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何故震怒-再調6個軍入朝,「把他們打怕、打疼,永絕後患」

2023-12-17歷史
1950年11月至1951年6月之間,中國人民誌願軍接連打了五次戰役。
在此之後,北韓半島再未爆發過百萬兵力規模的大型作戰。
可是,直到1953年年中,這場戰爭才畫上了休止符。
那麽,在其間的兩年時間裏,中美雙方都在幹什麽?
而且,就在戰爭即將結束前,毛主席突然決定再向北韓投入6個軍的兵力。
毛主席這是下的什麽棋?
第一個問題不難回答,我們用「談談打打,打打談談」這8個字就可以概括。
從1951年7月後,交戰雙方就已經開始了停戰談判。
誰也沒有想到,停戰談判一談就是整整兩年。
這裏要強調一下,是美國首先提出了停戰談判的意願。
透過一年的較量,原本「穩操勝券」的美國人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
打了一年,雙方軍隊實際控制區域又回到了「三八線」。
也就是說,美國人使出了渾身解數,轟轟烈烈打了一年,最後卻寸步未進,一切又回到了戰前的原點。
對於這個結果,美國人肯定是不滿意的,也必定心有不甘。
但是,他們更多的是懊惱和無奈。
從一開始不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裏,到後來被中國軍隊追著打,雖然雙方各有勝負,驕傲的美國人還是承認了一個事實:
中國軍隊始終保持了強盛的戰鬥力,中國這個對手越打越強,越來越難對付。
美國人悲觀地預判,「武力統一北韓半島」的目標是不可能實作的了。
這個時候,美國人最擔心的是陷入戰爭泥潭不得自拔,這個時候,講究現實的美國人選擇「走為上策」。
所以,從1951年7月開始,美方開始向中方傳遞停戰談判的資訊。
毛主席泰然接過了美國人主動傳過來的「球」。
我方考慮:
我誌願軍抗美援朝的目的是遏制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勢頭,幫助北韓保衛領土,並達到「拒美帝於國門之外」、保家衛國的目的。
至1951年7月份,這個戰略目的已經初步達成。
但是,雖然我英雄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勝利,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另外,在制空權、武器裝備、後勤保障等方面都處於弱勢的情況下,我軍倘若繼續南下作戰,難度和損失都將會很大。
鑒於此,毛主席指示:接受美方的建議,同意與他們進行停戰談判。
不過,談判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會那麽順利。
美國人一方面主動要求談判,另一方面卻說一套、做一套,小動作不斷。
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是這一期間爆發的一場驚天動地的戰鬥。
1952年10月14日,由美軍「領銜」,「聯合國軍」調集兵力6萬余人,大炮300余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誌願軍兩個連防守的約3.7平方公裏的上甘嶺陣地發起了所謂的「攤牌行動」。
顯然,美軍試圖以此扭轉戰局,為他們在談判桌上增加籌碼。
對此,我軍針鋒相對、寸步不讓。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我誌願軍十五軍、十二軍指戰員最終守住了上甘嶺,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
此戰之後,美軍再也沒有發起過一次營以上規模的進攻,北韓戰局從此穩定在了北緯38度線上。
時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十五軍軍長的秦基偉將軍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應該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上甘嶺一役,美軍應該是被打怕了,或者是徹底絕望了。
他們覺得,這場戰爭似乎不能繼續下去了,換句話說,這個仗打不下去了。
無可奈何之下,美國再次向中方要求重新開機停戰談判,希望就此結束這場「毫無勝算的戰爭」。
按理說,美國人不敢打、不想打了,我方也同意停戰談判,這場戰爭似乎可以拉上帷幕了。
可是,美國人又在談判桌上玩起了花樣。
在釋放戰俘這個問題上,美國人一再違反國際公約,在釋放中、朝戰俘問題上無端設定條件,百般刁難。
