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了以戰促和,1951年底,誌願軍2次戰鬥,憑啥全殲英美軍2個營?

2024-07-27歷史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註】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停戰談判開啟後,美國實行軍事上施壓的方針,於1951年夏、秋兩季在東、西兩線相繼發起較大規模的攻勢,正面戰場形勢一度比較緊張。

這期間,誌願軍先是計劃和準備第六次戰役,爾後改為積極各線,防敵進攻,並準備於適當時機舉行反擊。由局部到全線的戰術反擊,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提到誌願軍作戰行動日程上的。

1、未能發起的戰術反擊

在抗擊「聯合國軍」夏季攻勢之際,鄧華曾向毛澤東、彭德懷建議:

「縱日前不進行戰役反擊,也盡可能作戰術的反擊,收復些地方,推前接觸線,更好地了解敵人陣地及其堅固程度。」

毛澤東認為「這個意見值得認真考慮」,要求彭德懷「計劃一下,九月份能否進行此種戰術反擊,如何進行法,須用多少兵力,勝利把握如何,敵人的反應將會如何,請就這幾點顧慮相告」。

按此指示,彭德懷提出「九月不進行大的戰役進攻時,可選擇偽軍突出部隊舉行局部進攻」的作戰構想;並電示一線各軍,要求他們在繼續進行第六次戰役準備的同時,選擇當面敵軍比較突出的連、排陣地舉行反擊。

當時,在中線和東線接合部,第20兵團第67軍正準備接替第9兵團第27軍在金化以北至北漢江西岸的防務。

宋時輪、陶勇決定,為配合東線人民軍作戰,同時獲得對堅守之敵陣地的突破經驗,第27軍撤下陣地前應該打上一仗,殲滅當面之敵,將現有陣地向前推進,給新上來的部隊做個樣子。

第27軍據此制訂了作戰計劃,並邀請第67、第68軍領導人共同研究具體的行動方案。彭德懷同意宋、陶的決定。

指示第27軍並第9兵團:

「求得消滅敵一部,取得攻堅經驗,了解陣地構成,配合五團反擊,幫助新到兵團均有利,望堅決執行。」

之後,誌司又向第9兵團和第27軍通報了人民軍第5軍團反擊作戰部署,並於8月25日下達命令:

「為粉碎敵拉直蘆田坪至五味裏之突出戰線,我決人民軍與二十七軍舉行反擊。」

同時,誌司還指示西線第19兵團:

「以一個軍於月底或九月初五日以前加以充分準備,突然包圍,幹凈殲滅臨津江以西長湍地區偽一師之十一團。」

對於組織這次局部反擊,金日成表達過不同意見。8月26日,他致電彭德懷、樸一禹並轉金雄,認為「在大的戰役開始之前不宜先進行局部攻擊」。

他的意見是,當前還是「按彭總(第六次戰役)整個計劃進行作戰準備為宜」,而人民軍第5軍團將要舉行的局部反擊,既「不符合彭總指示,又不合乎戰術要求」。

其實,當時第5軍團的反擊作戰部署已透過金指上報中朝聯司,得到彭德懷的批準。

在金日成來信之前兩天(8月24日9時),聯司已復電金指並轉第5軍團,指出:

「你們擬反擊進犯之敵甚好,但請註意集中兩個師左右兵力分梯隊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每次求得消滅偽軍一至兩營或者一次消滅美軍一兩個連,如此才能求得迅速解決戰鬥,切不可企圖太大,請斟酌行之。」

金日成之所以不同意此時舉行局部反擊,很大程度上還是擔心此類行動會影響他抱有很大希望的第六次戰役的計劃和準備。

由於連日大雨和「聯合國軍」相繼發起夏季及秋季攻勢,誌願軍和人民軍上述反擊作戰未能按計劃進行。

2、「小反擊戰」的籌備

到10月,「聯合國軍」秋季攻勢已成強弩之末,彭德懷和誌願軍總部再次對局部反擊作戰作出部署。

10月16日,彭德懷、陳賡等聯名致電第19兵團楊得誌、李誌民,要求舉行局部反擊。

電稱:

敵之秋季攻勢在西、中、東線均遭嚴重打擊,乘敵疲憊之時舉行戰役出擊最為有利,但因無法克服運輸困難,大的戰役出擊(即第六次戰役)擬推遲至11月中旬發起;目前,「為增加對敵方壓力,促使談判進展,在你們四個軍範圍內,盡可能進行局部反攻,集中四至五個炮兵團及適當坦克,充分準備,每次消滅美、英軍一個營為目標」。

