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77年中年女子帶00001號烈屬證進京,鄧小平:以後有事直接來找我

2024-01-22歷史

1977年,伍修權行色匆匆的來到鄧小平家中:「我今天給你帶來了一位客人。」

隨機,一名三十歲出頭的女子被領到鄧小平面前,鄧小平細細打量之後,感慨萬千:「長得真像你的父親啊!」

不曾想,鄧小平稀松平常的一句話,卻惹的面前的女子神情悲拗,忍不住當場哭起來,伍修權連忙上前安慰,鄧小平卻說:「讓她哭吧!」

這位女子究竟是什麽身份?她為什麽一提到父親就那麽難過,這裏面是否有什麽隱情呢?

01

身世疑雲

故事的始末還要從1951年春天,蘭州市政府敲鑼打鼓的往家裏送來的一張烈士證說起。

當時的高錦明放學回家時,發現家門口被人圍了個水泄不通,穿過看熱鬧的人群,她發現自家院子裏多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革命烈屬」的字樣,父親高克明正在房子裏往墻上釘釘子,桌子上的小本本上寫著: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第00001號叢德滋等字樣。

高錦明心裏疑惑不解,這位烈屬跟家裏是什麽關系,沒聽說有這麽一位親戚啊!當天晚上,還不等她問,母親王竹青就將她和弟弟高錦茂叫到一處,袒露真相,原來父親高克明並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生父正是烈屬證上的叢德滋。

還來不及消化自己身世突如其來的變化,母親王竹青又說道:「現在真相大白,也沒必要在隱瞞,以後你和弟弟德名字還是改過來吧!你叫叢丹,弟弟叫叢甘,這名字是你父親叢德滋親自為你們取得。」

自此之後,家裏的六個孩子,總共有了兩種姓氏。「半大的小子,吃窮老子。」家裏孩子眾多,父親高克明身體也開始走下坡,積壓已久的肺病再次復發,身邊離不開人,母親王竹青只好辭職在家貼身照顧繼父高克明。自此,這個八口之家徹底斷了收入來源。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原本就捉襟見肘的家裏雪上加霜,叢丹一家面臨著揭不開鍋的宭境。

而此時,遠在北京的「蘇區五老」之一謝覺哉透過多方打聽,得知叢德滋的家屬在蘭州後,謝老第一時間就寫信詢問王竹青孩子是否安好,末了,還特意囑咐,一定要給自己寄一張孩子的照片。

王竹青收到謝老的信時,感動的無以復加,字裏行間全是對兩個孩子的掛念,盡管謝老詢問孩子是否安好,但秉著艱苦樸素的品質,王竹青報喜不報憂,並未謝老寄去一張孩子的照片。

不曾想,細心的謝老,還是從照片裏面破舊的衣物,開裂的鞋子上發現端倪,知道孩子連雙禦寒的鞋都沒有時,謝老心頭一陣難受,親自為甘肅省政廳寫信說明情況,希望蘭州政府能為烈士遺孤的生活做個保障。

得到訊息後,甘肅省政廳立馬將叢德滋的墳墓簽到烈士陵園,並為王竹青安排了文教委員會的工作,每個月都有80多元的薪資,叢丹、叢甘姐弟每月也都有一定數量的夥食補助,一家人的生活在政府的幫助下肉眼可見的好了起來。

父親叢德滋在叢丹年僅三歲的時候就已經裏她而去,對於父親,叢丹只能叢母親的只言片語裏了解個大概,這些年,繼父高克明對姐弟倆視如己出,原以為日子一直會這麽平靜的過下去,直到後來,有人汙蔑父親叢德滋是「特務」,關於父親叢德滋的一切,更加詳細的被逐一挖掘。

02

張學良的機要秘書

1910年年10月,叢德滋出生於遼寧省鳳城縣,他在鳳城第二師範學校上學時,就已經投身於革命。

1933年,叢德滋大學畢業,被介紹到張學良的東北軍,國民黨北平分會政訓處工作。

1934年,蔣介石發動「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對政策。蔣介石唯恐張學良的東北軍生變,借故將東北軍調到湖北,打擊鄂豫皖一帶的紅軍,東北軍因為遠離故土,生理、心理各方面極度不適,一度萎靡不振,叢德滋寫信給張學良,希望他不在奉行蔣介石內戰策略,「槍口對外,一致抗日侵略者。」

