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一個家,越來越好的5大征兆

2024-09-11生活

導語: 一個人的家也是一個家,來源於家庭成員之間互相的理解與包容,沒有好與差,好與不好是相對的。

而家庭幸福則不僅是在這個家庭的成員在一起安安穩穩地生活著,而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感受到這樣的幸福溫暖。

那麽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具備怎樣的特征呢?

一說到「家」,人們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就是人們居住的房屋是吧?

這就表明了一個家庭的幸福,並不是要靠什麽物理空間來獲得的。

摘要

家庭的幸福首先就體現在每一個家庭成員身上,這樣的他們自然會有一個幹凈整潔的環境,他們和這個環境之間是互動著的,幫忙營造著這個空間的井然有序。

那麽就接下來要說一說,這些家庭成員是怎麽做到這一點的。

首先是「亂」,亂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在這裏東西放著,明明在下一次來找它的時候,這個東西已經不知道落在哪裏了,於是就需要找到物品所需要浪費時間,甚至形成一定時間開銷。

從全域來看,這就是一種效率低下的問題,而個人來看,這就是一種自己管理東西問題,自己的東西都沒有管理好,別說清理出其他空間了,這便是自己的私有空間都沒有能力更好經營更好的話,那到底應該去處理什麽呢?

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很繁雜的,工作上要做什麽,學習中要學什麽,生活中還要自己去料理衣食住行等等,哪來的多余的精力去留意在生活中需要用到東西的時候,去留意那些東西。

想必大家有聽說過「雜亂」這個概念吧?

什麽叫雜亂呢?

就是周圍的環境沒有任何整齊有序,反而於這樣的環境中會一大堆東西,那麽這些東西又會是什麽呢?

既然周圍環境很雜亂,那自然周圍這些東西也不會是立場整齊有序的。

那麽這些不整齊有序又會是什麽呢?

自然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什麽叫沒有價值呢?

指的是這些東西不會給我帶來任何福利,他們只是分散在那裏,讓我在走過路過的時候看一眼,然後就消散了。

那麽這樣一來,更不用說引導我在繁雜的時候找到我想要的東西了。

那麽所以,家裏一定要整齊有序,並且有秩序感,有秩序感是什麽呢?

是這些東西相互之間有一條關系,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它們之間有著存在的共同性。

所以,只有當周圍環境有秩序感時,才能提升我的效率。

這還不僅僅只體現在物理空間中,也體現在心理舒適度上。

我們不難發現,有秩序感的時候,人的心理會更舒適。

比如說高樓大廈一眼望過去都是一樣高度的樓房,因為本身它們都是一模一樣地被修建起來的,並且由於排布整齊,所以它們高矮完全一致,於是這就更能顯出人類建築文明之偉大,於是我們的內心會有種自豪感萌生。

再如,一個整齊排列著的數位型,例如電話本中的號碼排列,學術上會認為這種排列比起雜亂無章排列著的數據而言,對人們的認知起來說更好的。

所以來說,愛幹凈的人才會家裏整齊。

在上一篇觀點中說到家裏不能臟,但是不能臟並不是不能臟到每一個角落,這是什麽概念呢?

這和宗教信仰中的不殺生是一個道理。

只要不殺生,自然這個生命體都是幸存著的,只不過可能是在隱秘性較強或者不利於生存繁衍生息點地方,也不會因為我不殺生就對你實施保衛或者守護行動。

同樣道理,只要不臟自然周圍就不會存在太多汙垢,而這些汙垢本身已經離不開生長,其實作在不大掃除也是真正影響衛生環境健康問題。

你想,人每天都在不斷流逝,所以體內空余的位置在不斷收縮,那麽沒流失的血液就會越來越厚重,於是各種垃圾毒素就會再也排不出去了。

但是,不知道是什麽原因,人們似乎都認為,只要地上臟就夠了,他們從來不會關註天花板和墻壁上面還有窗簾在這塊地方甚至家具上面所積存著的灰塵。

這些灰塵是怎麽來的?

是空氣中的顆粒物落地組成的,而空氣中的顆粒物又是誰排放出去的?

真的沒人能知道。

所以,當大家都以為自己沒幹臟的時候,其實不少人都在幹臟。

再者說了,不光這樣的問題,在自己家庭中,不註意衛生,自然也外放到了室外,人們自然也都不會理會自己走過的時候留印子。

所以,有這樣一個共識: 我希望你來管我的衛生,同時希望你也不要太關心我的衛生。

這樣,養成習慣的人,每個人大致能達到自己家庭3分之一左右標準即可,如果不習慣,我希望你不要來打擾我,不要看,不要專註,不要拿走,不要觸碰,你既然知道我環境不夠幹凈,那你自己盡量避免也別看就好。

道理剛才說了,也正因為這樣,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會選擇定期進行一次大掃除讓家中保持一定衛生標準。

單位也是一樣,一年或一年多次進行一定標準以上大掃除外,就開始慢慢放寬標準,因為理論上的衛生標準不會被嚴格執行,還有各種人願意借故偷懶掉。

這些大掃除其實大部份情況都是行政行為,因此一般只有在節假日期間才會集中進行,這就是另外一種家庭幸福象征: 節假日與親友團聚和諧存在休閑與清掃生活兩種情緒並存氛圍,使得它們之間相互制衡,恩威並存。

而大掃除並不是單方面行為,而是一種帶有良好互動行為,大掃除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好評。

因此,要維護家庭衛生狀態良好,更不能光靠一家還得靠確實強大著自己的孩子們和老年人的參與與責任感。

最後一個方面可以看見並不是一個行為,而是一系列行為共同造成結果,這是什麽原因?

因為是什麽原因才能產生斷舍離行為?

梁曉聲曾經這樣寫道:「我寧願為自己的遺產買個車庫,我也不願為別人的榮華富貴賣命。」

我能留下什麽不是重點,但我能留下些許自己控制下來的東西作為將來自己更多選擇余地和可能性空間這是重要的。

何止於此,這種思維其實更深層次地創造了一種心理,放下過去擁有與現在擁有偏差較大的執念,以更加平胡地態度面對現在,於是生活也就變得起來輕松起來。

但你要想談感情,可也談不到什麽好的效果來。所以,這就是斷舍離方式帶來的變化: 心心心平氣和樂適,好的生活就來了。

結語

只有家這個環境不去創造或破壞,家庭成員才會有所作為和改變於其中,因此僅僅依靠環境作用沒有強迫性是不夠持續有效願望實作的。

因此,其實家庭幸福需要自己能力創造出來,但是實際上,我們不缺這些能力,我們缺的是誰都能想得到,但是誰都難以堅持執行在生活中的共同信任與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