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第一水師為何敗給彈丸小國?

2024-04-14歷史

要說大家夥一聽到這個事可能覺得不太可能,但是這確實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在洋務運動後期,清政府組建起了南洋、北洋、福建三只水師,其中以北洋艦隊的規模最大,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北洋艦隊配置官兵4000余人,根據當時【美國海軍年鑒】的排名,北洋艦隊的實力被認為是世界第九,在亞洲範圍內無可爭議的第一。此時日本正經歷著明治維新,日本也在加緊發展海軍,但是此時日本的海軍無論是艦隊規模還是軍艦的先行程度都遠遠不能與此時的大清海軍相比。

要說兩國之前的經歷或許有些相似,中國在此之前先後遭遇了兩次鴉片戰爭,賠了大量錢財,這無疑不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勞民傷財,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麽,這兩者有什麽關聯,為什麽?因為清政府的錢從哪裏來,當然是從老百姓那裏來,賠款數目巨大,清政府當然要增加老百姓的稅收,原本農民就處於被地主階級壓迫的地步,這下壓迫更重,老百姓怨言更重,後來很多人為什麽跟隨洪秀全起義,一大部份原因就是因為這。

日本以前也是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後來在著名的黑船事件後,日本也被美國強制開啟了國門,此後也先後和英法等西方列強簽署了多項不平等條約,和此時的清朝一樣,日本民眾也加重了對政府的不滿,不過此時的日本天皇大權旁落,仍然被幕府統治著,幕府的無能讓眾多的武士決定聯合起立推翻幕府將軍的統治,把政權交還到天皇手中,為此發動了倒幕運動。最終成功了,天皇時隔幾百年又再次拿到統治這個國家的最高權力。

在原本封閉的大清與日本都遭遇到來自外部世界的壓力後,內因都開始起作用了,清政府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危機開始了一場自上而下的自救運動也就是著名的洋務運動。而透過倒幕運動重新獲得權力的明治天皇則采納了一些有識之士的建議,開始了一場全面學習西方的明治維新運動大力發展工業。

洋務運動

明治維新

在甲午戰爭之前,雙方的自救運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清擁有了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在甲午戰爭爆發時清廷根本就沒把日本放在眼裏,其實西方列強普遍也都這麽認為,此時的大清基本上已經成了除了西方列強以外最強的國家。日本人在祈禱自己能獲勝,因為自己的海軍艦隊在與大清水師的中完全處於劣勢。但是結果呢,我想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在中學課本上這也是重點考點。

輸了,竟然輸了,號稱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竟然輸給了一支來自彈丸小國的水師。原因我想大家也都學過,比如兵器制作時偷工減料,很多炮彈裏面填充的沙子和土,發射出去根本就不會爆炸。還有清軍的艦船過於龐大,只有船頭和船尾安裝了火炮,船身兩側則沒有火炮,這樣導致要想攻擊敵艦必須使船頭或者船尾正對著敵艦才行,需要頻繁轉向。而日本的軍艦雖然噸位不如北洋水師但是無論是船頭還是船尾,還是船身兩側都裝備著數個火炮,這意味著日本軍艦更靈活,無需頻繁轉向就可以向任何方向的敵艦發起攻擊,這和之後的日俄戰爭中的境遇差不多,沙俄的軍艦也基本上是這個特點,日本也是靠這個點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沙俄太平洋艦隊。

當然這些只是這場戰爭所能看出來的表面原因,更深層次的就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清政府所作出決定的一切落腳點都建立在維護自己的統治的基礎上,揮霍無度,導致國庫空虛,對於現代化軍備的更新也是半推半就,再加上後期各種條約賠款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壓力,導致後期清政府不得不向洋人借了巨額債務,後續在很多事情上不得不受制於洋人。

當然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事情多了去了,這也只是歷史上的其中一件罷了,不過有的時候大和多也不一定代表著強,小和少也不一定代表著弱。在甲午之戰後,天朝上國持續墮落,而那個彈丸小國則逐步崛起躋身世界主要強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