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德國通史系列筆記:神隕時代-農民起義:一場遺憾的正劇

2024-01-07歷史

搬運、筆記自丁建弘教授的【德國通史】

相較於騎士起義,德意誌農民戰爭的群眾基礎要更為廣泛,然而,城市和市民的反對仍然強大,中央王權則坐山觀鬥,盡管最終也迎來了失敗,但意義和教訓卻更為深刻。

人民宗教改革的領袖是茨維考的牧師:湯瑪斯閔采爾(Thomas Münzer 1489~1525),是來自山區農家的神學學士,在路德運動中結識了路德。

在茨維考城,采礦業和織布業相當發達,工人和農民的苦難也相當深重,於是就有了和【再洗禮派】結識的機會,這些人宣稱「在塵世上的天國」必然到來,未來的世界將會沒有剝削和貧窮,和路德不一樣,他們不反對使用暴力手段。

閔采爾將這種企圖革命化,在布道中針對教會提出改革要求,甚至出現了和宗教本身分裂的傾向。

1521年,茨維考工匠起義失敗了,但閔采爾並沒有放棄,而是來到了另一個激進改革的中心布拉格,這裏是【胡斯派】的大本營,同年11月,他釋出了【布拉格宣言】,闡明自己的宗教和政治觀點,和路德教義決裂——攻擊基督教一切主要論點、否認聖經、宣稱理性即信仰(因此非基督徒也可以有神性)、天堂應該在人間出現、耶穌基督是先知和師表(和大家一樣是人)。

這種觀點幾乎是超前空想的康民主義,因為這個天國已經失去了宗教內容,是一個拒絕等級差別、私有財產,還排斥和同社會成員對立的國家政權的超級理想社會。

本來,農民那邊本來希望爭取皇帝,建立君主國,但在閔采爾的陣營裏,這一主張轉變為建立統一的德意誌共和國。

時代迅速給予這種觀點反擊,在1522年,閔采爾在布拉格的居留被禁止,對應的,其神學見解的政治性也越來越強,他在去南德的說教和布道的時候,力圖動員農民、平民一起反對剝削者。

後來在圖林根,他作為牧師的觀點開始和路德的觀點對抗,路德曾經試過以神學辯論的方式將其溫和化,但沒有成功。

閔采爾在圖林根和薩克森的城鄉奔波,在1522年底建立組織{基督教同盟},透過秘信、宣傳冊、演講等形式,準備武裝起義,當時很多圖林根的平民、農民還有老家的群眾和礦工,都來圖林根的艾爾斯特德聽他布道。

諸侯們和路德對此非常不滿,前者用禁止印刷和封令,後者則準備了【為反對艾爾斯特德的叛亂精神 致薩克森諸侯 書】公然要求諸侯們驅逐閔采爾及其擁護者,這樣一來,溫和派就和人民決裂了,路德也和暴動公開決裂了。

1524,在【對諸侯的講道】中,閔采爾答辯曰:上帝之國是由勞動人民,首先是農民建立起來!違背這一啟示的人,必須毫不憐憫予以消滅。

薩克森公爵及時下令當地城市議會驅逐閔采爾,迫使其趕往繆爾豪森。

但是,在繆爾豪森,南德的手工業工人和農民久候多時,閔采爾也仍然在群眾中繼續活動,1525年3月,群眾推翻了城市貴族,幾乎同時,中德、南德、奧地利和亞爾薩斯都爆發了廣泛的農民起義,前來參加的甚至有很多下層城市市民和低階貴族(騎士),閔采爾指出,擴大範圍並建立這些集團之間的利益聯系是現在的主要任務,他的工作仍然沒有停息。

1524-1525,【德意誌農民戰爭】爆發,德意誌三分之二的農民投入戰鬥,相較於以前的鞋會起義、窮康拉德起義和小漢斯起義,這場席卷全場的暴動更帶有時代的特點。

施瓦本、法蘭克尼亞、薩克森-圖林根,三個暴動的中心開始都是各不相同的綱領,比如,烏爾茨堡和美因茲的綱領條款從數目到具體都有很大不同,但是很快,在有意識的溝通當中,這些內容匯總為三個農民戰爭綱領:【書簡】、【十二條款】、【海爾布朗綱領】,我們事後總結來看,這些農民認定,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取消封建剝削是當務之急。

1524年夏,施瓦本農軍和市民組成了【新教兄弟會】,按照帝國國旗顏色制作了三色盟旗,次年2、3年組織了一支大概3500人的武裝隊伍,這一勢當中,他們在閔采爾影響下釋出了【書簡】的綱領,不過,只有少數的激進派才能理解並支持;

1525年,施瓦本的6支農軍,合計約4萬人在梅明根集會,敲定【十二條款】,雖然有反領主不凡皇帝的問題,導致他們不反對現存制度而只反對封建「禍害」,但確實符合農民的切身利益,廢除人身依附、取消大量稅規、牧師自主選舉權,客觀上來說,確實推動了人民宗教改革和國家統一的行程。

同年3月,法蘭克尼亞農民起義爆發,農民軍和光明軍支持【十二條款】繼續聯合戰鬥,數百個城堡和修道院被占領,土豪劣紳被處死(包括韋因斯貝格伯爵黑芬史坦因),地方貴族和騎士也有歸附農民軍。

