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庇護九世寧做「梵蒂岡之囚」也不願和義大利和談,為何最終妥協

2024-04-10歷史

梵蒂岡網圖

大西洋沿岸,靠近第勒尼安海域有一個袖珍國家梵蒂岡,它位於羅馬的市中心,雖不屬於義大利卻被義大利四面緊緊地包圍著,通常人們稱它為「國中國或城中國」。

梵蒂岡國土面積太小,僅有650畝,沒有工業、農業、學校、醫院和餐館,即便點個外賣也得跨國配送,所以在梵蒂岡談出國那是常有的事。

國家小當然人也不多,常住居民僅800余人,主要有主教、神父、修女及一支教宗的誌願禁衛隊(瑞士近衛隊),除此之外還有3000余名世俗工人,雖然他們承擔了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他們並不全住在梵蒂岡城內。

別看梵蒂岡國小人少,但他們至少可以講出三種語言,平常城國之間的交流主要以義大利語為主,處理羅馬教廷中的正式檔使用拉丁語,而在瑞士近衛隊之間的交流又使用德語。

那麽這麽小的國家,沒有被義大利吞並到底有怎樣的歷史淵源?

梵蒂岡的前身是一個教宗國,是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早在公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了紀念耶穌門徒聖伯多祿便在羅馬城西北角聖伯多祿殉難處建立君士坦丁大教堂。

梵蒂岡廣場

為何要紀念聖伯多祿?那要從伯多祿與耶穌的淵源說起。

耶穌是基督教的創始人,30歲時,耶穌為了在約旦河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在曠野禁食禱告40天,經過多項魔鬼測試並得到了大批信徒追隨者,洗禮結束後,耶穌便在其故鄉加利利一帶開展傳道工作,並且在信徒當中親自挑選了十二位門徒,其中宗徒伯多祿(彼得)正是這十二門徒之一,也是耶穌最喜歡的。

耶穌在傳道期間表示他是神的兒子,大肆宣揚天國的福音,並施行神跡,醫病趕鬼,教人們如何愛神、愛己,不可仇恨敵人、不可貪求金錢,要虔誠、善良、悔改、甚至要為逼迫自己的人禱告,他是救世主,信他的人將會得到永生,他還批評猶太宗教領袖的形式主義和假冒偽善,直接惹怒宗教領袖、聖殿蔡司以及法利賽人,他們對耶穌非常憎恨,開始了謀殺計劃。

約公元三十年左右的逾越節前夕,耶穌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和他的門徒們共聚晚餐,期間他預言自己將要受難,門徒亦即將四散,為門徒洗腳禱告的訊息被猶太宗教領袖得知後,聯合聖殿蔡司等人以三十兩銀子收買了十二門徒之一的猶大,以親吻耶穌為暗號帶兵在客西馬尼園找到耶穌將其抓獲,耶穌另一門徒伯多祿為了護主拔刀削掉蔡司仆人的耳朵,耶穌立即阻止,讓其收刀入鞘,並稱今天凡動刀者,必死在刀下,隨後被抓走。

抓獲後的耶穌被押送至羅馬總督彼拉多的總督宮殿審問,問他是否煽動猶太人反羅馬皇帝,禁止民眾納稅給他,耶穌答非所問彼拉多查不出什麽罪名,並決定要釋放他,可是猶太宗教領袖等人仍然要求給耶穌定罪,彼拉多得知耶穌是加利利 人,就把耶穌交給了當時正在耶路撒冷的加利利郡王希律·安提帕斯,希律問了耶穌許多話,但耶穌卻一言不發,希律只好又把他帶回了彼拉多的總督府。

耶穌審問期間,眾門徒非常驚恐,就連曾經揚言「就算和耶穌同生死,也不能說不認識耶穌」的伯多祿,在別人問他是不是耶穌門徒的時候,他居然三次否認,正如耶穌預言一樣,自己受難,門徒四散。

逾越節是猶太教節日之一,按照猶太當地人習俗,在逾越節當天,猶太總督要釋放一名囚犯,於是彼拉多就讓猶太人選擇釋放耶穌還是巴拉巴,由於宗教領袖等人對耶穌的仇恨,蔡司長和群眾更威脅彼拉多釋放巴拉巴,處死耶穌。彼拉多怕猶太人煽動暴亂,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命令羅馬士兵將耶穌鞭刑後判處死刑,最後再押往各各他的刑場,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由於耶穌死後,猶太人的安息日已經開始,因此,耶穌的屍體只能被暫時安放於各各他附近的一個墓室,等安息日過後,跟隨他的幾位婦女拿香膏準備膏抹他的身體的時候,發現耶穌屍體已經不見了,隨後有天使宣稱耶穌已經復活了。

