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同樣丟了解放區首府,聶帥挨的批評,為何遠超李先念和粟裕?

2023-12-10歷史

解放戰爭初期,被動迎戰的解放區,我軍陷入被動。

除了大後方的陜甘寧邊區西線暫無戰事,其余7大軍區都遭遇了不同的困難:

劉鄧的晉冀魯豫軍區先後取得邯鄲、隴海戰役的勝利,但是腹地缺少錢糧物資的短板暴露無遺;陳毅的山東軍區先勝後敗,泗水攻堅戰後陷入屢戰不勝的怪圈;林總的東北軍區,保衛四平街失利以後,被悍將杜聿明一路趕過松花江。

李先念6萬大軍被30萬敵軍四面圍攻,分散突圍,中原軍區淪陷;粟裕的華中軍區三面受敵,雖然有「七戰七捷」的高光時刻,但最終還是丟掉了兩淮;聶榮臻的晉察冀軍區,聯手賀龍的晉綏軍區,不僅敗給了傅作義,還丟掉了首府張家口。

外界的評價可謂冰火兩重天:中原軍區為了全域犧牲自我,宣化店覆巢之下無完卵;華中軍區敵眾我寡,戰略北移,丟掉淮陰情有可原;晉察冀兩倍於敵還丟掉張家口,影響太大。

中原、華中、晉察冀都丟掉了首府,為何評價卻兩極分化?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初期,我8大軍區的境遇各不相同。

抗戰勝利以後,在雙方賽局和角逐過程中,原先分散在全國大江南北的19塊較大的根據地逐漸收縮。長江以南,僅剩下孤軍奮戰的瓊崖縱隊、兩江縱隊堅持遊擊戰。

江北其余的抗日根據地,逐漸收縮演變為8大解放區:

陜甘寧邊區,首府在陜西中北部的延安;賀龍的晉綏軍區,首府在山西呂梁地區的「小延安」興縣;聶榮臻的晉察冀軍區,首府在河北張家口;林彪的東北軍區,首府在松花江畔的哈爾濱;劉伯承的晉冀魯豫軍區,首府在河北的邯鄲。

此外,還有陳毅的山東軍區,首府在華東的「小延安」臨沂;粟裕(軍區司令員張鼎丞)的華中軍區,首府在江蘇的淮陰;李先念的中原軍區,首府在湖北大悟縣的宣化店。

這8大解放區陜甘寧位於大後方,其余7大軍區都和敵軍接壤:

敵人進攻的首選目標中原四面受敵,華中軍區、山東軍區都是敵軍三面環伺,晉冀魯豫軍區、晉察冀軍區兩面是敵,只有東北軍區、晉綏軍區情況稍好只有一面和敵軍接壤。

解放戰爭爆發後不到4個月,就有3個軍區丟掉了首府。

丟掉首府的中原、華中和晉察冀軍區,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中原軍區首府宣化店遺失,是我軍「丟車保帥」戰略的必然選擇。

抗戰勝利後,雖然雙方簽訂了和平協定,但是南京方面缺乏誠意,還是死抱著「攘外必先安內」的老皇歷不變:向東北大量運兵、誌在必得;對凸出長江北岸的中原軍區,覬覦已久、虎視眈眈;三面凸出的華中軍區,調集重兵全力圍堵。

交通必爭之地山東解放區,也在「徐州剿總」剿滅計劃中。

早在重慶談判時,延安就制定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重點就是一南一北兩個解放區:李先念的中原軍區,盡可能遲滯敵軍步伐,必要時放棄;林總的東北戰場,是我軍的最大戰略機動力量,粟裕所在華中區域,適當靈活處理。

在這個大戰略中,南有長江天塹、北有鐵路阻隔、東西全是大山的中原軍區,是「丟車保帥」戰略的那一個「車」。從兵力來看5萬余隊30萬實力太過懸殊,根本無法一戰。

最為關鍵的時,國共和美軍調停小組的三方代表,對以宣化店為核心的中原軍區監控的非常嚴密,所以,我軍教級以上單位的調動幾乎毫無秘密可言,更沒有大踏步進退的縱深,所以也不可能像粟裕的蘇中那樣輾轉騰挪,來個七戰七捷。

