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大獲全勝,卻有人覺得沒必要打,到底對不對?

2024-02-03歷史

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確性是毋庸置疑的 ,這點如今沒有人可以質疑。但關於具體的戰役方面,卻有著很多說法。

客觀來看,整場抗美援朝誌願軍一方並非全是勝績,但那些敗仗要麽是無奈之舉,要麽則是有其必要性。而 第三次戰役遠不是一場「敗仗」 ,甚至以戰線而論, 第三次戰役甚至算得上一場偉大的勝利。

可也正是這第三次戰役,引來的質疑聲最大,這是為什麽呢?

毛主席與彭老總的不同看法

二次戰役中,誌願軍全殲了美軍不少部隊,打出了美軍的恐懼癥。 但隨著氣候持續變冷,前線戰士缺少棉衣和其他後勤支援的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嚴峻。

對此,彭老總甚至評價,抗美援朝前期的誌願軍戰士,他們要面對的困難和危險,甚至比長征時還要多。在他們面前,連那些老紅軍也說不出那句老話了。

「苦不苦,看看長征二萬五。」

基於作戰現狀,彭老總上報軍委,決定全軍要 在三八線附近原地整頓 ,也好讓後方慢慢完善起補給線來。

但對此,毛主席卻不太同意。執意要求誌願軍繼續打下去, 否則一旦時局有變,前兩次戰役的勝利可能會大打折扣。

兩人雖然各執一詞,但在第三次戰役該不該打這個問題上是沒有爭議的,只是在戰役發起時間上有爭論。而後續戰役的結果也證明,毛主席決定立即出兵的決策是正確。

但問題是,這第三次戰役確實太過順利了,反而顯露出了一些危機。誌願軍此戰從頭到尾都沒有遇到什麽硬仗,美軍全速跑路,以誌願軍的機動性竟再也無法抓住美軍的任何一支重裝兵團將之殲滅。

對此,後來許多戰役分析者都認為,誌願軍的第三次戰役 沒有殲滅多少敵人有生力量 ,反而使自己的戰線更加深入到已於被美軍反攻的平原地帶。

另一方面,推進的戰線太遠也 增加了後勤的壓力 ,後來的第四次戰役中,美軍能推進地如此迅速,也正是切中了誌願軍 後勤補給線太長的弱點。

基於此,很多人覺得第三次戰役其實沒必要繼續推進下去,只要守住三八線就可以了。

這真的正確嗎?

第三次戰役的戰場背景

第三次戰役發生在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是誌願軍在北韓戰場上的第三次大規模進攻。這次戰役的前提是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就在第二次戰役中,誌願軍以少勝多,用輕步兵打敗了裝甲部隊,全殲了美軍眾多部隊,這迫使美軍 撤退到三八線以南 。誌願軍一舉收復了平壤等重要城市,徹底打破了美軍誇下的 「聖誕節回家」 的大話,改變了戰爭的態勢。

第二次戰役的勝利,讓誌願軍士氣大振, 戰前擴散全國的「恐美癥」煙消雲散 。但這次戰役也給誌願軍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由於後勤補給的困難,再加上北韓半島極寒的氣候,誌願軍的傷亡和消耗都非常慘重。特別是第九兵團,在其入朝前,由於戰事緊急, 他們連最基礎的棉衣都沒有幾件,因寒冷而導致的重傷減員數量激增。

在長津湖戰役中,第九兵團與美軍第一騎兵師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對方求生意誌堅定,第九兵團則頂著嚴寒拼命在抗,這一戰損失兵力將近三萬,成為此戰中誌願軍中損失最大的一個兵團。在這種情況下,彭德懷司令員向中央軍委提出了建議,意圖 讓部隊休整個兩三月,並希望能盡快補充損失的兵員和其他通訊兵、防空部隊等技術兵種,以便進行接下來第三次戰役的作戰。