電報指出:

「如能在十月或十一月中旬以前,舉行兩三次這樣勝利的戰鬥,對談判的促進會發生影響。」

21日24時,彭德懷、陳賡等又致電第20兵團及第67軍,要求「你們應盡速準備局部反擊,現在應盡一切努力組織強大炮火,阻敵現陣地,再給敵以重大殺傷,造成我反擊有利條件」。

電報還指出:

「反擊應在西線、中線同時舉行,美各部應積極準備並作作戰方案電告。」

10月24日晚至25日晨,第19兵團指揮的第47軍和第20兵團指揮的第67、第68軍分別組織實施了小規模反擊行動。第47在朔寧東南對美軍第1騎兵師陣地的攻擊,出動了2個連。第67、第68軍在轎巖山以東和北漢江以東組織的反擊,出動的兵力更少,分別只有3個排和1個排。

10月24日14時,誌願軍司令部向一線各軍發出組織「小反擊戰」的指示,指出:

敵之秋季攻勢傷亡甚大,已是疲憊現象。我為不給敵以喘息機會,選擇敵之弱點,集中絕對優勢火力和適當兵力,每次消滅敵兩個連至一個營為目的,得手後看情況再殲擊另一點。

大戰役反擊在無空軍配合情況下,暫不進行。為促成停戰談判,收復一些放棄的陣地,以正國際輿論,打擊敵人士氣,請在最近連續組織打幾次上述小反擊線,具體時間自行決定。

此時,在正面戰場擔負一線防禦任務的部隊、有誌願軍6個軍、人民軍4個軍團,由西向東,依次為第65、第64、第47軍(以上3個軍歸第19兵團指揮),第42軍(歸誌願軍總部直接指揮),第26軍(歸第9兵團指揮)和第67軍(歸第20兵指揮),以及人民軍第5、第2、第3、第6軍團(以上歸人民軍前線指揮部即「金指」指揮)。

第19兵團指揮的第63軍和第20兵團指揮的第68軍為二線部隊。此外,還有誌願軍4個軍(第50、第38、第39、第40軍)、人民軍2個軍團(第1、第4軍團)擔任西海岸防禦、誌願軍2個軍另1個師(第20、第27軍和第16軍第47師)、人民軍1個軍團(第5軍團)擔任東海岸防禦。

接到誌司指示後,一線各部對局部反擊作了研究部署,並先後上報了作戰計劃。上報計劃最早的是第20兵團,上報時間為10月24日16時,即誌司下達關於「小反擊戰」指示之後僅2小時,顯然該兵團早就有此計劃和準備。

誌司26日10時批復第20兵團的計劃,同時提出四點註意事項:

(1)按計劃一次攻擊恐難以完成,似以幾次戰鬥攻擊穩步推進到預定前沿為宜;

(2)不宜幾路同時發動,平均分配火器,而應集中優勢炮火兵力攻出一點,成功後再攻擊另一點;

(3)前來接替防務的第12軍初到一線,不熟悉地形敵情,攻擊行動以第67軍為宜,並註意節約使用第12軍兵力,使其能有充分力量接防;

(4)攻擊發起時可盡可能提早,以利配合談判。

3、「小反擊戰」的展開

30日11時,第42軍上報攻擊計劃,誌司於當日子夜回復:攻擊部署好,請註意集中更多的炮火,攻占敵陣地時註意鞏固,防敵反撲;為配合停戰談判,攻擊最好在11月3日前開始,但須行充分準備。

恰在此時,一度中斷的停戰談判在開城復會。美方提出軍事分界線調整方案,在許多地段上將非軍事區南緣界線劃到中朝軍隊控制區之內。

如按這個方案,誌願軍和人民軍須從現有陣地撤出1500平方公裏土地,美方則整體向北推進600多平方公裏。

更令中方無法容忍的是,美方還公然提出把開城地區劃入它的控制範圍的無理要求。為配合談判鬥爭,誌司於10月27日再次下達指示,要求「我第一線部隊應堅持現有陣地,並盡可能地舉行局部反擊,收回一些放棄的陣地,表示我力量,促進停戰談判,甚為重要」。

至11月2日,各反擊計劃相繼報到誌司,當日17時,誌司下達指示,強調向敵進攻時應註意的事項。

這次局部反擊分兩個波次相繼展開。

第一個波次,第67、第47軍於10月30日和11月1日先後打響。第二個波次,第42、第64、第68、第26軍,以及剛剛接替第67軍防務的第12軍,自11月3日起相繼發起攻擊。