華中軍區的情形,要比中原軍區好歹強那麽一點點。

如果說中原軍區是我軍一個戰略性「棄子」,那麽華中軍區和山東軍區則介於中原軍區和晉察冀軍區之間,更像整個南線戰場敵我態勢的一個縮影。華中地處長江北岸的水鄉,三面環敵,只有北部和山東軍區有戰術上的配合。

中原突圍爆發後,華中軍區就成為敵軍下一個「鯨吞」目標。

盡管粟裕是一個不世出的戰神,但是以華中區區3萬人馬對抗李默庵12萬大軍有些吃力,何況李默庵背後還有「禦林軍」張靈甫整74師、桂系「鋼7軍」等敵軍王牌。

粟裕盡管可以對李默庵七戰七捷,但是架不住「猛虎難敵群狼」。

陳毅的山東野戰軍原本可以和粟裕形成掎角之勢,但是強攻泗縣失利後,連戰不勝有些尷尬。而沒有山野的有力策應,單靠華中野戰軍很難抵擋優勢敵軍攻勢。

所以兩淮失守僅是一個時間問題,華中首府淮陰失陷粟裕沒有責任。

倒是山東野戰軍的陳毅,在解放戰爭初期犯了輕敵和眼高手低的毛病。導致顧此失彼,不但山東戰場失去了主動權,華中地區也陷入全面被動,最終收縮到蘇北地區。

如果說,中原軍區失去宣化店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那麽,華中軍區失去首府淮陰,則是華中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磨合不利所交納的學費。和這兩個首府遺失相比,晉察冀軍區遺失自己的首府張家口則最為可惜。

如果說中原丟掉宣化店是計劃中的「兌子」必要的損失,華中丟掉淮陰也是殲敵有生力量、不重一城一地得失的無奈之舉,但同時也是我軍大踏步進退的一種體現。

但是,晉察冀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因為遺失張家口完全是預料之外的,甚至可以說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而導致晉察冀軍區首府張家口遺失的,就是著名的大同集寧戰役。

察冀軍區出動了4個縱隊,晉綏軍區出動5個旅,計劃分4步:

第一步,許光達的獨2旅等部發起晉北戰役,割裂大同和太原的聯系;第二步,兩軍協同攻占大同,威逼太原,第三步,進占平漢路,相機奪取石門、保定;第四步,發起正太路戰役,最後趁熱打鐵奪取山西的省會太原城。

在周士第指揮許光達、陳坊仁等部完成第一步作戰後,聶總和賀老總的部隊在大同城下吃了癟。正像郭天民、楊成武等人預料的那樣,缺少攻堅重武器的我軍鎩羽而歸。

在城高溝深的大同面前,張宗遜、羅瑞卿和楊成武無計可施。

大同沒有拿下,雪上加霜的是傅作義「閃擊」了集寧。

傅作義絕非浪得虛名,3萬人馬配以騎兵三路突襲,中路的董其武拿下卓資山,並在晉察冀和晉綏聯軍的包圍中,搶先占據平綏線上的軍事重鎮集寧負隅頑抗。

關鍵時刻,傅作義的第一王牌35軍派了101師馳援。

張宗遜、羅瑞卿和楊成武把圍城主力分出去阻擊敵援。結果,晉察冀和晉綏聯軍也犯了粟裕、陳毅一樣的問題:協同配合生疏,導致兩頭沒有顧得上。

大同失而復得,集寧沒有拿下,導致首府張家口也失守。

大同、集寧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兵力占優導致大意輕敵,在戰役中攻守失據;二是配合生疏,導致擅長的圍點打援戰術落空;三是聶總判斷失誤,一線的張宗遜、羅瑞卿也不如董其武和郭景雲;四是我軍的情報工作,也被傅作義壓制。

占領張家口以後,傅作義狂妄的不行,在報紙上公開羞辱聶總和賀老總,這些參加過2萬5千裏長征的紅軍將領都敗在自己手下。此外,還順帶把主席也數落了一通。

張家口的失守影響最大,所以聶總受到的批評遠超李先念和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