彭老總的建議,是基於對戰場形勢的客觀分析。他認為,半島南方的 戰場面積較窄 ,地形相對平坦,少山地,極其 利於美軍那種註重火力的作戰 。前兩次戰役中的打法,可能不會再適用。其次是,第二次戰役,充分暴露了誌願軍缺乏防空力量的問題。前兩次戰役的成果,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美軍對誌願軍戰力的低估上的。 如果繼續南下作戰,戰線勢必拉大,敵人的空中火力會對誌願軍造成更大的傷害。 因此,彭德懷主張在三八線附近穩紮穩打,等待有利時機再發動進攻。

第三次戰役的戰略意圖

然而,毛澤東主席卻不同意彭德懷的建議。他堅持要求誌願軍繼續打下去,否則前兩次戰役將毫無意義。主席的決策是基於對戰爭大局的深刻洞察。他能夠看到更多戰場之外的變化。

在第二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大會馬上召開了關於韓戰停火談判的決議,並得到了大多數票贊同。這表示, 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誌願軍的具體目的和態度仍不明確,並且畏懼誌願軍的進攻勢頭。 12月22日,周恩來總理針對這次聯合國大會做出了回應,並駁斥了美方所謂的「和談」說法。

他提醒所有人,在誌願軍入朝之前,中國已經多次警告過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但美軍根本不加理睬,那時候他們已經幫助南韓趕走了北韓人民軍,但可沒有提過什麽「和談」;之後美軍又繼續向北韓腹地推進,一路占領平壤,甚至越過中朝邊境的鴨綠江轟炸中國領土,那時候美軍一樣沒有提什麽「和談」。 可見,美軍的所謂「和談」,只是他們為了取得喘息之機以圖繼續進攻的借口,從來不會帶來任何和平。

此外,毛主席可能不了解美國,但他 了解帝國主義 。雖然中國的目的是保護北韓不被侵略,理論上只要維持在三八線即可。但如果真的這麽做,只會進一步增長美軍的囂張氣焰,侵略者永遠只會進一步試探對手的底線,從來不會見好就收。

如果誌願軍真的在第三次戰役中停留在三八線,那麽將會在國際舞台上造成一種外交上的既定事實。未來如果戰況有變,需要誌願軍繼續向南進攻時,中國也會受到國際上的更大壓力。

因此,主席認為,雖然誌願軍目前缺乏補給,看似是處於劣勢。但根據他的判斷,如果繼續進行第三次戰役,美軍的抵抗其實會非常輕微,這一點也得到了後來的歷史驗證。

並且,美韓聯軍的戰術僵硬,戰鬥意誌薄弱,他們的最大威脅是精良的裝備優勢。而剛剛經歷過第二次戰役的潰逃後,美韓聯軍因為缺乏裝備補充而造成的戰鬥力損失相較於誌願軍其實更大。 如果不趁現在盡量奪取勝利果實,等到美軍補給完畢,第三次戰役只會更難打。

在毛主席的堅持下,誌願軍開始了第三次戰役的準備。為了保證戰役的突然性,誌願軍選擇了聖誕節這個美軍放松警惕的時機,發動了全面進攻。而第三次戰役的實戰結果,果真如毛主席所料,美韓聯軍幾乎是一觸即潰, 誌願軍一路攻擊到了漢城,地圖上平均推進了100公裏,這在作戰地圖上看著非常直觀,是個足以嚇到任何人的成績,給其他美帝國主義的幫兇國造成了巨大心理震撼。

同時,第三次戰役的結束,也讓美國開始更加積極地主動尋求與中國的談判契機,而非如之前一樣,傲慢地等中國人過去談。

第三次戰役的意義和影響

客觀的說,雖然第三次戰役推進的這些領土,幾乎都在第四次戰役中被美韓軍奪了回去。但根據美軍的態勢來看,即便不進行第三次戰役,將戰線推進到鴨綠江岸也一直是美軍的最終目的。

而對於中國來說,我們目標本就是三八線,第三次戰役的成功,反倒讓後續與美國談判時,能夠增加更多的話語權。

不然可以想象, 如果從第二次戰役之後,中國誌願軍就一直與美軍在三八線纏結,美國最後是絕不會如此輕易地就簽署停戰協定的,到時候誌願軍恐怕還要逗留在北韓更久,長期傷亡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