同年5月,施瓦本主力被擊破,法蘭克尼亞主力被陸續相繼被解除武裝,薩克森-圖林根主力被圍剿,這個危難時刻,三軍的代表在海爾布朗集會,【海爾布朗綱領】十四條被騎士貴族和前光明軍領袖文德爾·西普勒提出。內容大概是建立一個低階貴族參加的市民農民聯盟政權,聲稱農民可以支付二十倍常年租額來贖免自身,廢除德意誌境內的關稅,統一貨幣、度量衡,沒收的教會土地給予下級騎士,不過,這個綱領更多是市民或者騎士的利益,而且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農民也幾乎沒有了解的機會。

總結一下失敗的教訓——為什麽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如火如荼農民暴動就被鎮壓了下去?

  1. 法蘭西戰爭和空虛的城市控制權;初期,南德諸侯正在忙於此事,當時當地的常備僱用兵相較武裝農民,力量處於劣勢,各個城市依靠農民趁著這一空虛,奪去了城市統治權,或者是依靠供給金錢、武裝為條件,保持了中立的地位。然而當時的農民多半滿足於占領或者破壞封建主的設防和堡壘,卻對系統吸收城市的工作不甚重視。

  2. 內部利益不合導致的戰爭失利;輕信、各自為戰,施瓦本聯盟對付農民軍尤其喜歡采用談和-準備-突襲的手段,各個義軍領袖在有利的情況下選擇停戰,然後被重創的情況屢見不鮮。特魯赫澤斯(官職名)的施瓦本聯盟趁著欺騙談和爭取了十天時間,集結了一萬軍隊背後襲擊了施瓦本義軍,所有領袖都被處決,農軍曾經試圖再次聯合,然而當特魯赫澤斯再次扔出虛假的諾言的時候,農軍再次相信了,1525的4月,他和施瓦本農民講和,軍隊被調動出來,轉向,去鎮壓法蘭克尼亞的農軍。

  3. 騎士的朝秦暮楚:光明軍和黑軍,分別是市民和騎士(文德爾-西普勒騎士領導)還有僱用軍(弗洛瑞安-蓋葉爾騎士領導)領導的法蘭克義軍軍勢,也是法蘭克最強的戰力,起先聲勢浩大,甚至導致了貴族和城市也選擇加入義軍,但是光明軍的第二任領袖貝利欣根卻是個墻頭草騎士(很可能是騎士起義的余黨,希望借助農民力量來完成騎士起義,在政治上不止一次倒向過諸侯),很快,光明軍就開始分裂。雖然黑軍仍然站在農軍這裏堅持戰鬥甚至拿下了史圖加特城,然而,特魯赫澤斯再次故技重施——講和、備戰、襲擊,這次軍勢當中甚至城市和市民也反了水,義軍方面的軍事領袖羅爾巴哈甚至被捕後酷刑處死,隨著普法爾茨選侯也加入鎮壓隊伍,法蘭克尼亞的義軍更加岌岌可危。

  4. 有產者的背叛:閔采爾力圖將城市、軍隊、農民三者聯合起來,但實際上一直沒能貫徹落實下去,在羅爾巴哈死後,法蘭克尼亞義軍試圖在海爾布朗城站穩腳跟,但幾乎就在會議的同時,市民就開始準備向諸侯獻城,貝利欣根光明軍的墻頭草立馬離開,後期甚至嘗試幫助特魯赫澤斯反對農民……此外,薩克森-圖林根的部隊雖然群眾基礎最強,但實際上軍勢、裝備是三個中心裏最差的,騎士和市民不能而事實上也不願意向閔采爾傳授軍事知識和經驗(閔采爾本人的軍事知識與經驗也很糟糕),有產階級在中立後沒有被義軍吸收,迅速地全都倒向了鎮壓勢力。

所以,最後在1525年4月,黑森伯爵臨時拼湊的一支僱用兵就將黑森農軍打敗,閔采爾的8000農軍也在隨後被打的稀爛。

5月16日,諸侯部隊進行了襲擊,農軍被擊潰,3000多人被殘酷殺害。受傷的閔采爾被俘,經歷了長期的折磨和酷刑後,他展現出了堅貞不屈的氣概,始終沒有向諸侯們屈服。

然而,隨著他在繆爾豪森附近被斬首,5月25日,繆爾豪森城向諸侯們投降。

德意誌農民戰爭的最後余波是在明斯特,城市貴族曾經想要讓主教來掌控城市,但是城市民主勢力和窮苦農民迅速做出了反抗。

農民中的再洗禮派搞出了一個市政機構,麵包師傅馬杜斯和裁縫師傅萊頓成為市政領導,他們禁止了高利貸和投機生意,沒收了金銀來輔公共需要,甚至平均主義地分配、儲存糧食等,結構上看應該是一個較為激進且平均主義的城市公社,堅持了16個月之後,1535年7月戰敗(甚至比目睹了閔采爾斬首而投降的繆爾豪森城還多堅持了兩個月),雖然公社社員全軍被僱用軍殺死,但歷史已經證明,人們沒有封建貴族也能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