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我,在北京西城有個學區房,卻帶著孩子遠離,全家移民葡萄牙

2024-01-16生活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3191位真人故事

我是都媽,一個山東姑娘,現在定居葡萄牙。

大學畢業後,我去英國留學三年。剛畢業時工作機會有限,只能不斷嘗試和探索。

我在酒吧當過廚師,在日料店端過盤子,在倫敦奧運會做過誌願者,帕拉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舉過牌,也曾在避難所幫助過走投無路的人。

在幫助人的過程中,我也獲得了別人的幫助,得到了倫敦希斯羅機場的工作。

機場的工作,仿佛電影般夢幻,但三年後,我依然選擇回國,因為我的愛人,我的家人需要我。

在國內工作,結婚生子,轉眼我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

當孩子到了上學年齡,糾結於孩子讀書擇校與工作的兩難,又無法逃離雞娃的局面,我再次遠走他鄉,全家移居葡萄牙。

(帶都都去西班牙滑雪)

我是山東人,2002年隨父母工作調動來到了北京。

那年剛好發生非典,我上初三,只上了三個月就考試了。後來上高中,考大學,畢業後又去了英國留學。

2012年在英國讀完碩士後,有段時間我一直在找工作。

我上學的城市比較小,工作機會少,就想去大城市倫敦闖一闖。不過去倫敦,就要接受生活成本的上漲,但我內心不想再花家裏的一分錢。

工作不好找,我就去當誌願者。那時我很喜歡做誌願者,去很多避難所照顧避難的人和小朋友,認識各種各樣的朋友。

(我和劍橋)

朋友需要的時候,我會挺身而出,幫他們找資源。

後來,我又申請了倫敦奧運會,成為了一名開幕式的誌願者。奧委會負責誌願者的吃飯跟交通,很劃算。 我興奮地去了倫敦。

在倫敦奧運會,我是開幕式演員的協調員,多數時間在後台照顧演員。在帕拉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中,我又被選中當了舉牌手。

(我在帕拉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舉牌)

當誌願者之余,我還在一個英國酒吧打工,所得的收入除去生活費,尚有結余。

那時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那裏。不過當我不清楚答案的時候,會選擇不斷幫助別人,做能力範圍內力所能及的事。

正因如此,我遇到了很多優秀有趣的人,我有幸爭取到全年級唯一一個全薪進入美企工作機會的華人實習生。

後來,幸運再次降臨到我頭上。我成功入職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留在了英國。很多人也許不知道留學生能留在英國工作的機率很低,而我剛好抓住了機會。

(我和我的德國閨蜜)

在機場工作時,每天接觸旅行社和旅客,每天都在幫助旅客中度過。

中國旅客丟了錢包或護照,或者不會退稅,在航站樓迷路了,找地方吃飯、購物等,都是我們全程帶著他們一起去解決。

在不斷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獲得極大滿足和成就感,也看到了不同人的生活方式。

那時的每一天,對我來說都是一天天的旅行,會看到人們在那裏分離、團聚,看到他們的開心和各種情感的爆發。

每天進入這個人來人往的世界,感覺就像進入一個旅行電影當中。

(在倫敦希斯羅機場工作)

在機場的工作讓我明白,成功的定義並非一成不變,我們要把人生視野看得更大一點,更廣一點,幸福的背後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英國三年工作結束後,我回到國內,因為我戀愛了。

老公一直在國內工作,加上父母都在國內,我毫不猶豫地回來了。

第一份工作是一家投資公司,在那裏工作了一年,帶給我最大的沖擊是價值觀。

工作方法不重要,自我成長不重要,道德也不那麽重要,只要能賺到錢比什麽都重要,其他一切都可以為此讓步。

因為計畫常常缺乏系統性計劃,最後一刻不得不手忙腳亂,每個人都加班加點,通宵熬夜,但這會被視為是一種努力,卻不鼓勵反思。

(回國工作)

我喜歡做長遠規劃,會將事情在可控範圍多做計劃,後面就不會手忙腳亂,避免陷入沒法選擇的焦慮中。

我認為計劃的意義是將可控的事提前做好準備,以便能最後一刻有精力應對不可控的變化。而我很難接受因為前期缺乏合理規劃,導致工作一次次陷入被動和混亂,成為惡性迴圈。當時我心理落差很大,思考了工作帶給我的困擾後,決定選擇一個能帶給我更大成長機會的平台,兼具中西方管理理念。