復活後的耶穌多次出現在門徒面前,講述神國之事,長達四十天之久,他告知眾徒們:「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是我所吩咐給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這樣我就能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後來在一次門徒聚會上,天空飄來一朵雲彩將耶穌接走了,有天使對眾門徒說,耶穌雖然升天了,但是他會在最後的審判的時候榮耀歸來,所有的人都要復活,接受他的審判,信他的人將永生,不信的將要永遠沈淪。

耶穌復活升天以後,原本消沈的門徒,在伯多祿的領導下聚在一起恒切禱告,開始大膽傳講耶穌是基督的福音,信徒瘋狂增加,猶太官府為了控制基督教徒勢力,加大力度打擊,當司提反被作為第一個基督徒殉道之後,門徒們四處逃竄,暫時遠離耶路撒冷,當時猶太人繼續信仰耶穌的人越來越少,後來在向外邦人(非猶太人)保羅的傳播下,基督教逐漸在羅馬帝國傳開,越傳越廣,後來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到了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份之後,羅馬主教的地位在西羅馬帝國繼續得到鞏固,而東羅馬帝國則以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逐漸上升,直到11世紀,東西教會大分裂後,東方教會以君士坦丁堡主教為首,使用正統教會的名稱,西方教會以羅馬教宗為首,繼續使用天主教會的名稱。

伯多祿是耶穌最親信的門徒之一,他接受耶穌基督的托付建立教會並領導教會,也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位主教,因此,天主教會被認為是從伯多祿開始一脈相承,是以羅馬主教為領袖的普世教會,當然,這一說法在新教中是被否認的。

後來,伯多祿在尼祿皇帝逼迫基督教的時候到了羅馬傳福音,不久之後殉道,他向官府提出要求將其倒釘十字架而死,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像耶穌一樣端正地釘在十字架上。

梵蒂岡網圖

伯多祿殉道之後,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了紀念他,在其殉難處建立君士坦丁大教堂,因為君士坦丁也是天主教會的信仰者,直到15至16世紀,君士坦丁大教堂才被改建成如今的聖伯多祿大殿,成為天主教會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

正因為伯多祿對天主教會的傳承和聖伯多祿大殿的建立為後來梵蒂岡國家形成埋下了伏筆。

貳‬

教宗國是梵蒂岡國的前身,那它究竟是如何瓦解的?

教宗國並不是一個單一制國家,而是由許多獨立或半獨立的城邦、小國和貴族領地構成的共同體。

在天主教的早期教會處於非法狀態,直至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期才給予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君士坦丁還將拉特蘭宮、義大利本土及羅馬帝國各行省捐贈給教會作為私人領主占有這些土地,雖然教會得到了許多饋贈,財務大增,但仍然屬於政教合一由羅馬教皇控制。

公元5世紀,西羅馬被滅亡後,其所有領土被東哥德王國占領,到了公元6世紀,教宗國開始雛形,東羅馬帝國開始征服義大利活動,試圖恢復義大利羅馬版圖,不幸的是,在東羅馬帝國統治者查士丁尼大帝逝世後,倫巴底人於568年開始又將東羅馬勢力逐出義大利,此時的羅馬教會勢力已經可以抗衡君士坦丁主教,只是表面屈服於東羅馬皇帝。

到了公元7世紀,東羅馬帝國開始加速衰落,羅馬教會借此機會利用軍事外交、賄賂等手段擴大統治勢力,並在728年接受倫巴底國王路易特普蘭德對鄉村和城鎮的捐贈,後來這些土地成為教宗國的立國基石。

751年,東羅馬在義大利領土全部淪喪於倫巴底之手,導致羅馬公國與東羅馬帝國之間完全切斷聯系,為了解除巴倫底人的威脅,教宗斯德望二世透過向法蘭克領袖矮子丕平大獻殷勤,封丕平為羅馬貴族,並派遣執掌教會飯食的司提反向丕平各種示好,後來丕平為了報酬教宗,於754年出兵進入義大利平息叛亂,並將奪回的城市土地奉獻給教宗。

