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震撼!第一次知道74軍陣亡將士紀念碑這麽多,不愧抗日鐵軍威名!

2024-07-23歷史

我之前整理資料的時候發現,這個軍在全國各地的紀念碑還是蠻多的,足足有10座,應該算作是抗戰中紀念碑數量最多的一支部隊了(遠超第五軍、新一軍、18軍和新六軍其他四大主力,可能他們的加起來都沒這個多),而且在其中還有一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個就有點子牛了。

換裝美械後的74師

於是整理了一下這個軍在抗戰期間抗擊日寇後陣亡的將士紀念碑,發現有點子震撼,居然有10座(如果讀者還知道其他的可以補充)以下都是筆者找了許久的資料,希望各位點點贊鼓勵一下下叭,蟹蟹。

湖南常德(常德保衛戰,57師虎賁陣亡7000多人,主要指揮官:余程萬)

常德保衛戰大家都非常熟悉了,57師的師長余程萬率領了8000多名虎賁將士,在常德城內與日軍的四萬精銳鏖戰了16個晝夜。

整個57師成建制的陣亡,陣亡人數高達7000多人。

最後只剩下了余程萬和身邊的幾位貼身參謀以及主官共計83人突圍。

日軍在占領了常德城不到5天,又再次被74軍余部和滇軍58軍一起成功的收復。

這一戰也被稱為東方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57師的整個建制幾乎在戰後進行了重建。

隨後,74軍的軍長王耀武會同當時的常德縣縣長一起,在如今的常德市區青年路工人文化宮附近,就地五十七師陣亡官兵的遺骨收集到了該處,並建立了一個紀念碑,由蔣中正和王耀武親自提詞。

如今這座紀念碑依舊存在,也見證了常德城曾經遭到日軍侵占的時候,國人奮起抵抗日軍的頑強意誌。

主要指揮官:余程萬

湖南衡陽(58師支援10軍,陣亡1000多人,主要指揮官:張靈甫)

第2座紀念碑位於湖南衡陽。

當時第10軍被圍困在衡陽,而74軍派出解圍的部隊為第張靈甫58師。

58師一路從三塘的雨母山打到了衡陽近郊的雞窩山附近,已經快要突破日軍陣地。

但遺憾的是在關鍵時候,10軍的戰略發生了改變,導致差了最後一步沒解救成功。

這一場救援戰,58師在雨母山以及雞窩上跟日軍的外圍師團進行了激戰,陣亡超過1000多人。

戰後74軍的軍長王耀武以及58師的師長一起出面,為陣亡將士在南嶽衡山建立了一座紀念碑。

邵陽武岡(58師172團第一營武岡保衛戰,400多人全體陣亡,主要指揮官:蔡仁傑,明燦)

接下來的是位於湖南邵陽武岡境內的一座紀念碑。

當時正處於湘西會戰階段,而在邵陽武岡城內58師172團第一營400多人。

這一個營抵抗日軍68師團三個步兵聯隊大約1.2萬人7天7夜的進攻。

由於當時情報失誤,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日軍的主攻方向居然在武岡。

但這時已經沒有援軍,所以該營400多人跟日軍的1.2萬人在此激戰後,全營幾乎全部壯烈犧牲,直到7天後的最後關頭等來援軍,才讓日軍攻占武岡的意圖沒有得逞。

這一戰也創造了防守比人數的記錄,該營400多人全部陣亡。

而當時的主要指揮官為58師師長蔡仁傑和172團團長明燦。

主要指揮官:蔡仁傑,明燦

張家界慈利(慈利阻擊13師團,58師172團一個營將近500人全體陣亡,主要指揮官:張靈甫)

張家界慈利。

這一次的戰役是常德會戰的外圍,當時余程萬的57師被四萬多精銳日軍包圍在了常德城內。

但是日軍在慈利和桃源的方向同時派出了第13師團68師團等精銳師團,企圖突破到武陵園的防線並進逼長沙。

在經過了埡門關的時候與58師發生激戰,當時防守在這裏的是58師172團一個營。

為了防止日軍13師團和常德城內的日軍匯合,58師172團這個營將近500多人在此跟日軍打了5天5夜,由於日軍13師團是甲級王牌師團,他們的火力遠遠超過了守軍,這一個營500多人最後全體陣亡,但也成功堵住了13師團伊藤聯隊的瘋狂進攻和與常德城內的橫山勇匯合的企圖。

