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青未了 | 廚房與書房

2024-03-14生活

文、圖 | 王國政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當中,前六件集中在廚房裏,可見吃是人類頭等重要的事。民以食為天的是同樣的道理。

居家過日子,廚房是生活品質指數的晴雨表。缺吃少穿的年代,廚房裏端出來的是粗茶淡飯,廚具大都簡陋,一只鐵鍋,幾雙筷子,幾個粗瓷碗碟。現在日子好了,廚房裏魚肉飄香,山珍海味齊備,電冰箱、微波爐、電烤箱、電飯煲、壓力鍋、抽油煙機應有盡有,調味品、佐料花樣種類多。廚房,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家庭的飲食習慣、生活水準和生活品位,平凡日子的滋味盡在廚房裏。

家裏攤上會做飯的女人則男人有口福。如果男人主廚女人往往吃得開心,時不時稱一稱體重看是否超標。倘若男人女人都喜歡下廚房,主次分明,配合默契,那就幸福到一塊了。生活中兩口子搶著做飯的現象並不多見。膠東男人多數不會做飯,心安理得吃現成的,也不知哪年哪月養成的習慣。膠東人的心目中,女人做飯料理家務像生孩子一樣天經地義,不僅男人們這樣看,女人們也這樣認為。天長日久,膠東女人留下了賢妻良母的好名聲。

逢年過節或家裏來了客人需要做比平時多出幾倍的飯菜,從菜品的確立,到食材的采購,碗筷的洗刷,都要提前備好。做好一桌菜,考驗著掌勺者的廚藝。有經驗的廚師忙而不亂,有條不紊,先做什麽,後做什麽心中有數,菜品上葷素搭配,冷熱結合,讓一家人或來客吃飽吃好。前些日子我去煙台,好朋友少言大哥做一手好菜,邊跟我拉呱,邊在廚房裏忙活。說笑間,一桌飯菜已經做好。連續住了數日,吃的我口角生津,體重見長,不想買返程票了。

我生性懶惰,從前很少進廚房,家務活幾乎不做,常以膠東男人為由原諒自己。後來我讀到了蘇東坡,東坡是千年一出的大才和全才,我學不來。但東坡為官則造福一方,為民則把眼下日子過好的達觀人生態度,給了我有益的啟示,值得效仿。像讀【紅樓夢】一樣,我每年讀一遍余秋雨先生的【中華文化讀本】,秋雨先生說他家裏不請保姆,做飯、清掃衛生等家務活都是他和妻子馬蘭親力親為。秋雨先生這種名人過著凡人日子的做法令人欽佩。我是凡人,在生活態度方面不妨學學名人。從此我逐漸喜歡並習慣走進廚房。當大白菜燉豆腐、清炒芹菜、紅燒茄子、蒜蓉茼蒿、西紅柿炒雞蛋等家常菜擺上飯桌,我在煙火氣中品咂著生活的味道,筆下的文字也接通了地氣。而蔥油鯉魚、砂鍋煲雞湯、紅燒鵝、燉黑魚湯幾個拿手菜,讓家人吃得贊不絕口,其樂融融。

遷新居後幾個朋友前來作賀,我下廚掌勺,做了蔥油鯉魚、海米扒油菜、辣炒花蛤、肉絲炒西葫、海米拌黃瓜、涼拌豬肝、鵪鶉蛋銀耳湯六菜一湯,朋友吃得連聲誇好,說沒想到我文章寫得好,照片拍得好,飯菜也做得這麽好。我戲言寫作、攝影屬於業余愛好、自學成材,只有駕照和做飯受過專門訓練。我透露當兵時曾在炊事班做過半年飯,學費是兩次切破手指。

親近廚房才能體會到居家過日子的味道。在家吃飯久了,不再喜歡去飯店。到酒店吃飯,花錢多且不說,食材、衛生難以保證,上了年歲的人大都習慣在家吃飯。熬個南瓜紅棗小米粥,下個熗鍋面,炒個青菜,包個水餃或餛飩,舉手之勞,吃得可口、舒心又健康。喜歡喝酒的話再淺酌幾杯,生活的趣味越發濃了。

熬小米粥看似簡單,卻有講究。先用清水洗一遍小米,待水燒開時再將小米下鍋,這樣煮出來的小米粥有一層油,對胃好。這個冬春,我幾乎天天喝小米粥,山藥、紅棗、小米一起煮,再加上少許蓮子和百合,有時放上幾粒枸杞,養好了脾胃,飯菜越吃越香,體力比先前好了很多。

