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各野戰軍均有部隊赴朝,而入朝各兵團大多參加過激烈戰事。凡事都有例外,僅有一個兵團從入朝後就在後方修建機場,前線一仗沒打。這個兵團就是董其武第23兵團,為什麽這個兵團參加了抗美援朝,卻沒有直接與敵軍交火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第13兵團來自原第四野戰軍,是最早入朝參戰的我軍主力兵團,實力強勁;第9兵團來自原三野部隊,北韓戰場東線早期的主力;第3兵團是老二野部隊,19兵團是一野代表,20兵團是原華北軍區的主力野戰兵團,建國後衛戍首都。以上五個兵團在北韓打過大量重要戰役,客觀貢獻均大於董其武統率的第23兵團。但是有一個事實不容忽略:董其武兵團入朝時間較晚。抗美援朝可以根據戰況特點可以分為兩部份,前期五大戰役雙方互有攻守,後期進入相持拉鋸階段。前一時期的戰爭激烈程度、大戰的數量明顯多於後期,誌願軍需要的部隊數量和一線部隊總兵力顯然也更高。
第23兵團由於參戰時間晚,進入北韓時已經是1951年9月,此時關鍵的五大戰役全部打完,對於新入朝的誌願軍部隊的任務也有了針對性的變化:相持階段空軍保護和機場建設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有大量後勤維護和工作人員,23兵團剛剛進入北韓,比起直接去前線,更適合先承擔這類基礎工作。三個月的時間,董其武兵團修建的機場跑道總長超過3萬米,包括主跑道、滑行道、掩體等,出色完成了任務,貢獻非常大。修了3個月的機場,23兵團便回到國內,沒趕上打仗,這是客觀戰爭形勢及需要決定的。
當然還有一個深層原因也無需回避。董其武兵團是所有整建制入朝兵團中構成比較特殊的。第23兵團的主體原為綏遠國軍第9兵團。跟大部份起義的國軍部隊不同,董其武兵團是傅作義嫡系部隊,共有8萬余人,這個兵團被成建制轉化為解放軍兵團,也就是23兵團,而非打散混編使用。這樣做有利於保證綏遠起義順利,也能照顧有功的起義將領,匹配相應職務待遇。
其他起義部隊混編入原有的我軍部隊,很快就能適應解放軍作戰戰術。第23兵團由於主體為起義官兵,加入部份政工人員和新兵,在這方面有一定劣勢,就整體戰鬥力而言建國初期弱於我軍其他主力兵團。當然這不是說國軍轉化過來的部隊實力就一定很差,解放戰爭中一半以上的兵員都是轉化過來的投誠、俘虜兵,但要形成較強戰鬥力畢竟需要一定時間。董其武兵團雖是原傅系部隊,但傅作義主力在48年底-49年初的新保安、張家口、北平要麽被殲要麽改編,留在綏遠的多為二線部隊,因此董其武兵團在國民黨軍時期也不屬於實力上乘的部隊。基於以上原因,第23兵團成了6個誌願軍兵團中唯一沒在北韓真正打上仗的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