為了揭露蔣介石倒行逆施,制造內戰的醜惡行徑,叢德滋開始不斷在進步報刊上發表文章,東北軍內部但對內戰的情緒越來越高,叢德滋的行為被蔣介石安插在東北軍中德親信盯上,很快,叢德滋便因為「共黨嫌疑分子」給抓了起來,這是他第一次入獄。

被捕之後,叢德滋隨身的東西也被翻出來,張學良在他隨身攜帶的一個小筆記本裏看到叢德滋記錄了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張學良認為他年少輕狂,恃才傲物,但叢德滋字裏行間的愛國情懷也給張學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年9月,在張學良的親自交涉下,叢德滋被釋放出獄,並進入東北剿匪司令部,擔任總部辦公廳秘書,負責機要工作,張學良還經常與他一起談論一些事情,自此,叢德滋正式邁進了張學良的核心圈子,更是在後面的皖南事變中發揮了特殊作用。

隨著東北軍被蔣介石調到西北,剿滅陜甘寧根據地,叢德滋也跟隨隊伍來到西北,在他的主導下,一個名為【西北向報】的月刊正是建立,叢德滋擔任主編,給月刊主要號召共同抗日,反對內戰,團結了一大批愛國人士。

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裏,連續發表二十多篇激發抗日的文章,鼓舞了西北人民的鬥誌,對積極引導東北將士們的抗日鬥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西安事變」當夜,陜西【西京日報】更名為【解放日報】,叢德滋任總編輯,【解放日報】是最早刊發張學良兵諫蔣介石德事件已經「張、楊」德「八項主張」。

西安事變後,在周總理帶領中共代表團來西安時,叢德滋還負責了特種宣傳工作。

1937年2月,國民黨軍進入西安,東北軍被徹底分散瓦解,【解放日報】停刊,張學良也自此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軟禁生涯。

張學良和東北軍的結局讓叢德滋心灰意冷,他主動脫離東北軍,輾轉來到山西繼續從事抗日工作,與當地的八路軍取得聯系,並在此結識了鄧小平、楊立三等人,也在這裏結識了一生的摯愛,王竹青,並與之結為伴侶。

03

情報工作生涯

1937年年底,叢德滋在林伯渠的介紹下,領命前往蘭州,1938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央軍委情報處駐甘肅特派員。

在蘭州辦事處謝覺哉以及武修權的領導下,叢德滋開始從事蘭州的工作,首先,他立馬拾起了老本行, 成為「民眾通訊社」的社長,借著這層身份做掩護,為了獲取更多的情報,他又讓自己的女兒認了昔日在東北軍中的上司增擴情為幹爹,再從增擴情那裏謀取到職位。

增擴情是蔣介石親自安插在東北軍中的,西安事變後,他一度懷疑增擴情有叛變之嫌,增擴情就這樣被下了大獄,後來胡宗南得知此事後,出面說情,增擴親這才重返自由,加入胡宗南的第八戰區,擔任政治部主任。

而叢德滋在明面上為自己謀取的正是增擴情的秘書一職。叢德滋在第八戰區潛伏了三年之久,收集了不少關於第八戰區的資料。

皖南事變後,蘭州城中的地下中共黨員成了國民黨的重點抓捕物件,在此期間,上司增擴情也曾找叢德滋嚴肅談話,叢德滋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身份泄露,但他還是選擇繼續留在增擴情身邊,在有限的時間裏盡量挖取更多的情報。

1941年1月20日,王竹青生日這天,王竹青向往常一樣做好飯菜,叢德滋則為妻子精心準備了量身時下流行的旗袍,準備為妻子慶生。然而,增擴情的一封請柬註定他無法陪妻子過完這個生日,一去不返,叢德滋被秘密逮捕了。