後來加入的公司非常好,視野和管理模式都跟我想象的非常接近。第二份工作我做得非常開心,找到了一些在英國工作的狀態。

我對這份工作特別滿意,也實作了自我價值。如果不出國,我會一直在這家公司做下去。

(孩子們在吃飯)

回到國內後,在第一份工作時,我生了大寶,第二份工作時,生了二寶。

生完孩子後,我一直保持學習狀態,聽了很多有關孩子教育的音訊,跟教育大環境產生了很多分歧。

在英國機場工作時,很多西方父母會帶著很小的孩子出門旅行。孩子拖著自己的行李箱,收拾好自己的行李,跟著父母在機場休息或購物。

購物時,孩子選擇東西,父母都會讓渡權利。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方式溫暖有愛,同時原則非常明確。

這種相處模式極好地鍛煉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這樣的媽媽。

可自己有了孩子之後,卻發現好多事情身不由己。

孩子的很多事情,長輩會習慣性幫忙,呵護有加的同時卻剝奪了孩子自我鍛煉的機會。

(都都在做飯)

時間久了,好多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卻在他看來好像與他無關。

我不能接受,孩子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慢慢忘記了自己該做什麽。

當時,我在北京海澱工作。海澱是教育的卷王。孩子到了入學年齡,當時我有兩個選擇,可以送孩子到西城小學,因為我們的戶口在西城,也可以選海澱,因為家在海澱區。我當時義無反顧地想要選西城,因為我不想在海澱卷。

但西城有個問題,與我們上班的距離很遠。西城的學校很早就放學,我們無法分身去接送孩子。

接送孩子是一個兩難的抉擇, 要麽選離家近,在海澱做一個卷王,要麽通勤兩小時,全家住60平米的老破小,但依然不能解決我們上班遠的通勤問題。

(都都出生10個月、2歲5和6歲我們就帶她到國外旅行)

很多人羨慕我們,有所選擇,但對我來說,哪一個都不是我們內心的向往。無論哪一個方向,都無法平衡孩子教育跟我們自身發展的關系。

在英國時,我曾研究過一個課題「如何克服女性自我上升時的天花板」。當年寫的時候毫不費力,直到真正當了母親,才發現這課題簡直是世界難題。所謂平衡和克服,不過是換種說法的取舍而已。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加上面臨孩子的教育問題,我選擇離開心儀的工作,移居葡萄牙。

其實,我和老公很早就決定要來葡萄牙,在我生完第一個孩子,大概五六年前我們就做好了移居葡萄牙的 準備。

(老公和兩個孩子)

當時,我發現自己能陪孩子的時間寥寥無幾。有時哪怕坐在孩子面前,腦子裏高速運轉的還是工作的解決方案。

但我重視教育,深知親子陪伴的重要性,所以從孩子3個月起,每年兩次雷打不動的全家旅行,把早教都做在了路上:帶孩子去看形形色色的人和生活,去理解不同國家的風俗和文化,像當年我在機場的工作一樣。

沒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有新思,比如:「每天這麽努力,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麽?我們的孩子呢?他們內心熱愛什麽?」

可惜很少有人關心這些問題的答案,家長對成績的執念,似乎與生俱來。作為卷王中心的海澱更是如此。我開始想,除成績外,一個全人教育的體系裏,還應該有些什麽?如果這些很重要,我能為此做些什麽。

作為答案,我就規劃了教育的第二方案:海外居留。

(都都拍的廣告)

雖然辦好了居留,但我們一直沒有過來,直到遇到孩子上學的困擾,才決定正式移居葡萄牙。

我和老公的祖籍都在海邊,兩家父母對海有特殊情感,所以我們選擇了大西洋邊的葡萄牙。

在英國留學工作時,因為很多朋友來自歐洲,我對歐洲有了一定了解。 當時只有葡萄牙允許移民的人在當地工作,其他地方不允許。 不能工作,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限制,那時我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創業。

我在意的是孩子的教育,希望能為她提供好的教育環境,未來能擁有更多選擇的能力。

在國外,孩子會面臨很多挑戰,很多困擾,有很多東西需要自己去面對,這是孩子成長的一部份,也是我成長的一部份,大家一起進步。這也是我創立「都在路上」自媒體的初心,孩子和我「都在路上」。