丕平獻土的做法直接擴大了教宗的統治區域,到了781年,丕平的兒子查理大帝又宣布教宗成為這些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此時教宗為了提高教宗國的威望,打消丕平的繼承人日後利用這一獻土行為來控制聖座的可能,於是在750至850年之間,大膽偽造了一份「君士坦丁獻土」文獻,並宣布教宗國擁有所有的土地均來自公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奉獻,而且還授予教宗及其後任者對其進行統治的權力。

羅馬教會和法蘭克人的合作在800年達到頂峰,在這之前,教宗和羅馬教會都要聽從東羅馬皇帝,之後,基督教世界出現兩個並立的最高統治者,一個在君士坦丁堡,一個在羅馬,羅馬教會所加冕的歷代神聖羅馬皇帝 不再像東羅馬皇帝那樣是基督教會的主宰, 神聖羅馬皇帝也不再像東羅馬皇帝那樣可以插手幹預教會事務。相反,教宗可以幹涉世俗事務,透過將皇帝革除教籍的方式插手政務。

直到1073年,額我略七世被選為教宗,他主張教權應高於皇權,因此導致教 宗與神聖羅馬皇帝之間的沖突不斷,到了1198年教宗諾森三世成為教宗,教宗權利達到最大化,可隨意廢立皇帝,成為高於皇權的象征,最後在14世紀初,教宗國像其他義大利邦國一樣,已經成為完全獨立 的國家。

到18世紀末,歸於教宗名下的領土疆域達到顛峰,但是由於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給聖座帶來極大損失,1791至1796年間,教宗國北方的領地以及在法國的領地均被法國占領,1798年,法軍長驅直入教宗國腹地,攻占羅馬城,並成立羅馬共和國,1808年,法軍再度進攻教宗國,並將其徹底滅亡,羅馬城和教宗國的西半部被並入法國,東半部則並入以拿破侖為國王的義大利王國,直到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才恢復對教宗國的重建。

重建後的教宗國又怎麽變成了「梵蒂岡囚徒」?

重建後的教宗國極其保守,但1848年,歐洲又爆發自由主義革命,教宗國司法大臣佩雷裏諾·羅西被暗殺,教宗庇護九世化裝為普通教士逃離羅馬,前往兩西西裏王國避難,並向天主教國家求救,法國總統路易·波拿巴聯合奧地利出兵幹涉,庇護九世又在1859年重返羅馬,法國軍隊駐紮在羅馬城中,以保護教宗。

同年第二次義大利戰爭爆發後,撒丁王國從奧地利手中收復倫巴底地區並征服教宗國東部三分之二的領土,隨後進入兩西西裏王國。當年年底,這些被征服的領土都被撒丁尼亞王國正式吞並,隨後建立義大利王國,此時教宗國僅剩下以羅馬城和拉齊奧地區為中心的三分之一領土,1861年3月,義大利王國宣布羅馬為新首都,但由於法國駐軍的存在,義大利無法收復羅馬城。

1870年,普 法戰爭爆發後,駐紮在羅馬的法軍撤回國內,義大利國王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二世意圖將教宗國納入義大利的版圖。他先派特使向教宗庇護九世送去密信,並提出一個保全聖座臉面的解決方案,義大利軍隊以「保護教宗」的名義和平進駐羅馬城,但這個提議被教宗拒絕,因此義大利於1870年9月10日對教宗國宣戰,9月20日占領教宗國首都 。

羅馬城被占領其以後,聖座在羅馬城的宮殿、莊園全部沒收,就連教宗的正式宮殿——奎裏納爾宮也被沒收,成為義大利皇宮。庇護九世為了抗議義大利強行吞並教宗國領地只能退縮至梵蒂岡城堡內,並宣稱自己為「梵蒂岡之囚」。

此後,義大利統一長達59年裏並沒有進軍梵蒂岡城,梵蒂岡城繼續保持獨立狀態,雖然庇護九世之後的歷代 教宗均敵視新的義大利王國,但也不是辦法,後來在1921年2月,教宗庇護十一世代表與義大利王國代表在羅馬的拉特朗宮簽署【拉特朗條約】協定 。

條約的規定,聖座最終承認義大利的統一以及羅馬成為義大利首都。

義大利王國承認教宗在梵蒂岡城堡內至高無上的權威和世俗統治權力,梵蒂岡城堡成為獨立的梵蒂岡城國 。

此外,條約還規定天主教及教會在義大利的政治地位,義大利王國對義大利統一戰爭期間沒收的教會財產進行最終賠償。

從法理上說,延續11世紀的教宗國在1929年2月11日這一天正式滅亡,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

文丨帝一詩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