我談判代表自然不會答應美國人的無理要求,於是,談判又一次按下了「暫停鍵」。
這個時候,蠻橫的美國人又想以「實力來說話」,他們頻頻以武力試探我方的態度,期望在談判桌上「扳回一局」。
然而,中國人民誌願軍越戰越勇,根本「不吃美國人那一套」,美軍作戰部隊又一次讓他們的談判代表失望了。
1953年4月26日,黔驢技窮的美國人終於老老實實地坐在了談判桌前。
經過一個多月的唇槍舌劍,談判雙方終於在6月8日就戰俘問題達成了最終協定。
然而,就在彭德懷受命前往北韓,準備簽訂「停戰協定」時,板門店那裏又起了「幺蛾子」。
看完最後定稿的協定內容,美國如釋重負,痛痛快快地在協定書上簽了字。
而一旁的南韓代表卻遲遲不肯簽字。
原來,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的李承晚突然有了自己的主意。
在隨後發表的聲明中,李承晚政府堅決反對這份「停戰協定」。
李承晚聲稱,如果按照此份協定,南韓將會領土盡喪。
我方談判「幕後總指揮」李克農馬上向毛主席報告了這個突發情況,並談了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分析意見。
李克農認為:「李承晚的心也太大了,他不僅想保住原有的地盤,還想一口吞下北方領土。」
毛主席給李克農回電道:「你的分析是正確的,同意你的分析結論。」
就在毛主席與周恩來總理等人商量對策之時,我談判代表又從板門店發來電報:李承晚又有新動作了。
為了在談判桌上與中方討價還價,李承晚效仿他的美國主子,也在「戰俘問題」上做起了文章。
他孤註一擲,做出了一件讓中美雙方都沒想到的事-私自扣留2.7萬余名中朝被俘人員(數據來源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
李承晚甚至揚言稱:「即使沒了美國的支持,南韓也將繼續打下去。」
事實上,李承晚只是美國的傀儡,沒有美國政府和軍隊的支持,李承晚什麽也不是。
對於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這位「總統」,美國人在盤算自己退路的時候,根本不會考慮李承晚的感受。
美國人自信地認為,等到停戰這件事情「木已成舟」、既成事實的時候,李承晚應該也只能捏著鼻子認賬。
沒想到,李承晚雖然成事不足,卻在這個時候「破罐破摔」,跟他的美國主子唱起了反調。
李承晚的所作所為不僅惹惱了他的美國主子,也讓身在北京的毛主席怒不可遏。
在臨時召開的軍委緊急會議上,毛主席說:
「看來李承晚還沒有死心,我認為有必要推遲停戰協定的簽字時間,再調6個軍入朝作戰,狠狠打他一下!」
與會者提醒毛主席:「我們已經在停戰談判這件事情上占了優勢,這個時候調集如此多的兵力進入北韓,還有這個必要嗎?」
毛主席不容置疑地說:「如果就此打住,就算最後停戰協定生效了又有什麽用?」
「必須把他們打怕了、打疼了,才能永絕後患!」
毛主席還敏銳地察覺到了美軍與李承晚在這件事情上的不同表現,因此特別提示誌願軍總部:
「專打李承晚的南韓軍隊,對於美軍及其聯合國軍,只要他們不動手,我們也不動手。」
接下來,毛主席一聲令下,我軍迅速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最後一次大規模調兵行動。
我誌願軍教訓李承晚軍的行動選定在金城地區。
7月13日,李承晚下令南韓軍的第3、5、6、7、8、9、11師全面反撲,想要打誌願軍一個「措手不及」。
這一仗,李承晚把他手頭上幾乎全部的精銳部隊都投到了戰場。
而李承晚之所以敢於如此放手一搏,與他自信美國人一定會在背後撐他的腰不無關系。
事實上,美國人雖然不贊成李承晚的做法,然而,當李承晚下達進攻令的時候,「聯合國軍」第三任總司令克拉克也下達了一道命令。
他要求美軍第3師從側翼協助李承晚軍的行動。
為了給予美軍和李承晚軍最後一擊,誌願軍為參戰部隊調配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7月13日晚上9點,誌願軍萬炮齊鳴,在22公裏戰線上,誌願軍投下了將近2000噸的炸藥和炮彈,隨後展開全面反攻。
「可憐」的李承晚軍還未靠近我方陣地,就已經完成了「攻、防轉換」。
當晚,炮火掩護下,誌願軍第203師607團12個指戰員奉命出發,直撲李承晚軍「精銳中的精銳」-「白虎團」指揮部。
在副排長楊育才的率領下,戰士們身著南韓軍服裝,喬裝打扮,向「白虎團」團部二青洞滲透。
他們的作戰目標是:出其不意,「黑虎掏心」,一舉端掉「白虎團」團部。
在距離目標只有六公裏的勇進橋,楊育才他們「哄」過了一支南韓軍巡邏隊,淩晨兩點,12名偵察兵終於潛入到了白虎團團部附近。
楊育才沒有想到,「白虎團」團部的守衛人員居然是一個坦克連外加一個裝甲連。
十多輛坦克和二十多輛裝甲車將「白虎團」團部圍得嚴嚴實實。
怎麽辦?