(都都逛書店)

在陌生的環境當中,我們一樣面對挑戰,一樣面對生活中的難題。

她面對的是學業上的難題,我們大人也有自己的課題。來到歐洲後,我開始了MBA的求學之路。

我們都在路上,以身作則,我堅信身教大於言傳。 孩子從我身上理解,在任何一個環境挑戰中,方法總比困難多。

我帶孩子出來,希望他們能達到的目標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活下來。走出來,是實作這個目標的第一步。

(都都挑戰沖浪)

我們2021年來過葡萄牙,當時還處於疫情時期,早期時,我們是兩邊跑。

真正在這邊定居是去年6月份,來到之後,我一個月內辦完了孩子上學、醫療、購車等多件大事,第二個月,我就上班了。

我找了一份美國的遠端計畫工作,可以在家辦公。

和國內相比,這裏8小時的工作收益差很多。那時,我就想做兼職工作,兩份兼職就可以達到我目標中的生活水平。

但工作多了,就沒時間照顧孩子,照顧家庭,工作和家庭又出現了失衡。

(都都在街頭觀看音樂表演)

半年多的時間,我一直在思考,該怎麽做才能有更多的選擇。

不是說我有一份工作以後,我就只做這份工作,因為它對我來說只是一份工作,還算不上事業。

我就想我能給這個社會帶來的價值是什麽,能給身邊人帶來什麽價值?

我覺得還是要從自己能做的事出發,我能做的是把自己適應當地生活的一些思考,面對問題的解決方式,還有適應環境的技巧和攻略分享出去,因為我自己從中受益,並很快完成了適應過程。

這些資訊的獲得,對於沒在國外生活過的人來說,需要漫長的過程,有時長達幾年。

(都都在法國馬賽)

葡萄牙的華人參差不齊,許多新移民當年受了很多欺騙,華人騙華人的案例屢見不鮮,導致後來很多人說,不要跟華人打交道,因為和華人做生意更容易花冤枉錢。

我反思,出門在外,如果自己人都不能團結和互相幫助,還有誰能幫我們?

我們都希望孩子生活在一個正能量的世界,如果一個國家的同胞還互相傷害,那還是我們受教育的初衷嗎?

新移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語言問題,我就先幫他們轉譯過來,幫他們把問題解決,起碼把當下棘手的問題先解決掉。

(都都陪我一起練尊巴)

而安排孩子上學,又是每一個家長心頭最重要的事。

我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究這個課題,最後把孩子送進了我心中的理想學校。如果我能幫別人更高效地解決這個問題,無疑是有價值的。這樣不僅能提前避坑,節省人們的時間,也能讓孩子少走彎路。

於是,「都在路上」誕生了。

「都在路上」是我創立的共贏育兒理念品牌,聚焦面向AI時代的教育思路,為父母和孩子提供歐洲高品質的文化科普和教育資源,提供符合現代教育的一站式客製化咨詢和服務。

這個計畫的初衷是打破資訊壁壘,讓新移民父母生活容易些,幫助父母克服挑戰,也幫孩子在新生活探索中發現自己的熱愛。

(都都在羅馬)

現在,我們住的地方是大學城附近,整個大學城資源豐富,有很多專家、教授,包括大學老師也住這裏,可以獲得豐富的一手資源和資訊。

然後,我建立了一個資訊共享平台,利用語言和資源整合的優勢,將自己獲取的教育資訊和資源嫁接過來,為家長和孩子提供量身客製的潛能發展計劃,實作最大化賦能,為未來的變化做好準備。

我渴望像蠟燭一樣成為他人的火花,學習發光並傳播溫暖。 幫家長先去解決生活當中最瑣碎的事,剩下時間再去解決生活中對他們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

這是我做自媒體的初心。

每個時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使命,AI時代正在加速傳統教育的重構。孩子們需要更多的不是拼命奔跑,而是看清世界,然後讀懂自己。

就像霍華德.瑟曼的一句話:「不要問自己這個世界需要什麽,而要問自己是什麽讓你充滿活力,然後去做。因為世界需要的是那些充滿活力的人」。

(歡迎關註「都在路上」)

【口述: 都在路上】

【編輯: 紅袖飛揚】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裏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裏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歡,請點選關註哦!@真實人物采訪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帳號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