對此,叢德滋早有預感,前段時間,上司增擴情多次找自己談話,態度時好時壞,他已經預感到自己時間不多了,出門的時候,給妻子王竹青囑咐道:「我若是晚上八點還沒回來,那多半是已經下獄了,你要有心裏準備。」

如他所料,當天晚上叢德滋被捕,被捕之後,組織積極營救,甚至動用了張學良將軍的私章,張學良的老師莫德惠也派人前往重慶說情,卻依舊於事無補。

叢德滋被關入蘭州大沙溝郊外秘密監獄的一口井中,高燒不退,1942年4月19日,叢德滋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喝下了慘毒的洗菜水,毒發身亡。

叢德滋死後,他的屍身被敵人仍在白塔山下面的一個破窯洞裏,中國共產黨人士冒著被敵人監視,暴露身份的危險,將他的屍身裝殮、安葬在蘭州「五省義地」墳場。

解放後,叢德滋的墳墓被遷往蘭州華林山烈士陵園。

叢德滋犧牲後,王竹青和叢丹姐弟被當作共黨家屬,驅逐出蘭州,再地下黨同誌高克明的護送下,一路輾轉到了陜西,1943年,高克明、王竹青結為夫婦,一家人再陜西一直生活到解放前。

04

一路北上,與鄧小平會面

叢丹透過四處探查,對自己父親的生平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想為被打上「特務」名號的父親正名。

1977年10月,叢丹四處借路費,專程來到北京,最先見到的是父親昔日的領導伍修權,伍老將一起都安排妥當之後,說是要帶叢丹去見一個人,隨後,叢丹再伍老的指引下,來到一處靜謐的四合院。

在這裏她見到一個慈眉善目、穿著白色短袖的鄧小平,在叢丹的忐忑中,鄧小平笑著打量了一番之後,頗為懷念的說道:「和你父親長得太像了。」

短短一句話,卻讓專程北上來找他的叢丹瞬間失了眼眶,她哭的悲拗委屈。伍老連忙上前安慰,鄧小平卻說:「別勸,就讓孩子哭個痛快吧。」

鄧小平同誌早在1937年,叢德滋入黨之前就已經與之結識,「八一三」事變後,叢德滋在山西從事抗日工作的時候,在八路軍總部認識了鄧小平,鄧小平不僅在這次見面中,仔細詢問了叢丹的生活現狀,還給叢丹講述了不少自己的生平事跡,以鼓勵她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勇敢面對。

叢丹走的時候,鄧小平特意為叢丹留下自己的地址,告訴她,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來找鄧伯伯。雖然這是叢丹與鄧小平唯一的一次碰面,但叢丹一直記得那個溫柔,慈眉善目的鄧伯伯。

至於叢德滋的烈士編號,並沒有什麽特殊的寓意,1950年冬天,中央開始逐步落實烈士家屬的政治待遇等問題,謝覺哉當時想到叢德滋,第一時間上報到毛主席那裏,於是就有了00001烈屬的編號。

叢德滋年僅32歲時就已經為革命事業獻身,從後來增擴情的敘述來看,叢德滋明明已經感知到自己有危險,他是有足夠的時間撤離的,但是為了手機更多的情報,為了給組織提供更多的可用資訊,他在身份即將暴露的情況下,依然選擇了潛伏,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結語

叢德滋的名字在西安事變的時候,就已經傳到了毛主席的耳中,然而,在整個民族爭取獨立自由的抗爭中,又有多少英魂埋骨他鄉,為民族大義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卻致死連座墳塋都沒有。

又有多少人在執行任務,抗日敵寇的時候,已經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可是他們沒有退縮,而是直面死亡,堅定的選擇了犧牲自我,舍身取義。

正是因為有無數英雄烈士前赴後繼的奮鬥,才鑄就了今天的錦繡華夏。

先輩們在戰火泥濘中負重前行,才有了今天的紅旗飛揚,春風醉人,勿忘歷史,永遠銘記、懷念那些為民族之崛起而奮鬥犧牲的先輩,是每一個華夏子孫都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