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元璋最荒唐的兒子,朱桂是如何成為大明晉西北第一惡藩的?

2024-04-27歷史

洪武七年七月十八日(公元1374年),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朱桂來到了這個世界。取名「桂」,寓意百藥之長,朱元璋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

然而,這個被期待成為「百藥之長」的孩子,卻成長為明朝最惡名昭彰的親王,被後人稱為「楞怔代王」。

朱桂生而盛世,兄弟姐妹眾多,母親郭惠妃寵愛有加,妻子是燕王朱棣皇後的妹妹。這樣的身世,註定他將一帆風順。

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在他身上開了一個大玩笑。

這個被名正言順寵愛的王子,竟然成為了大明王朝第一個驕奢淫逸、殘暴無道的藩王。

他不但荒廢政事,虐待百姓,還在王府內外引發慘無人道的悲劇。

一時間,大明社稷為此王一人所堪憂。

明太祖、成祖再三寬容,都未能救他於墮落。最終,這位皇帝的心頭肉只好以慘淡收場,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世人唾棄的親王。

究其緣由,這一切都與朱桂的性格、家庭教育脫不了幹系。

正如古話說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一個王朝的基業,需要皇族自強,也需要後代守成。朱桂的故事,無不警示後人:墮落的皇室是王朝的毒瘤。

洪武七年,朱桂降生。

此時,明朝正值開國鼎盛之時。明太祖朱元璋功成名就,正值壯年。

朱桂生母郭惠妃,是朱元璋的心腹之臣、嶽父郭子興的女兒,受到朱元璋的寵愛。

朱桂是郭惠妃所生的第三子,兄長有蜀王朱椿和周王朱橚,妹妹則有汝陽公主和永嘉公主。

這樣的生母,這樣的兄弟姐妹,朱桂本該一帆風順。

更不用說,他的父親是當世的龍主。

然而,命運這位捉弄人的劇作家,在朱桂身上設定了一個殘忍的玩笑。讓這個天生麗質的孩子,走上了與生俱來的榮耀完全相反的道路。

公元1378年,5歲的朱桂被封為豫王。

這標誌著他正式步入藩王的行列,開始了接受王室教育的生活。

按照慣例,朱元璋會選派儒風最正的王傅輔導這些小王子讀書習武,並以身作則教導其禮法仁慈之道。

然而,朱桂自小就顯示出性格暴戾,毫不仁慈。

這在他未來的所作所為中充分體現。

公元1390年,16歲的朱桂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此前,他被明太祖指派代理周王朱橚管理周王府事務。

但很快,朱桂的殘暴就顯露無余。捕風捉影的小事就動輒殺人,為所欲為、無法無天。

朱元璋把這些罪行都記在了【紀非錄】中,作為反面的教材,警示其他藩王。

然而朱桂不知悔改。他將自己的殘忍本性發揮到了極致,為害一方。

1392年,明太祖為加強北防,改封朱桂為代王,鎮守邊疆的山西大同。

原本以為新的環境能讓他重新做人,誰知道,到了大同之後,朱桂變本加厲地作惡。

據【明史】記載,他經常與兩個墮落的兒子朱遜焴、朱遜炓在大同城內馬跑人打,見人就殺,無端殺人。

百姓苦不堪言,私下罵他「楞怔代王」。

但讓百姓更絕望的是,朱桂不但沒有因此悔改,還把王府內悲劇推向更深的境地。

這就是朱桂成為大明第一惡藩的開端。

當權者的荒唐,必定害民。

而推波助瀾這一過程的,還有朱桂身邊幾個邪惡的女人。

首當其沖的,就是朱桂的寵妃徐氏。

徐氏生下朱桂的兩個兒子朱遜焴和朱遜炓後,開始在王府裏興風作浪。

她依仗朱桂的寵愛作威作福,處處刁難王妃和世子,還時常挑唆朱桂迫害他們。

被寵壞的朱遜焴和朱遜炓也開始在王府外虐害百姓,荒淫無道。

另一個作惡者,是朱桂的宮人劉氏。

劉氏溺愛自己的女兒壺關郡主,將王府的錢財私自送給女婿。

雖然被世子朱遜熮多次勸阻,還是我行我素。

這樣的宮廷罪惡,最終導致王府內外積重難返的惡果。

而這一切的根源,還是朱桂這個窮兇極惡的代王。

一個王朝的基業,需要後代的自強聖明,才能傳承發揚。

然而,朱桂卻成為了大明王朝第一個敗壞王統、荒廢政事的親王。

他不僅不能以身作則,教化百姓,反而率先垂墜入淪陷的深淵,成為悲劇的開端。

這一切,都與朱桂的個人品行有關。

而其變本加厲的行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初王室教育的失敗。

明太祖晚年猜忌功臣,誅殺異己。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皇子,很難獲取仁政的理念。