至11月28日,以上7個軍共對「聯合國軍」26個陣地發動了34次攻擊,其中,第67軍對8個陣地攻擊11次,第47軍對6個陣地攻擊6次,第64軍對4個陣地攻擊4次,第26軍對3個陣地攻擊4次,第42軍對2個陣地攻擊5次,第12軍對2個陣地攻擊3次,第68軍對1個陣地攻擊1次。

作為攻擊物件的這些「聯合國軍」陣地,均為其防禦陣地前端的前哨陣地,防守兵力最多的有4個連,最少的只有1個排。

以上作戰,戰果最為突出的是第64軍對馬良山、第47軍對驛谷川南岸正洞以西無名高地(正洞西山)的攻擊。

4、馬良山戰鬥與正洞西山戰鬥

馬良山陣地是大英國協師在秋季攻勢中攻占的。之後,該陣地由英軍第28旅皇家英格蘭團第1營接防,經1個月經營,主峰及周圍各高地均構築了掩蓋式火力發射點和掩蔽部,並用交通壕相連線,形成了支撐點式的環形防禦陣地,陣地前沿遍設雷場和鐵絲網。

第64軍1個月前撤出馬良山時曾打算趁英軍立足未穩之際以反擊奪回陣地,但因準備不足未能實施。這次對馬良山的反擊,部隊進行了20多天準備。

投入反擊的兵力為第191師3個步兵營,加上全軍所有炮兵,共57門山、野、榴炮,還有10輛坦克參戰。11月4日15時攻擊開始,炮火準備時間長達1個小時,先是10分鐘急襲,爾後部份炮火假延伸,其余炮火暫停,引誘守敵進入陣地,接著進行第二次火力急襲,取得很好的火力毀傷效果。

16時,步兵開始沖擊,10分鐘即占領陣地。

軍長曾思玉說:「部隊打得這樣順利,連我也始料未及。」

戰至19時,全殲英軍3個連另2個連大部。5日至7日,英軍在飛機、坦克配合下反撲,均被擊退。

第47軍對正洞西山的反擊也取得很好效果。正洞西山陣地也是秋季攻勢中被美軍占領的,守敵為美軍第1騎兵師3個連,陣地構築比較完備。第47軍投入攻擊的兵力為11個步兵連,配備114門山、野、榴炮和11輛坦克。

11月4日21時發起攻擊,經3小時激戰,全殲守敵。

第二天,美軍以2個營的兵力實施反撲,第47軍在陣地上留下5個排,抗擊9小時後主動撤離。當夜,趁敵立足未穩,又以3個營兵力,伴隨坦克,實施第二次反擊。經5小時激戰,再次全殲守敵美軍1個營另1個連大部,鞏固地占領了陣地。

以上兩次反擊戰鬥,殲敵數量可觀。馬良山之戰殲敵1740余人,正洞西山之戰殲敵2500余人,且所殲之敵均為戰鬥力較強的美軍和英軍。

這是誌願軍轉入陣地戰以來,首次一戰全殲美英軍1個多營的模範戰例。

這次反擊作戰期間,板門店談判代表團的參謀人員正在地圖上校正雙方接觸線的實際位置。誌願軍透過局部反擊,使已方陣地線向前推進了一段距離,直接影響到非軍事區界線的劃定。

美國戰史繪繪色地記述了時在板門店出現的一個情節:

一次,雙方談判代表對接觸線的實際位置發生了爭議——對於中部地段某個高地,雙方都說屬已方控制,一時爭執不下。於是,美方代表霍金斯當場打電話與守衛這高地的「聯合國軍」指揮官取得聯系,證實其所言不虛。中方代表解方也透過電話向誌願軍部隊加以核實,當得知這個高地的確尚在「聯合軍」控制下後,他小聲對身邊參謀說:「不要緊,我們今晚就將它奪過來。」

這句話碰巧被美方談判代表團的一位中文轉譯聽見了,馬上報告霍金斯,霍金斯又迅速將此訊息通報給守衛這一高地的「聯合國軍」指揮官。

美國戰史寫道:

「盡管如此,中國人還是以其優勢兵力趕走了這個高地上的聯合國軍。第二天,霍金斯不得不承認共產黨占領了這個高地和必須對接觸線進行調整。」

至11月底,兩個波次的戰術反擊告一段落。作為誌願軍反擊目標的26個陣地,有24個被攻占,經反復爭奪後得以鞏固占領的有馬良山、高旺山、正洞西等9個陣地。誌司統計,11月的戰術反擊作戰,各部殲敵1萬余人。

