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南憑什麽成為袁術東山再起之地?袁術為什麽與陶謙起沖突?

2024-04-15歷史

193年春夏袁術在逃亡淮南的路上,是可以謀取途中更富饒的沛國的。

路途更近,而且沛國比陳瑀實控的壽春一帶,強大得多,似乎更利於東山再起。

然而他並沒有,說明淮南相對於沛國更有優勢。

淮南的地形

所謂淮南是指長江與淮河之間的區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江淮平原。

在漢末三國並不特指九江郡,而是揚州的九江、廬江,徐州的廣陵三郡大部,及徐州下邳國西南角淮河以南部份。

這一大片區域東臨大海,西邊是連綿的大別山,西南角的廬江郡尋陽縣(今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豫章郡柴桑縣(今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扼守長江口,對上遊荊州的劉表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淮南地形)

南邊是寬闊的長江,北面有壯美的淮河與中原大地相隔。

這在當時,是一個四周都有保護,易守難攻的好地方。

因為當時的江南還沒有得到大力的開發,江淮之間還沒有成為南北交戰的夾心餅乾。

當時的揚州和江南

經過後來孫吳和兩晉對江南的大力開發,有了與北方勢均力敵的實力,淮南之地才常常淪為南北戰爭的緩沖地帶。

而在袁術到淮南的漢末,揚州發展的重心是在長江北邊的九江郡、廬江郡。

州治所壽春,也設在九江郡。

江南的丹陽郡、吳郡、豫章郡北部雖也有一定程度的開發,但和北方大郡相比,還遠遠落後,人口也相對稀少得多。

(後來袁術的基本盤和外圍)

正因為開發力度不夠,當時的江南雖然幅員遼闊,但卻幾乎為蠻荒之地,保持了原始的地貌。

故民風彪悍,丹陽郡盛產能打的精兵,到處盤踞著蠻夷和山賊。

因此包括袁術在內的中原諸侯,並不太重視江南。袁術將其視為構不成威脅的後方,對其征討也只是派去了年輕的孫策,及有限的兵力。

袁術在淮南的基礎

192年十二月,袁術在與袁紹爭奪揚州刺史人選的賽局中獲勝,派去了下邳陳氏的陳瑀為揚州刺史。(裴註【三國誌·袁術傳】案【英雄記】)

當時的九江太守是會稽周氏三兄弟的老二周昂,丹陽太守是老大周昕,都屬於袁紹陣營的人。

191年為袁紹偷襲孫堅豫州陽城的,正是周氏兄弟。

(陳瑀被周氏兄弟阻隔在壽春一帶)

也就是說,陳瑀雖為揚州刺史,但受周昂、周昕地盤所阻,政令難抵長江之南。

實際影響力範圍被阻隔在壽春一帶,只控制了九江郡的北端。

但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袁術來說,有這個基礎已經夠了。

等他的人馬到了壽春,足以和陳瑀一起,消滅周氏兄弟,實作取淮南東山再起的目標。

淮南目標與陶謙的沖突

但徐州牧陶謙,不會願意看到自己南邊崛起一個大勢力。

並且袁術要占取淮南的地利,就需要得到徐州的廣陵郡,才能依托淮河阻擋中原勢力,其戰略發展方向,勢必將遲早與陶謙產生沖突。

這是讓陶謙無法接受的。

(歷史上的陶謙不是演義那樣的老好人)

袁術和陶謙,雖同為公孫瓚的盟友,都與袁紹為敵過。

前豫州刺史孫堅派去,助陶謙剿滅徐州黃巾軍的朱治,此時也還在徐州。(【三國誌·朱治傳】)

但在192年十二月,仍在南陽的袁術,與袁紹爭霸已明顯失敗,南陽眼看要被劉表奪走的時候。

陶謙借助朱儁組建了個反李傕聯盟,隨著袁術對豫州影響力的下降,把手伸進了豫州,拉走了汝南太守徐璆、沛相袁忠的兩個大郡國。

(【後漢書·皇甫嵩朱俊列傳】)

當時袁術疲於應對袁紹、劉表,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陶謙挖墻腳,但不爽的種子播下了。

二人的關系,已經微妙。

(南逃的袁術更如同喪家之犬)

隨著袁術丟南陽,在兗州被曹操打得狼狽逃竄,一敗再敗,如同喪家之犬。

此時強大的陶謙,已完全無懼袁術。

關東諸侯本來除了公孫瓚,就沒人待見袁術,此時倉皇南逃,無立足之地的袁術的死活,恐怕連公孫瓚都毫不關心了吧!