王傅的教導如浮雲,根本改變不了朱桂這樣剛愎自用之人的本性。

他將自己的殘暴發揮到了極致,這是王家教育的失敗。

同時,這也給後世帶來一個警示:

君主若不能以德治國,王室必將喪失正氣,皇權無以鞏固。

這樣的教訓,在明史上屢見不鮮。

成祖奪位之初,曾下詔免除各藩王。

這本是出於政治需要,但也反映出他有誌於教導宗室自強。

然而他晚年沈迷於戰爭,政教日休。

諸皇子只知猜忌權力,不思進德修業。

這就埋下了日後宮廷內亂的遠因。

正德、嘉靖時期的權力鬥爭,都與君主懈怠政教有關。

皇權驕奢,王道敗壞,社稷豈能安寧?

朱桂只是明代亂象的一個縮影。

王朝的基業需要後代的不懈守成,需要皇室的自強聖明。

一個荒唐的兒子,可以輕易消弭先人的心血。

朱桂的一生,對這個道理的警示猶在。

他年輕時的惡行,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1392年,朱桂被封為代王,鎮守山西大同後,他的所作所為更加暴虐無道。

擅殺軍民,驕橫跋扈成為了他的日常。

據【明實錄】記載,永樂年間,朱桂經常無故殺害山西百姓,搜刮民財。

他甚至要在大同城外的真武廟祈福,這已違反【皇明祖訓】不得出城的規定。

然而,成祖對這位弟弟兼連襟還是網開一面,勉強容忍。

殊不知,名為「寬容」的放縱,只會使惡行更甚。

果然,好景不長。

成祖駕崩後,朱桂更加我行我素,毫無規矩可言。

他經常與兩個兒子朱遜焴、朱遜炓在城內馬跑人打,見人就殺,人命如草芥。

百姓苦不堪言,百般詛咒,私下稱他為「楞怔代王」。

這樣的惡名,連皇帝的神職都護佑不了。

正如【明史】所記:

「自永樂中,範陽人屠良為庶人,與桂語,桂怒殺之。其子泣血控告,上敕釋之。良乃詛桂必無好報。」

可見,朱桂殘忍之名,已為民間所共知。

然而,最令人發指的是,朱桂不僅殘害百姓,還使本該和睦的代王府處處充滿仇隙。

這些慘無人道的內鬥慘劇,都起源於朱桂一個人的暴戾態度。

永樂七年,朱桂的長子世子朱遜煓向成祖告狀,說自己無故受父親疏遠,差點被朱桂殺害。

成祖連忙命令朱桂好生待世子,但回到王府的朱遜煓還是在郁郁寡歡中去世。

此後,朱桂對次子廣靈王朱壽也是迫害欺淩,最後將他趕出王府。

被寵壞的小妾徐氏和自己的心腹朱遜焴、朱遜炓,也時常挑唆朱桂欺負嫡長子朱仕壥。

種種暴行都出自朱桂一人之手。

能讓骨肉相殘的,只有惡之極致。

朱桂殘害自己的骨肉,正是惡貫滿盈的表現。

這樣的人,無德無仁,亦無人性。

再加上荒淫無度,殘暴百姓,可見其心腸之歹毒。

若非生為皇室,只怕早就萬劫不復。

成祖對這樣的弟弟也逐漸失去了耐心,但還是不忍治罪。

宣宗即位後,雖多次責令朱桂改過,仍未奏效。

直到英宗即位,才稍稍收拾了這位祖父的糟糕品行。

1443年,英宗得知徐氏母子欺淩世子的惡行,終於喝止朱桂,還趕走了作惡多端的徐氏。

然而晚期的朱桂已經無藥可救,一心只想助紂為虐。

1446年,這樣的悲劇終於結束。73歲的朱桂死去,結束了他蹂躪大同的惡行。

英宗還因情面,叮囑地方官員處理喪事時要體恤朱桂。

這樣的仁慈治喪,於亂臣惡子毫無作用。

生前惡貫滿盈,死後遺臭萬年,朱桂的一生何苦來哉?