這次反擊總體上取得成功,但也有的戰鬥打得不好。

5、失敗的「典型」

第42軍對281.2高地的攻擊即為一例。

當時一線各軍,只有第42軍歸誌願軍總部直接指揮。該軍此次劃反擊兩個目標——394.8和281.2高地,均由第126師擔任。11月3日和5日,第126師先後攻占這兩個高地,但第二天就被敵軍反撲奪回。

該師調整力量再攻,於16日再度拿下394.8高地(當晚即撤出),對281.2高地的攻擊又一次受挫。

誌司批評說,此戰有3處沒有做好:

一是沒有集中炮火轟擊一點形成火力優勢,而是同時攻兩地致使炮火分散;

二是準備不充分,沒有詳細偵察敵情地形,彈藥、炸藥攜帶不足;

三是攻擊隊形不是前輕後重,而是二梯隊與一梯隊同時前進,主攻部隊長久滯留於敵障礙物前。以致陷入火網遭受傷亡。

之後,第42軍召開師團幹部大會重新研究,決定對281.2高地實施第二次攻擊。誌司批準攻擊計劃,並提出兩點要求:

一是鑒於停戰談判可能於近期達成協定,發起攻擊時間「必須不遲於19日」;二是戰前「應作充分準備,各級幹部必須親自反復偵察地形」。

18日,第126師以第377團再攻281.2高地,參戰兵力共有5個步兵連,35門山、野、榴炮,以及坦克和自行火炮各1個連,當面守敵只有韓軍第9師1個加強連,攻擊一方兵力、火力都占較大優勢。

然而,這一仗打得更不好,由於沒有組織好戰鬥協同,第一個突擊連在炮兵壓制射擊前就進到突破門前,遭到已方炮火殺傷;第二個突出連也提前發起沖擊,使得2個突擊連全都擁擠到突破口附近,在敵方炮火攔阻下,5個排失去戰鬥力。

隨後投入戰鬥的連隊連續8次沖擊也未能奏效,歷經13個小時苦戰,天已快亮,只得撤出戰鬥。這一仗不僅沒有完成任務,反倒傷亡400余人,消耗彈藥2600余發。

戰後誌司發電質問第42軍,嚴厲指出:

「第一次有了教訓,而第二次又重復,又未搞好,是很不應該的。固然應該檢討,但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是在軍師兩級更應該深刻的檢討,不僅要檢討戰術技術,而且要檢戰術思想和領導作風,要徹底糾正戰鬥中的官僚主義和粗枝大葉的作風,並且希望你們在今後的戰鬥中去改正你們的缺點為要。」

在對前段戰術反擊經驗加以總結的基礎上,誌司於12月20日下達在部隊開展戰術反擊教育的指示,指出:

(1)入冬以來,我們在防禦戰中完成了任務,始終阻敵於原地未獲寸進,鞏固了我軍防禦陣地,但在某些部隊所進行的襲擊、反擊和局部攻擊作戰中,有時因傷亡過大而自動撤出戰鬥,未能達到預定的目的,特提請註意研究教育部隊。

(2)同目前敵我前沿相距甚近,有不超過數百公尺者。敵警戒一般嚴密,工事較堅固,火網之組成、地雷、鐵絲網、照明裝置較密,縱深防禦體系在整個戰線上已經形成,偷襲和企圖一舉聚殲敵人的機會已大為減少。因此,欲分割殲滅局部敵人,必須充分準備、除按照一般正規攻堅方式外,事先須特別註意隱蔽,保持戰鬥發起的突然性和計劃周到的組織戰鬥,不然,很難完成任務,這不是說完全沒有偷襲的機會,如發現敵人弱點時,或地形、天氣於敵不利,或因疲勞警戒疏忽,我應乘機偷襲。

這是完全必要的,放過戰機是不對的,但同時必須有強攻準備和打援,制壓敵炮火等。

只有此準備,偷襲不成時,則可立即轉入有計劃的攻擊,即使不能全殲預定之敵,亦不致遭受意外損失。在每一偷襲或局部強攻前,必須詳細偵察,事先有系統的觀察、必要的威力搜尋和佯攻等,以達確實了解敵情,特別是發現敵之隱蔽火力點、突擊點之選擇、火力組織、步炮協同、兵力區分、預備隊位置、打援計劃、通訊聯絡等,必須妥為計劃,並設想各種情況如對敵某點攻擊,敵有逃跑可能,如敵不逃怎麽辦?如估計敵不會增援,但增援又怎麽辦?總之,須準備各種方案,情況變化時才不致陷於被動。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註】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