戰後,58師張師長出面,在埡門關這裏建立了一座紀念碑,上面還有張師長靈甫的題詞。

要指揮官:張靈甫

長沙春華山(74軍遭日軍三個甲級師團圍攻,陣亡人數1.1萬,主要指揮官:王耀武)

長沙春華山。

這是第2次長沙會戰當中的一個關鍵節點。

當時的行進路線因為被日軍的電台給破譯了,導致74軍和第九戰區之間的所有通訊往來被對方洞悉,在春華山這個地方,日軍出動了3,4,6三個甲級師團。

看這些師團的番號就知道,這是日軍最初組建的甲等師團,他們的火力和個人作戰素質都超過了日軍其他的部隊。

三個師團將近7萬多人在春華山一帶設下了重兵伏擊74軍。

導致74軍三個師損失過半,陣亡人數超過了1萬,五十七師的步兵指揮官李漢卿少將戰死。

這也是該軍在抗戰期間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也是他們在抗戰期間唯一一次敗仗。

隨後,74軍58師的師長廖齡奇因為請假回家去結婚了,最後被判臨陣脫逃罪,被槍決。

而後,王耀武出面,在春華山一帶也修建了大型的陵園,為了紀念74軍在這一戰當中的陣亡將士。

主要指揮官:王耀武

長沙寧鄉(寧鄉城保衛戰,58師173團4個步兵營參戰軍官116人,士兵1751人,陣亡軍官50余人,總計陣亡912人,主要指揮官:靈甫,何瀾)

74軍58師173團,在寧鄉城內最後據點福音堂死守不退。

這時候日軍只能改變策略,迂回寧鄉側翼,導致外圍援軍忙於阻擊日軍的迂回,而無法抽調兵力馳援寧鄉。

當時,第24集團軍司令王耀武的作戰部署是:

針對在第一線的命令如下:

1>敵企圖迂圍寧鄉,需要58師張師長靈甫提前布防。

2>調集58師173團死守寧鄉城,其余團需要迅速占領龍鋪,主力控制於龍鋪南方,阻敵於寧鄉與橫市間渡河。

隨後,張師長根據王耀武的命令做出了具體部署:

何瀾指揮的173團4個步兵營堅守溈水北岸的寧鄉城,而師部和工兵營,以及第174團剩余兩個營,布防在寧鄉城隔河的溈水南岸。

另外下令,由明燦指揮的172團在寧鄉城西面的龍鋪進行布防。

6月15日,寧鄉城周圍的173團與攻城日軍激戰的同時,58師明燦的172團也在寧鄉城側翼龍鋪附近阻擊日軍南下。

第二天,日軍235聯隊第3大隊從溈水上遊渡河的時候,遭到了172團的頑強阻擊,最終渡河失敗。

寧鄉城保衛戰中,58師173團和第174團損耗頗大。

傷亡軍官50余人(團長以下),173團的主要軍官幾乎全部受傷:包括團長何瀾、副團長羅英、團副蔡亞鄂都受重傷。

173團的三個營長:1營長王炎戰死,2營長孫步武、3營長宋去病重傷。

根據戰後的統計,58師在寧鄉保衛戰中參戰的軍官一共是116人,士兵總共1751人,戰役過後,陣亡人數高達912人,可謂損耗慘重。

主要指揮官:靈甫,何瀾

湘西龍潭(51師傷亡700多人,殲滅日軍116師團109聯隊4000多人,戰損比最高一次,主要指揮官:周誌道)

該陵園位於龍潭鎮漵水河畔的弓形山,建於1945年秋。

陵園由浩氣門、英烈墓、紀念塔、千秋亭、碑墻以及日軍陣亡將士墓(即「倭寇冢」)組成,占地8313平方米。

由陵園大門拾級而上,至70級至浩氣門,這座牌坊式建築上鐫刻蔣中正「浩氣長存」和「陸軍第四方面軍第七十四軍五十一師湘西會戰龍潭戰役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的標誌。