而對於陶謙來說,無疑徹底消滅袁術,在豫州取而代之,比讓他在身邊再次崛起構成威脅,更符合他的利益。

陶謙圍堵袁術

這個小標題很唐突,別急,聽我慢慢解析。

原沛相袁忠 ,突然因「天下大亂」看破紅塵,棄官跑到江南;依托陶謙的陳珪,突然成了沛相;袁術逃到淮南,必然會經過沛國。

(袁忠的沛國不亂,何所謂天下大亂?)

這三個事件交織在一起,有理由相信袁忠眼裏的「天下大亂」,是沛國大亂。

他遭受到了多方壓力,不得已才棄官遠離這個是非之地,既不投「再堂兄弟」袁術、袁紹,也不就近依附反李傕聯盟的發起者陶謙,而是跑到了王朗的揚州會稽郡。

這就說明袁術、陶謙都是這場沛國之亂的參與者。

而根據「誰受益最大,誰嫌疑最大」的原則,以陳珪為沛相,直接吞並了沛國的陶謙,是這場沛國變故的策劃者。

有可能在袁術離開沛國,南去壽春的路上。

也有可能袁術還在袁忠的沛國時,陶謙就與袁術進行了一場賽局,以袁術失敗繼續南下結束。

(陶謙吞並沛國)

陳珪是陳瑀的堂兄,陳珪已取了沛國,或者得知陳珪即將得到沛國,阻住袁術的退路。

這才會給陳瑀反水,阻止袁術到壽春的勇氣。

袁術去壽春被阻,如果袁忠還在沛國,退回去休整下再南取壽春當才是正常操作,而袁術卻在淮南冒著風險苦戰,有違常理。

只能說明,到淮南的袁術退不回沛國了,沛相已是陳珪。

退一步,不考慮袁忠在192年十二月還加入了陶謙的聯盟,為什麽幾個月後突然覺得「天下大亂」棄官,袁術途徑沛國時,沛相已是陳珪。

這樣的話,下邳陳氏不在沛國對袁術動手,而是等袁術被「夾在」淮南後再動手。

更證明了陶謙和下邳陳氏的大陰謀,就是要把「沒有補給的袁術」圍堵在淮南,糧盡後讓他軍隊自散。

(揚州刺史陳瑀阻止袁術到壽春)

所以陳瑀只是「拒術不納」,與他耗,沒有將賴著不走的袁術消滅的意思。

而陳珪、陶謙也沒有直接出兵南下,一舉將其消滅。

陶謙、下邳陳氏合力,此時要弄死袁術很容易,但他們需要顧及出兵的正義性,不能讓豫州人寒心,不讓讓公孫瓚、徐璆、孔融、應劭等盟友猜疑。

把袁術堵在淮南自滅,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沛相陳珪是陳瑀堂哥)

同樣是一個「師出有名」的問題。

後來袁術在壽春立足後,敢大張旗鼓地宣布自己為「徐州伯」 (【後漢書·劉焉袁術呂布列傳】),正式和陶謙這個「徐州牧」爭奪徐州領土。

拋開原因先不談,同為公孫瓚的盟友,袁術攻打陶謙,是不得人心的。

但如果不是陶謙逼得他「幾近滅亡」,袁術何需多此一舉打出「徐州伯」的旗號,不顧「師出有名」直接去搶徐州地盤不就好了?

這就是說明陶謙想逼死袁術,天下人都看得明明白白,堂堂正正地打出「徐州伯」的旗號復仇,能得到人們的支持和理解。

故很有打這個旗號的必要性。

陳瑀阻袁術到壽春,而袁術卻要攻打陶謙,這個邏輯就清楚了。

陶謙才是下邳陳氏搞袁術的,幕後操控者。

總結

搬個家不容易,再創業也不容易啊!

袁術之所以能成功地再次東山再起,與他正確地選擇了淮南,有很大的關系,但也因此與陶謙產生了沖突,被逼得陷入絕境。

看上去依然長路漫漫,成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但架不住袁術天生貴胄,就是受上蒼寵愛,他的成功總是充滿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