他不思聖賢國本之治,只一味放縱私欲。

明朝開國之基就此破敗,社稷從此蒙羞。

荒唐者治國,禍亂必起。

朱桂身為皇親國戚,本應以身作則,治理大同。

然而,他不僅玩忽職守,還兇殘害民,禍國殃民。

這樣的所作所為,簡直就是在挑戰皇權的底線。

更可怕的是,他還把王府變成了亂倫淫亂的淵藪,放任寵妃和惡子作奸犯科,荼毒王統。

這樣的親王,簡直就是君權的毒瘤。

他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昭示著皇權的衰微和王道的坍塌。

朱桂生前的所作所為,就如同催命符一般,把大明社稷推向了深淵。

正如文天祥所言:「約法三章而恥存者,非真宗也;務寬相和而縱惡者,非聖主也。」

一個縱容惡行的君主,必會喪失民心。

朱桂虐待百姓,荒淫王府,皇帝還能不聞不問嗎?

縱容之惡,必有惡報。

明武宗正德年間的宮變,明世宗嘉靖年間的皇儲之爭,種種禍亂都與皇權失正有關。

皇室不修內德,王道必將衰微。

這也是朱桂其人最終失敗的原因。

一個王朝如果想要永續強盛,皇權就必須至高無上。

君主必須順應民意,嚴於律己,然後治理臣民。

唯有如此,方能保萬世太平。

殘暴的親王,必是禍亂之源。

縱容驕子,終必自斃。

朱桂之所以被後人唾棄,正是因為他放任自己的邪惡,也放任自己。

他忘記了皇室的教導,違背了先人的期許,最終墜入萬丈深淵。

而縱容他作惡的明成祖,也確實應該反躬自省。

成祖晚年沈迷征伐,荒廢政事。

這為日後宮廷內亂埋下了隱患。

長期的邊疆征戰使成祖疏於內政,這無疑削弱了皇權的威嚴。

縱容暴戾之君,必有滅亡之劫;放任淫亂之宮,終致亂基之災。

這就是歷史的慘痛教訓。

朱桂之所以能狼子野心,驕橫跋扈,與成祖晚年懈怠政事也有關。

種種跡象都昭示著,大明王朝正步向衰微。

「國家安危,系於一身」,朱桂的故事告誡君主:不能放任惡行,更不能輕視民意。

唯有匡扶王道,輔佐君主,天下才能太平。

皇權神聖,乃統治之本。

朱桂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跌宕起伏。

他本可以功成名就,享盡榮華富貴。

然而,他偏偏走上了荒唐的道路,最終身敗名裂。

其實,早在他被封為代王之前,就已經暴露出暴虐的本性。

這預示著他未來的惡行。

然而成祖並未從中汲取教訓,仍然將他封為代王,鎮守北疆。

這無疑給了朱桂肆意妄為的機會。

成祖對弟弟的放縱寵愛,直接導致了朱桂日後驕縱跋扈的行徑。

這反過來促成了整個代王宮內外的種種悲劇。

成祖作為君主,理應糾正朱桂的惡行,而不是袒護縱容。

這一錯漏,終為禍國殃民。

我們不得不深思,一個王朝的榮辱成敗,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君主的一念寬容,可能導致災難;臣民的一念違逆,則可能禍及社稷。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人豪無過錯?

後世評說朱桂暴虐無道,但我們也應反省自己,多少君王亦曾放縱子弟兄妹肆意妄為?

多少宰輔亦曾因徇私枉法,縱容奸佞當權?

唯有正視歷史,汲取教訓,國家方能昌明。

光輝燦爛的歷史,同時也不乏灰暗之處。

但正是這些汙點,讓我們看到王道的脆弱,君權的淪喪。

文人墨客可以感嘆束縛才華的時代禍亂,卻不見深想朝政敗壞的根源何在。

諸如朱桂這樣的禍首,正是動蕩之源。

倘若他奉公守法,大明社稷豈有今日之憾事?

可惜光陰似箭,歷史無法重來。

我們只能結束這個激烈的舞台,靜思前車之鑒。

後代學者總結朱桂的教訓時寫道:

「亂源多生於宮中,禍首多出於權門。」

朱桂就是生動的註腳。

權力若不自律,必將膨脹;人性若不約束,終將墮落。

察明時務者為俊傑,悟歷史潛流者為英雄。

唯見時而知務,憂社稷而仁民,國家方可永保千秋大業。

朱桂雖逝,其慘劇依然令人側目。

且聽天命昭昭,看守正途者始能激濁揚清。

大明盛世,終非一人之功;社稷安危,實系萬民之責。

感慨萬千,所期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