雄偉壯觀的石坊,由此再上195級石階,雄偉的炮彈形花崗石紀念塔矗立在眼前,上有蔣中正、何應欽、王耀武、施中誠、周誌道等人的題詞。

紀念塔後為碑墻,嵌有國民黨原地方黨政要員的題詞。

再登24級即千秋亭、六角型的亭內豎有主碑,碑體正面鐫刻這次戰役中陣亡將士的英名,其後為著名國學大師錢基博先生撰寫的墓誌銘。

碑亭後為花崗石砌成的英烈墓,墓中安息著近500多名抗日陣亡將士的遺骸。

這座大型陵園,八年全面抗戰最後一戰(雪峰山會戰)留下的唯一的紀念地,已列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在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指揮官:周誌道

邵陽洞口(雪峰山會戰,74軍陣亡2171人,負傷3054人,殲滅日軍12547人,主要指揮官:施中誠,李琰)

1945年,日軍為了占領空軍基地芷江機場,他們一共投入了5個師團發動了湘西會戰,也被稱為雪峰山會戰。

當時國民黨軍出動的主力為第四方面軍,第二十七集團軍,還有第十集團軍。

其中的主力是王耀武作為司令官的第四方面軍中的第七十四軍。

湘西會戰下面的精彩戰役有武陽大捷,武岡保衛戰以及龍潭戰役,上面都是58師和51師打出的戰果。

但是在江口地區,57師的表現卻絲毫不遜色。

當時116師團的另外主力將近兩個步兵聯隊9000多人,朝著57師的防區進攻,結果這一仗,57師直接將日軍的116師團兩個步兵聯隊幾乎全部消滅,擊斃了日軍6000多人,占到了整個湘西會戰期間擊斃日軍人數的三分之一了。

可以說,57師在這一次戰役當中表現的非常的英勇。

而此時57歲的師長已經不是余程萬了,而是王耀武從陸大找來的少將李琰。

主要指揮官:李琰

這一戰也是中國抗戰當中的最後一戰,大獲全勝,日軍慘敗,最後促成了日軍的無條件投降。

隨後在邵陽洞口,修建了這座抗戰紀念碑,上面有題詞,以紀念在湘西會戰當中74軍陣亡的將士。

主要指揮官:74軍軍長施中誠

武陽大捷(58師一個連180多人全體陣亡,主要指揮官:盧醒)

湘西會戰武陽大捷紀念碑。

1945年4月26日,日軍三十四師團某部三千多人從武岡出發進犯武陽。

當時僅有74軍58師174團九連180余人駐防,以全體陣亡的代價,死守四天四夜。

增援而來的第44師、第5師合力殲滅倭寇1500余人,成為「武陽大捷」。

當時指揮官是58師的副師長盧醒。

主要指揮官:盧醒

江西上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軍陣亡9682人,傷亡20533人,擊斃日軍1.5多人,最精彩一戰,主要指揮官:羅卓英,王耀武,李天霞,余程萬,代理師長張靈甫)

這是位於江西上高當時的戰時指揮部,這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高會戰是八年抗戰當中打的比較精彩的一次,被當時的陸軍總長何應欽稱之為「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

上高會戰的最高指揮官是當時的土木系大將羅卓英。

而整個上高會戰當中最主要的作戰主力為王耀武的第74軍,下轄三個步兵師,51、57、58師。

師長分別為:李天霞、余程萬、廖齡奇(58師實際指揮者為副師長靈甫代理,因為廖齡奇去衡山軍官團學習)

整場戰役打的很猛。

開戰第1天74軍就傷亡了4000多人,而日軍也在上高城下被擊斃了2000多人。

戰後軍委會給74軍頒發了陸海空第一號武功傳以及飛虎旗。

當時給他們的嘉獎詞說的是:「74軍攻得上守得住,雖然拼死力矩,但陣地依然牢牢控制在手,首日作戰傷亡就在4000多人以上,作戰意誌頑強,可以稱得上鐵軍!」

抗日鐵軍的名號,經過這一戰之後得來。

而余程萬的57師也在這一戰當中表現神勇,由此被稱之為虎賁之師。

主要指揮官:羅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