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益來∣憶私立仲源中學

2024-03-03歷史

憶私立仲源中學

王益來

私立仲源中學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風雨滄桑,幾易校址,多次更名,但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風雨砥礪奮發,步履鏗鏘有力,成為泰興、海安、如臯數縣交界地區影響較大、在人民群眾中較有威望的一所學校。

古溪,地處泰興縣的東北部,與海安的雅周、王垛毗鄰。該鎮有望族大戶汪氏,向來樂善好施,崇文重教。抗日戰爭爆發後,汪氏家族的族長及頭面人物汪左白、汪耀山、汪亦彭等經協商後,以汪氏家族在古溪定居的第一代祖先之名「仲源」 為校名,以汪氏祠堂為校舍,於1939年創辦了本邑第一所中學——私立仲源中學。

【泰興縣誌續•卷三】

汪氏祠堂地處古溪鎮東大街,有二十一間房屋可作為仲源中學的辦學用房;有一百三十多畝祠田的租金,用作仲源中學的辦學基金。當時學校設有四個班級(春一秋一,春二秋二)共一百多名學生,少數離家較遠的學生寄宿學校。學校領導班子精幹、教師一流。汪左白任校長,汪亦彭任教導主任,汪伯和任事務主任。校長、主任均兼課,如汪左白教一個班的語文課,還擔任秋二班的班主任。

仲源中學首任校長汪左白(名冠洋),古溪鎮人。宣統元年(1909年)通州師範學堂的畢業生,曾在泰興中學、縣立第四高級小學任過教,且參與創辦【曉星】雜誌,傳播革命思想。仲源中學在他的領導下,教學工作井然有序。不久,因汪左白在泰興縣參議會任議長,學校便由汪亦彭(又名汪遐齡)當教務主任,主持學校工作,校長仍是汪左白。

學校步入正軌後,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除全體師生參加外,還邀請了地方黨政領導及開明紳士到會,縣長及古溪區領導均到會致辭。師生還表演了健身拳術【八段錦】,氣氛十分熱烈。

新四軍東進後,根據地政權逐漸鞏固,紛紛建立地方武裝,推行減租減息,實施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仲源中學作為古溪鎮上的最高學府,泰縣民主政府縣長欒長明經常來校,給師生作抗日鬥爭形勢和任務的報告,縣教育科長陳坤更是經常到校與學生個別談心。開學不久,校方便醞釀組建學生抗日組織,召開師生大會,由領導提名,民主選舉產生了仲源中學第一屆學生抗日協會,簡稱「學抗會」, 選舉王遐松、汪俊生為學抗會主要負責人。

管文蔚肖像

1941年5月間,李長江投降日寇,姜、曲、海一線為日偽占據,古溪淪陷,群眾人心惶惶。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管文蔚來到古溪,走進仲源中學。在校長、主任陪同下,給全校師生講話,號召青年學生站穩抗日民主立場,勇當抗日救亡先鋒。管司令穿一身灰布軍服,戴一副黑框大眼鏡,既像武將,又像一位和顏悅色的文人。他的講話,全場師生聽得聚精會神、鴉雀無聲。管司令分析當時形勢,斷定日偽會在古溪築據點,會瘋狂「掃蕩」 甚至「清剿」。 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他要求學校必須遷到農村,繼續上課,團結抗日。

此後不久,在日偽的一次掃蕩中,仲源中學、古溪小學(當時稱泰興縣第四模小)的校舍遭焚毀,並在古溪構築據點,仲源中學被迫停課。在管文蔚的指導下,學校決定搬遷到雅周的丁許莊繼續辦學。「學抗會」 在古溪召開了最後一次會議,號召同學之間在搬遷中相互幫助,按指定地點、時間報到,恢復上課。

選擇丁許莊,不失為明智之舉。此處距周邊敵據點都有一定距離,相對而言受敵偽幹擾較少。這裏有一座廟宇,前後兩進,東西西廂,四關廂形制,計有房屋十二間,基本能解決教學和辦公用房,教師及少數遠道學生則賃用附近民房作為宿舍。條件雖然艱苦,但這一帶有抗日民主政府,有地縣黨政機關及地方武裝常在附近活動,師生有種安全感。因為是原班人馬管理,教學工作一切如常。

搬入新址後的學校仍稱仲源中學。在古溪仲源中學原址上,經過不懈抗爭、艱苦努力,繼續建校辦學。為加以區別,在新址丁許莊的稱「北仲源」,在原址上的稱「南仲源」。不久「南仲源」改名為私立溪光中學。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將溪光中學與其他學校合並為泰興中學。