正當楊育才犯愁時,一名出門小便的南韓軍官撞到了楊育才的槍口上。
誌願軍戰士沒費吹灰之力便抓了這個「舌頭」。
在楊育才的教育誘導下,或許也有戰士們手中閃著寒光的匕首的作用,這位上尉軍官答應給楊育才他們當精靈。
於是,由這個上尉軍官引路,楊育才等12人大搖大擺走向「白虎團」團部,一路暢通無阻。
最後,楊育才他們順利闖進「白虎團」團部,除「白虎團」團長崔喜寅和「首都師」副師長僥幸跳窗逃脫外,其余七十余人全部被殲。
撤離「白虎團」團部時,楊育才順手扯下繡著一只白色虎頭的軍旗。
這就是「奇襲白虎團」的傳奇故事。
這個傳奇故事後來被改編成京劇、電影,為全國人民所熟知和喜愛。
楊育才他們端了「白虎團」團部,把二青洞攪了個天翻地覆,還覺得不過癮。
他們又一把火點燃了「白虎團」團部附近的油庫、彈藥庫,然後全身而退,12名指戰員無一傷亡。
在首日、首戰告捷後,誌願軍一鼓作氣,接連攻克南韓軍陣地。
有人也許會問,誌願軍痛打李承晚軍,美國軍隊就不聞不問、見死不救嗎?
事實上,美軍有一個師擔負協助作戰的任務。
或許是「隔岸觀火」,也或許是「幸災樂禍」,戰鬥打響之後,美軍這個師卻一度按兵不動。
直到李承晚軍全面敗退,殃及這支協助作戰的美國部隊時,他們才不得已加入了戰鬥。
不過,此時的誌願軍已經不像剛剛入朝參戰時那般「寒酸」,誌願軍不但在兵力、士氣上占優勢,武器也換成了清一色的「蘇聯造」,彈藥也非常充足。
這裏特別提一下,金城戰役是誌願軍最「奢侈」的一仗。
其中,「喀秋莎」在這場戰役中大顯神通,長期被美軍火力壓著打的誌願軍將士大呼過癮!
炮兵第21師是我軍入朝參戰的唯一一支「喀秋莎火箭炮」部隊,其前身是四野第48軍143師。
入朝第一戰,「喀秋莎」就在後洞迎戰美軍第七師。
在很短時間內,24輛「喀秋莎」戰車便將384枚火箭彈打向了美軍陣地,火焰覆蓋了美軍兩個營的陣地,美軍700多人葬身火海。
入朝第二戰,「喀秋莎」給予美軍騎兵一師迎頭痛擊,美軍死傷無數。
這個美軍騎兵一師正是誌願軍第九兵團的「老冤家」。
上甘嶺之戰,「喀秋莎」火箭炮再顯神威;
金城之戰則是「喀秋莎」火箭炮的謝幕之戰。
在金城反擊戰中,誌願軍集中了五個「喀秋莎」炮團,一共進行了69次齊射。
「喀秋莎」驚人的摧毀能力徹底打垮了美軍和李承晚軍最後的信心。
因此,即便有美軍參戰,也不可能阻擋得了所向披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
僅用了15天時間,中國人民誌願軍就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誌願軍不僅收復陣地160余平方公裏,殲敵數量達到5.3萬余人,李承晚最精銳的4個師幾乎被全殲。
知道自己勝利無望,美軍及李承晚軍最終只得再次提出罷兵休戰。
「金城戰役」讓美國徹底見識到了中國誌願軍的實力,讓他們再也沒有挽回敗局的奢望。
1953年7月27日淩晨,金城戰役正式結束幾個小時後,美韓兩國代表便老老實實地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
美國遠東軍司令克拉克後來感慨道:「我遺憾地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
後來有人評價,在抗美援朝戰爭即將結束之際,毛主席毅然決定再調6個軍入朝,這是毛主席「痛打落水狗」,並再次震懾美國的神來之筆。
「金城戰役」,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主要打擊物件是李承晚軍。
對付李承晚軍,誌願軍使出了幾乎最好的武器,打出了最多的炮彈,顯然,這是典型的「殺雞用牛刀」。
然而,在「痛打」李承晚這條「落水狗」的同時,金城戰役無疑起到了「殺雞儆猴」的功效。
另外,抗美援朝戰爭即將結束,我軍在相當長時間內將不再有這樣真刀真槍的現代戰爭「練兵場」。
因此,毛主席把這次寶貴的「實兵演練」機會給了那6個軍。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中錘煉部隊,在戰爭中培養和發現擁有實戰經驗、親歷現代戰爭的軍事人才。
這是我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這也是我軍不斷發展壯大的「秘訣」之一。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正是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中國讓美國侵略者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中國人民誌願軍也用鐵一般的拳頭告訴一切敢於來犯之敵,中國「惹不得」,中國軍隊不可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