令員和滕代遠專程趕來參加。

陳毅司令員用響亮豪邁的聲音說:「山東自古出好漢,你們渤海教導旅就是當今天下的山東好漢!從今天起,我把你們交給王震同誌,他率領你們到西北去,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

頓時會場上捲動著春雷般的口號::「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

從這一天起,渤海軍區教導旅改稱獨立第六旅,和三五九旅同屬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旅長張仲瀚,政委曾滌,副旅長賀盛桂,副政委熊晃,參謀長劉鵬,政治部主任葉顯棠。

下轄十六、十七、十八團:十六團團長劉克明,政委閻化一;十七團團長金忠藩,政委肖友明;十八團團長陳實,政委於俠。

部隊在武安交接之後,隨即向西開進,翻越太行山,直奔晉東南、參加二打運城的戰鬥。獨立第六旅十八團由東南攻入城內;十七團執行包圍安邑的任務;十六團追擊潰逃的敵保安團直至汾河岸邊,全殲逃敵。

參軍不久的山東子弟兵傅丙生送擔架轉移途中,路遇國軍100多人,他單槍一人出其不意地攔截,活捉敵人 100多人,孤膽英雄的事跡很快傳遍全軍。

這是渤海教導旅組建後的第一次打仗,首次參戰,部隊就打得勇敢頑強,還出現了戰鬥英雄。

1947年12月,渤海教導旅回到晉南,正式歸西北野戰兵團第二縱隊建制,這支部隊跟隨王胡子轉戰陜北、解放大西北,參加了宜川、西府隴東、荔北、扶眉等戰役戰鬥,立下赫赫戰功。

1949年1月,全軍統一番號序列,二縱獨立第六旅改番號為一野二軍六師。1949年10月,6師進軍新疆,參加了平叛剿匪戰鬥,立下赫赫戰功。

1953年3月,第6師師機關改編為焉耆軍分區機關,三個步兵團改編為新疆農業建設第2師,師騎兵團改編為新疆軍區騎兵第1團。

不光山東的陳毅司令員關心三五九旅,太嶽軍區的陳賡也幫了王胡子不少忙。

1946年12月中旬,軍委為了粉碎胡宗南對陜北邊區的進攻,命令陳賡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與王震的晉綏野戰軍第二縱隊聯合作戰,尋找戰機,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四縱和二縱在陳賡、王震兩位司令員的指揮下,在晉西北連續作戰,猛打猛攻,一鼓作氣連續解放了8 座縣城。

兩支英雄部隊在呂梁地區的巨大勝利,使胡宗南非常驚慌,他立即命令其主力第一軍軍長董釗率5個旅火速增援呂梁地區。

董釗的5個旅分幾路進入呂梁地區後,又犯了兵家大忌,分兵占領了已被我軍主動放棄的縣城。

陳賡和王震抓住戰機,率四縱、二縱集中兵力圍殲處於孤立狀態的敵第六十七旅,在蒲縣井溝一帶將這個旅殲滅。

之後,兩個縱隊緊密配合,互相支援,沈重打擊了蒲縣、午城、臨汾的敵人。

緊接著,兩個縱隊又發動了汾孝戰役,殲滅晉綏軍暫編第69師、37師、保安第8總隊等計1.1萬人,沈重打擊了晉中地區閻錫山集團的主力。

在作戰一開始,陳賡就教育自己的部隊:「要照顧和愛護王震的部隊,三五九旅是一支英雄部隊,剛經歷了艱苦的南下北返,吃了不少苦,兵員還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充,他們的戰士許多都是身經百戰的老資格,可以當我們的連長,不能讓他們輕易傷亡,他們犧牲一個戰士就等於我們犧牲一個幹部。」

在戰鬥中,兩支部隊爭搶艱巨任務,分戰利品時,互相謙讓。在一次戰鬥結束後,四縱部隊還沒來得及打掃戰場,王震看到遍地扔的都是槍支、手榴彈,他跳下車去撿,還對同車的陳賡說:「我是窮小子出身,看到這些丟了沒人要,感到心痛。」

陳賡不愧大將風度,誠心檢討:「王胡子,別撿了,是我對部隊教育不夠,有大少爺作風。我馬上命令部隊徹底打掃戰場。」並下令:第四縱隊作戰繳獲的槍支、彈藥和物資全部交給王震部隊,一件也不許留。

打完仗後,快要過年了,當時的呂梁地區人民非常貧困,為了減輕呂梁地區人民的負擔,陳賡決定馬上率四縱返回太嶽老根據地。

王震想留老戰友和兄弟部隊在呂梁過年:「老大哥部隊給我們這麽大幫助,我們二縱應該感謝你們!呂梁地區雖然苦,給你們每人搞個斤把肉,我們還是能做到的。」

陳賡哈哈大笑:「謝謝王胡子,不過我還是要給你算個賬,我們每人一斤肉,就是兩萬斤,這不是個小數位,你王胡子夠苦命了,我可不想再給你苦上加苦,等你們以後多打幾個勝仗,發了財,再請我們吃酒席,那時候,我們一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