1942年,中共蘇中三地委為加強對根據地學校的領導,先後選派黨員幹部以教師或學生身份進入學校:楊違依到仲源中學、張英到通學橋中學、王泰民到鞠劬中學,實施黨對學校工作的具體領導。這年暑假,三校分別舉辦夏令營,在訓練中發現和培養了一批積極分子,發展了近十名黨員。開學後3校均建立了黨支部。

楊違依1941年期間的照片

1935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的楊違依,由上海地下黨成員轉移到蘇中根據地工作,受組織委派以教師身份到仲源中學,他教學很出色,深受學生喜愛。在工作中他廣泛接觸師生,發現、培養入黨物件。1942年,仲源中學秘密建立了三分區地方性的進步青年組織一一青年解放團(簡稱「青解團」)。起初團員18人,團長楊違依,時稱「18羅漢」「楊家將」。青解團秘密團結進步青年學生,不斷擴大隊伍。楊違依對團員要求很嚴格,每周都過組織生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3個月後於營溪的朱家舍廟召開青解團成立大會,選舉王遐松(仲源中學首批學生,學抗會負責人)任團長。5月4日,根據地的中學生集中在仲源中學舉行「五四」紀念日活動,縣政府負責同誌到會。同月,泰縣中學生聯合會在這裏召開成立大會,各中學派學生代表參加,歷時4天,彭沖等領導到會作形勢和任務的報告。

1943年5月,葉飛將軍帶領部隊行軍,路過丁許莊,特地到仲源中學給全體師生作形勢報告,師生受到很大鼓舞。同年秋,根據鬥爭形勢需要,私立仲源中學、私立通學橋中學、私立鞠劬中學同時改為公立。分別命名為泰縣第一中學、泰縣第三中學、泰縣第四中學。三中、四中先後合並入一中。這時的泰縣第一中學,成了蘇中三分區規模最大、頗具影響的一所中學。學校德育、智育並重,為抗日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

1944年,泰一中黨團組織團結教育群眾,發現和培養積極分子,隊伍不斷擴大。在校黨員60多人,占全校300名學生的20%以上,「青解團」團員增達200多人。1945年上半年,根據地中學黨組織積極動員學生參軍、參幹,僅泰一中在半年內就輸送出六批約150人走上抗日戰場。

1949年1月,泰州、海安、泰興相繼解放,隨區劃調整,泰縣第一中學曾使用過「黃橋中學分校」的校名,後來定名為「海安縣迮莊中學」。

從古溪到丁許莊,從仲源中學到泰一中,這所在戰火中誕生、成長的中學,歷盡風雨滄桑,在生死拼搏中前行。師生們始終不畏艱險,櫛風沐雨,保衛根據地,保衛解放區,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1946年秋,泰一中教師華壽卿、繆茂卿在被孫莊據點敵人囚禁中,備受酷刑,堅貞不屈,獲釋後受到泰縣領導的表揚。

教師周璧城,泰興古溪周莊人。1922年南通師範學校畢業後,先後在泰興縣橫港小學、城東女校、古溪小學任教,1941年夏入泰一中任教。他以教育工作為掩護,組織民兵自衛隊,帶領群眾抗捐、抗稅、抗糧,開展抗日活動。這年6月,他回鄉領導群眾抗糧時,不幸被漢奸和偽軍抓捕。在押往古溪途經周莊大橋時,堅貞不屈的周璧城縱身投河,以身報國。【江潮報】刊出訊息,稱贊他「英勇壯烈,足為楷模」。

仲源中學畢業生周凡,泰興古溪周莊人。就讀古溪仲源中學時,參與抗日救亡運動。l940年春入黨。1942年在遷至丁許莊的仲源中學畢業後,參加民主政府工作。1947年3月21日,他率海南區遊擊隊活動時,遭敵包圍被捕,堅貞不屈,高呼口號,被敵殺害。

在抗日烽火中誕生的仲源中學,曾幾度搬遷,幾度更名,但始終保持民族氣節,充滿朝氣。正如在紀念遷校三周年的校歌中唱道:

「古溪鎮,丁許莊,三年來吃盡了辛苦,歷盡了風霜。在敵後鬥爭中壯大,在民主照耀下成長。這兒是文化堡壘,這兒是勝利的戰場。聽,廣闊的原野,到處是青春的歡笑,到處是自由的歌唱。」

從仲源中學到泰縣一中,始終是當年泰興周邊地區的堅強文化堡壘,它在教育史冊上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參考文獻:

[1] 泰興縣誌續(宣統)·卷三

[2] 泰興縣誌(1993)·第十六篇

[3] 泰興縣古溪大事記

[4] 仲源中學(泰一中)部份校友回憶錄、訪談錄

本文載【泰興歷史文化】(季刊)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