飯後一杯茶。客廳裏有茶幾,條件好的家庭有茶室。我習慣在書房裏邊看書寫作邊喝茶,喜歡茶香會書香的味道。

書房一世界。衣食足了,家裏最好有個書房,大點小點沒關系。一個人讀書與不讀書是不一樣的。書房與廚房同等重要。廚房滋補身體,書房滋養心靈,如果追求生命質感,二者缺一不可。讀書不像吃飯的作用那樣立竿見影,而是潛移默化在氣質裏、談吐中,表現在職場成就和為人處世的風度上。去朋友家裏做客,只見書房裏擺滿了書,客廳、餐廳和鋼琴旁也安放著書架,堆了一摞摞書,禁不住豎起了拇指。新家小區裏居住著一戶年輕人家,客廳整面墻是一個偌大的書架,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書籍,書架前是寬大的書桌,對面墻上是裝幀典雅的書法、畫作,不見電視機和沙發,整個客廳像一個小型圖書室。客廳連著餐廳,飯香融入書香。可以想見,一家人茶余飯後一起讀書的場景是多麽溫馨、勵誌。

搬到新家後,我拿出朝陽的一間用作書房,房間不大,很緊湊,帶拐角的書櫃剛好裝得下幾百冊圖書。有了些年歲,體力精力受限,我無法做到廣泛涉獵書籍,做到博覽群書。於是,將重點放在閱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目和經典名著,做到精讀細讀反復讀,直到讀懂讀透,深入到內心當中。【紅樓夢】每年讀一遍,僅讀前八十回,主要學習其語言,讀到精彩的句子,在書上劃線標記,再讀時重點關註。「懶待、下剩、忽喇巴、撐不住笑了、盡著」等詞語,順手寫在本子上,有時用在文章中。讀余秋雨先生的系列中華文化讀本,了解中國歷史和文脈,以及中華文化長壽的原因,從中學習名家散文寫作之道。讀得多的是當代名家名作。讀過莫言先生的【蛙】【檀香刑】【晚熟的人】,而二十年前在北京西單書店買的【豐乳肥臀】不知為何一直未讀。讀得最多的是張煒先生的作品,集中三年時間,讀了【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艾約堡秘史】【河灣】等名篇在內的30多卷,計1000多萬字。由於同為膠東人,熟悉的地域文化,熟悉的生活場景,容易讀得進去,理解作品內涵。尤其喜歡張煒先生筆下的膠東方言,比如「嘎乎、鍋腰、草雞、抄手、皮癢了」,讀後使人忍俊不禁,感到格外親切,過目難忘。第十屆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人世間】【牽風記】【北上】【主角】【應物兄】全部讀了,領略了當代小說園地裏的不同風景。潛心研讀了部份名家散文。前些年受周濤、賈平凹先生散文影響較大,反復讀過二位作家不同版本的散文集子,感覺平凹先生的散文寫得比小說更精彩。陸續讀過巴金、季羨林、汪曾祺、劉白羽、郭沫若、孫犁、劉亮程、周曉楓等大家的散文集,從中感悟很多,學到很多。零零散散讀過部份外國文學。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愛在瘟疫蔓延時】【族長的秋天】囫圇吞棗讀了讀,只記得大概故事。托爾斯泰、莫泊桑、村上春樹、雨果、川端康成、帕維奇等國外作家的作品少有涉獵。喜歡梭羅的【瓦爾登湖】,先後讀過三遍。閱讀量最大的是2021年,工作之余讀了60本書,1500多萬字,平均每天閱讀4萬多字,幾乎花費了全部業余時間,收獲是顯而易見的。

坐在書房裏,保持閱讀習慣的基礎上,還需要有感而發寫一些文字。作為文學愛好者,閱讀、思考、寫作缺一不可,三者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有了靈感時就靜下來認真寫,爭取一氣呵成。缺少靈感時就專心看書,或者天馬行空想一些事情。八年前我擺脫公文、新聞的慣性思維束縛,轉型嘗試學習寫散文,經過幾次小試身手後,寫出了超萬言的【膠東秋天的絮語】,每天晚上寫2000多字,寫了一周。文章發表後,長期關註我文字的克文先生認為,像當年王羲之酒後寫【蘭亭序】,這篇文章於我而言屬於神來之筆,以後恐怕很難超越。回頭看,這些年寫作雖然有了諸多變化和進步,但當年特殊心境下的創作激情、情感消耗和文章散發出的氣韻,確實像克文先生評價的那樣。2020年初冬發表在【】上的【泉水潤泉城】成為寫作的分水嶺,此後題材選擇、謀篇布局、語言風格出現了新特點,文章向著清新樸素的方向變化。好文章是寫出來的,也是改出來的。每年下功夫推出一篇像樣的文章,【草原隨筆】【山野居】【鄉村教材】【田野的味道】【濟南的溫度】無一例外經過了精雕細琢,有時邊寫邊改多達二三十次,調整結構,錘煉語句,文章成色跟應景之作有了質的差異。

喜歡一個人安靜地坐在書房裏的感覺,看看書,寫寫文章,練練書法,累了喝喝茶,起身伸伸懶腰,看看窗外車來車往,樓下的草地和樹木,走動的人群。走進書房,順手關上房門,合上窗簾,遮蔽了世間的雜音。沈浸紙頁中,內心充盈,越發安靜。靜極生慧,面對充滿問號的世界和人生,想明白了許多事情。

書房裏時針走得快,不覺到了該吃飯的點。移步廚房,由動腦變為動手。手腦並用,樂在其中。

廚房與書房,一個不能少。

壹點號海島尋夢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套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