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妙策:陜北8萬紅軍,4.5萬人改編八路軍,3.5萬人另有安排

2024-04-12歷史

1937年的深夜,周恩來正在南京與蔣介石進行緊張的談判。局勢危急,日寇已經占領了東北三省,向華北擴張的步伐令人擔憂。周恩來在談判中表示,我們共產黨有著八萬人的紅軍,現在急需整編成十二個師,以應對當前的形勢。

然而,蔣介石卻只肯提供兩個師的編制,這讓朱德深感憤怒和憂慮。他意識到蔣介石試圖借此機會削弱共產黨力量,使其難以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作用。

毛主席面對這一情況卻顯得淡然,他淡淡一笑,意味深長地說:「蔣介石這是想借機削減我們的力量。」朱德心中更是焦慮萬分,不知該如何是好。

然而,毛主席並未陷入困境,他隨即寫下了幾行字,遞給了周恩來。這些字句,既是指導,也是信任。經過一番周密的謀劃和安排,最終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面對張學良和楊虎城的威脅以及全國輿論的壓力,蔣介石最終同意停止剿共行動,並與共產黨一致對外。在周恩來率領的共產黨代表團的斡旋下,國共雙方開始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抵禦日本侵略。合作的首要任務是整頓軍隊。

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一支龐大的工農紅軍,一直是蔣介石視為心腹大患的存在。因此,蔣介石希望透過整編軍隊來削弱共產黨的力量。

然而,談判一開始就面臨著重重困難。周恩來率先向國民黨國防部送出了陜北紅軍的人員總數、武器數量以及後勤保障部隊的情況。同時,他提出將工農紅軍按照現有規模轉編為一個軍團和12個師,並希望由共產黨的指揮員來親自指揮。然而,這兩個提議都遭到了國民黨的逐一駁斥。

「既然我們要整合國軍,就必須服從總統的指揮。」一位國軍將領自信地對周恩來說。

從國民黨的觀點看,蔣介石一直是全軍的最高統帥,戰區指揮官的決策權有限。

蔣介石一心想要減少工農紅軍,方法只有兩個:要麽吸收工農紅軍,要麽削減編制。

於是,他們提出了第二個要求。

「我們國軍也在進行縮編,空缺崗位有限,暫時只能留給你們兩個師的編制,具體如何安排,由你們自行決定。」

這番話讓共產黨代表團大感意外。

將計劃中的12個師縮減至兩個師,意味著要削減工農紅軍五分之六的力量。

這是極大的挑戰。

這些戰士們不僅經歷了漫長的長征,戰鬥力強悍,而且對國家充滿熱情。如果他們被削減,將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士氣,也會讓共產黨再次處於被動地位。

共產黨曾因缺乏軍事支持而遭遇慘敗。

從南昌起義開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不斷壯大,歷經十幾年才積攢了這樣的實力,不可能再次重蹈覆轍。

而且如今,日軍不斷增兵,如果國民黨真的打算與日軍作戰,他們應該希望共產黨軍隊越多越好,這樣才能增強勝算。因此,國民黨所說的國軍正在縮編,根本站不住腳。

大戰前擴軍是合情合理的,縮編才是不可思議的。

周恩來當夜將蔣介石的意見以電報形式告知毛主席。

中央軍委開會,蔣介石的態度激怒了所有人。

在國家存亡之際,蔣介石卻只顧爭權奪利,想要削弱共產黨。

為了全國四億民眾的利益,毛主席決定退讓,同意工農紅軍縮編為四個師。

第二天,周恩來代表毛主席再次與國民黨談判。雙方緊張地討論了一天一夜,周恩來重申了底線:四個師和共產黨親自指揮。

國民黨反對,但周恩來態度堅定。他明確表示,若不能達成協定,就無需繼續談判。

這時,周恩來抓住了蔣介石的痛點。蔣介石不願看到周恩來空手而回,否則將被指責缺乏抗日誠意。同時,如果不達成協定,紅軍又將何去何從?

經過思考,蔣介石決定各自退讓一步,同意工農紅軍三個師的編制,並允許共產黨親自指揮。

毛主席得知訊息後放心,命令周恩來簽字。

雖然三個師的編制仍然有限,只能收編4.5萬紅軍,但還有3.5萬紅軍該如何處理呢?

周恩來向毛主席請示,毛主席給出了兩條回答。

毛主席最初計劃將3.5萬名紅軍與當地的保安隊融合成八路軍的備用力量。然而,蔣介石方面堅決反對,認為這樣做會增加紅軍占用國民黨編制的情況,可能導致國民黨的資源被消耗。毛主席提出了新方案:首先,將3.5萬名紅軍全部納入八路軍,盡管他們不會被正式編制,但這部份軍隊的軍餉和糧草由共產黨負責,作為4.5萬八路軍的後勤保障。其次,毛主席決定在抗日根據地後方建立抗日大學,為這些剩余的紅軍戰士提供軍事知識的學習。許多紅軍出身於農民,文化水平有限,一些將軍甚至只接受過小學教育。盡管他們在戰場上表現出色,但缺乏系統的軍事培訓。

毛主席將軍隊分為兩個部份:一部份是軍事學院畢業的優秀人才,他們將成為教員傳授戰略戰術和軍事技能;另一部份是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士兵,他們將接受教育成為新的學生,學習軍事知識。

這一舉措使得我軍的將領們不僅有了過人的戰略智慧,也結合了理論與實踐,為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培養了大量的優秀軍官,使得四五十年代成為將星輩出的時代。

此舉還解決了工農紅軍3.5萬人無事可做的問題,現在他們成為了軍校的師生,蔣介石也無法正當地將他們全部赦免。

毛主席的這兩個措施著實高明,即使蔣介石看出其中的妙處,也無法反駁。畢竟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共產黨願意創辦軍事學院,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加抗戰,這是利國利民之舉,任何反駁都顯得動機不純。

毛主席神奇地保存了8萬紅軍,他們成為了抗日戰爭敵後戰場的中堅力量。

但談判失敗後,蔣介石不肯輕易放過工農紅軍,於是他決定在番號上做文章。

按照軍隊整編的規定,蔣介石應重新給工農紅軍連續的新編號,但他卻將其軍部定名為八路軍,同時選擇了105、120和129這三個番號。

這幾個番號暗藏玄機。

「八路軍」番號曾歸屬於李濟深、陳濟棠的部隊,後來被蔣介石全部打散。因此,蔣介石回想起這些番號,覺得它們代表了敗軍之將,擔心工農紅軍使用這些番號會走上李、陳的老路。

至於這三個師的番號,都是東北軍的舊制。

張學良帶領東北軍退入山海關後,東北軍一直跟隨他南征北戰,後來因蔣介石忌憚而被調往西北地方與共軍作戰。

蔣介石希望兩個心腹大患相互爭鬥,坐山觀虎鬥,以此將勝利攬入囊中。

但一切都未如蔣介石所願,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英勇奮戰,所向披靡。他們從戰火中磨煉出一支精銳之師,為後來的解放戰爭,特別是渡江戰役粉碎蔣介石政權打下了堅實基礎。

蔣介石的聰明反被聰明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